粟裕左臂动脉被打断后化脓,医生要截肢,粟裕:有生命危险也不锯

1930年冬天,粟裕调到红22军任第65师师长,时年23岁。红22军军长为陈毅。而在南昌起义时,粟裕只是一个警卫班的班长,经过3年的时间,粟裕已经成长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经过数次的职务变迁后,粟裕被任命为红11军参谋长,11军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肖劲光。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结束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抬头,命令红军部队进行所谓“不停顿的进攻”。5月,粟裕与政委肖劲光奉命率红11军进攻江西东部的硝石,驻防硝石的是1927年在湖南发动“马日事变”的刽子手许克祥部第24师,战斗力比较强。

红军战士早就恨透了许克祥,仇人相见,战斗十分激烈。天下着雨,红28师攻打一个山头失利,形势紧张。粟裕和肖劲光闻讯赶到前沿,组织部队再次冲击,迅速把敌人打垮了。红28师乘胜追击,没有料到敌第二梯队突然从红军后面打了过来。

这时粟裕手中已没有部队,他带领身边的警卫人员冲上去堵截,压住敌人进攻。战斗中一颗子弹飞来,击中粟裕左臂,动脉血管被打断,鲜血喷出一米多远,粟裕当场昏了过去。这是粟裕第四次负伤,差点就要了他的命。万幸的是,身边的警卫员略懂些急救知识,迅速用绑腿把粟裕左臂上部扎紧,这才止住了流血。

粟裕作战勇敢、爱护战士,深受战士爱戴,战士们见粟裕受伤,赶忙找来担架,抬着粟裕送往救护所。山道崎岖,雨大路滑,40多里的路竟走了三四个小时。第二天,粟裕发起了高烧,负伤的左臂肿得像腿一样粗,皮肤变成了紫褐色。救护所所长一看伤势严重,连忙把粟裕转送到了后方医院。

后方医院医务主任经过检查,子弹是从左前臂的两根骨头中间穿过去的,不仅伤着了骨头,还打断了神经。更为糟糕的是,伤口已经感染,出现坏死现象。必须截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医务主任难过地说:“粟参谋长,看来你的左臂得锯掉,别无好法。”

他对旁边的护士说道:

“马上准备截肢手术。”

粟裕虽然手臂受伤,但是脑袋非常清醒,闻听此言,粟裕挣扎着爬起身,口气坚定地说:“不,我不锯胳膊!即使有生命危险,我也不锯!”

事后,粟裕对周围的人讲:

当时他一听截肢,就急了,心想如果只剩下一条胳膊,以后在前线作战该多不方便。所以坚决不同意截肢。

医生见拗不过粟裕,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伤口早已化脓了,需要立即做开刀手术,挤出脓血,清除坏死组织。可那时的红军医院缺医少药,更没有麻药,怎么做手术?医生急得团团转。

“我有办法。”粟裕从小熟读《三国演义》,他想起了三国时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便叫战士找来几根麻绳,把他的左臂紧紧绑在凳子上固定好。然后平静地对医生说:

“麻绳就是麻药,请做手术吧。”

医生心疼地望着粟裕,无奈地点了点头,拿起手术刀切开了伤口。手术很简单,时间也不长。可粟裕还是疼得浑身大汗淋漓,他咬紧牙关坚持着一声不吭。手术后的治疗就是靠普通的盐水。每天早晨,医生把事先在盐水里浸泡过的布条从子弹进口处捅进去,第二天再从子弹出口处抽出来,然后重新放进一条清洁的布条。就这样一连捅了几个月,粟裕每次都是钻心的痛。

伤口虽然没有再感染,可就是长不好。后来,粟裕被送到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手术队,用当时苏区最好的外科药品碘酒治疗,伤口很快就长好了。胳膊终于保住了,但留下了终生残疾。半个月后,粟裕又生龙活虎地回到了部队,投入到保卫中央苏区的紧张战斗中。

当时的中央红军相比较国民党军,不仅人数上居于劣势,而且装备也简陋,但是战斗力却非常强,因为红军官兵作战意志和英勇顽强的精神要超出国民党军许多,而红军官兵勇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指挥员必胜的意志以及英勇顽强的精神。

《孙子兵法》强调:“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把勇作为军事指挥员的首要标准为衡量,因为勇不仅是英勇顽强,更重要的是心理上要非常强大,为什么粟裕带领的部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往往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也能取胜,一个重要原因是粟裕必胜的心理素质以及英勇顽强的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