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面对这4次与徐志摩有关的非议,她处置方式个个堪比教材

1922年,徐志摩登报与原配妻子张幼仪解除婚姻。伴随着这张离婚声明在国内引发的巨浪,刚刚回国的林徽因也被卷入浪里。 徐志摩与张幼仪之婚变,林徽因并不是局外人,因为徐志摩多少就是因为喜欢上了年仅16岁的她,才迫不及待地追到德国柏林逼迫刚刚生下幼子的张幼仪签下了离婚协议。在某种意义上,林徽因可以被算作张、徐婚姻的第三者。 民国虽然是新旧交替之际,但国内的思想依旧是保守的。所以徐志摩的离婚案在当时的中国尚属破天荒的第一例。这样一来,以第三者身份出现的林徽因便不可避免地处在了旋涡中心。一不留神,她就有被吞没的可能。 林徽因打小便知道女人的名声意味着什么,所以,当这张报纸被送到她手里时,她的第一反应便是如何让这件事情不至于影响到她的名声。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一旦徐志摩回国找到自己再痴缠一番,她的第三者之名便将被坐实,这样一来她便将陷入声名危机,更为重要的是,她此生便将注定与徐志摩永远纠缠不清。 显然,前者绝不是林徽因想要的,而后者,即与徐志摩纠缠也是林徽因不想要的,这点,从她回国前寄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便可见一斑了。在信里,她写到: “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从这段文字便可看出徐志摩确实曾让林徽因动心,否则她也不会把他形容为“诱惑她的大海”;这段文字同时还说明,林徽因虽然已经动心但她的理智却告诉她:她不能和他在一起。而不能的原因,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人遇见时徐志摩是有妇之夫的身份。

在这封分手信里,林徽因还透露她和父亲此处突然回国是她自己的主意,之所以如此自然也是为了避开徐志摩,逃避这段不被世俗接纳的爱恋。 16岁的年纪能考虑到这些,足见林徽因是个早熟且极其理智的人。回到国内看到报纸上那则离婚声名的当日,林徽因在房间里踱步,她知道按照徐志摩的性子离婚后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回国找她。她更加清楚,按照徐志摩的人脉网,飞快地他便可以找到她的所在。到那时,一切就都不好说了。 思来想去后,林徽因缕清楚了一件事:只有自己迅速有了新的爱人,且此人在实力上与徐志摩不相上下甚至高于他,徐志摩才可能放过她。所以接下来,林徽因要解决好这件事的关键就在于:尽快找到这个新的爱人。 林徽因考虑的这点,也正是林父林长民考虑到的。林长民虽是徐志摩的好友、忘年交,但这并不代表他会把心爱的女人送给他。林长民是个思想家,他又怎会不清楚徐志摩的性情,这般风流才子绝不是她女儿能抓牢的。 在动身回国前,林长民就已经将这些仔细思量过,他最怕女儿为徐志摩一时头脑发热非他不嫁,好在他这个女儿并不是那种为了爱情没有头脑的女子:她拒绝了他。林长民在欣慰之余也意识到,自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彻底杜绝徐志摩对女儿的痴缠。 回到北京后,林长民名义上是说为了吃冰食方便租住在了北平雪池,实际上则是因为这里离思想家梁启超家很近。说到底,林长民选择这个地方的关键是因为:住在这儿,有利于女儿林徽因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交往。 林长民和梁启超都是极其聪明的人,在决心撮合两人之前,他们就已经定下约定:让两个孩子自由发展感情,而绝不插手。 感情这东西就是这般奇怪,它若是自然发展多半能成,若强行撮合却反而适得其反。果然,仅仅几次见面后,梁思成便喜欢上了这个灵秀的才女,而林徽因则也对世家子弟梁思成有好感。 至今为止都未有人知道林徽因选择梁思成背后有几成是为了避开徐志摩,世人只知道他们两人用最快的速度确定了关系,又用最快的速度定下了婚约。

这样一来,当徐志摩不远万里回国并找到林徽因时,他看到的是已经成双成对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这样的结果绝是徐志摩想不到的,于是,为了做最后的努力,他决定找机会和林徽因单独谈。可事实证明,这样的机会他绝等不到,因为聪明的林徽因每次出门都是与梁思成一道。 为了避免徐志摩的痴缠,她和梁思成还在他们约会的自习室挂上了一张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恋人需要独处。不难想象徐志摩看到这张牌子时的心情,对于他而言,没有比这个牌子更伤自尊的了。看到牌子的那日,徐志摩终于心灰意冷决定离开这对“恋人”。 徐志摩的离开成全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它更加成全了林徽因一生看重的名声。毕竟,这样一来再无任何人能用各种非议、指责她拆散别人家庭了。她的退让已无声告诉世人:我和徐志摩并没有实际恋爱关系,他婚姻里发生的变故与我无关,这件事,彻头彻尾都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 当然,任何发生过的事情都不可能像没发生过一样。徐志摩爱过林徽因,林徽因对有妇之夫徐志摩动过心,这毕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世间关于她两的传闻始终在,但这个传闻却一直被保持在了传闻的范畴,因为没有人有任何证据证明她确实介入过他的婚姻。 止息这段可能的非议后,林徽因又用她的聪明才智巧妙止息了另一场针对她的非议。 1933年,林徽因的好友、作家冰心在某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大作《我们太太的客厅》。这篇文章“通篇充满了调侃与暗喻”,和这调侃和暗指的对象正是办了“太太会客厅”的林徽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太太”和“太太林徽因”两个人物几乎是一致的,冰心“我们太太”是姨太太所生,此外她还有一五岁的个女儿叫“彬彬”。而“太太林徽因”,虽从未公开身世,但实际也是姨太太所生(庶出),不巧林徽因也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叫“冰冰。

林徽因与母亲、丈夫和女儿 冰心笔下的“我们太太”客厅里总是男人多女人极少且都是名流,而“太太林徽因”的会客厅也同样是男人多女人少且都是名流,如李济,朱光潜,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等等。 冰心笔下的“我们太太”与多名男子暧昧不清,而“太太林徽因”也同样如此,她的客厅里有一个曾经的爱慕者徐志摩,还有一个现在的暗恋者金岳霖。 不用说,冰心写《我们太太的客厅》多半是讽刺林徽因水性杨花、爱出风头无疑了。 这样的事情,若发生在今天的明星身上,她们多半会通过自己的平台与发文者叫板,严重点的话她们甚至请律师出马。可林徽因却只做了一件事,给她的昔日好友冰心寄去了一坛醋。 这坛醋的意味和冰心写《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样,是醋非醋。醋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嫉妒”也可以是一种食物,所以,当时看到此文时正在山西的林徽因这坛子醋便可被视为她对冰心嫉妒自己的讽刺,也可被看作她在山西特地给冰心好友寄来的当地特产。 林徽因这坛醋寄出后,这篇文章便鲜少被人关注了,林徽因是否水性杨花也很少被人关注了,世人都只津津乐道与这两位女文人的奇葩文斗。转眼,一场可能引发名声危机的非议事件便变成了一个富有智慧的小趣闻,这样的事,也只有林徽因能做得出了。 自古文人相轻,这话果然不假,冰心在这次事件后似乎并未因为那坛醋而就此放弃和林徽因的“文斗”。

昔日的好友冰心与林徽因 1930年冬天,一向身体硬朗的林徽因病倒了,这一年她已经与梁思成结婚三年,而徐志摩有已与第二任妻子陆小曼结婚已五年。原本,这样的两人已经渐渐没有太多交集,可是因为林徽因的这场病,他们二人再次有了交集。 林徽因在北京香山疗养院疗养时,经常有很多朋友前来探望,徐志摩闻讯也参与到了来探望的人流中。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徐志摩前来探望林徽因时住的都是离疗养院不远的松露旅馆。九一八事变前后,徐志摩在此地一住竟就是半个多月。期间,徐志摩经常陪林徽因读史、谈文学,正是在这期间他开始启发林徽因写诗。 不用说,徐志摩这般“勤快”地来看林徽因一定会招致非议了。果然不久后,关于徐志摩与林徽因旧情复燃的消息便如潮水般涌来。 冰心在闻知相关后以最快的速度涂抹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有一个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题目,叫《我劝你》,而刊登这首诗的则是当时刚刚创刊不久的《北斗》。这首诗在劝谁?又在劝什么?答案是:劝一位已婚、美丽高贵却陷入婚外恋情的女子。这个女子的婚恋对象,则是一位浪漫的诗人。 在这首劝谏诗里,冰心不遗余力地对这个婚外恋的女子发出警告,她劝女子说:不要心软,因为诗人是在用充满诗意和戏剧性的谎言投合她的爱好。冰心还奉劝这女子,若她一直执迷于婚外恋迷失自我,那么这场游戏的最终结局是她的好人丈夫将会离她而去。 聪慧过人的林徽因看到此自然已经明白了冰心的用意,同样地,这一首诗因为并未指名道姓,谁也无法说谁在暗指谁。这一次,林徽因并未就此作出任何回应。口才出众、言辞犀利地林徽因何以会沉默?莫非她真的默认了自己的婚外恋?答案是:她觉得没有必要去解释。 而之所以不解释,林徽因自己后来说了:我何必被别人左右呢?这句极其简短的话里蕴含的智慧哲学是: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从来不重要,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的心,并且保证它不会受外界、外人的左右。 林徽因不予理睬冰心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非议慢慢止息了,毕竟一个人唱戏戏唱得再好也终归无趣。后来自觉无趣的冰心只得闭嘴不言了。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事后,世人回过头来看时都惊奇地发现,林徽因的不理睬不仅使她保持了风度、维护了名声,更为她树立起了她的大度能容之风。而相较之下,冰心便显得非常小肚鸡肠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在冰心写诗讽刺林徽因与徐志摩婚外情的这一年,徐志摩遭遇飞机失事身亡。徐志摩这趟北上,除了参加一些别的活动外,还有一个行程是与林徽因有关的,那就是在小礼堂听林徽因关于建筑的讲座。 因着这个缘故,无数人将徐志摩的死与林徽因扯上了关系,不用说,这样一来林徽因又一次因为徐志摩掉进了舆论漩涡。 此时的林徽因一边要承受失去好友徐志摩的巨大痛苦,一边要承受自己在徐志摩死上的那部分责任压力,一边她还要想办法止息这场可怕的关于她是徐志摩死因罪魁祸首的非议。 林徽因知道,一旦世人将徐志摩的死与她扯上关系,那么她不仅会成为昔日破坏张徐婚姻的第三者,她还很可能被指认为陆小曼与徐志摩婚姻关系不好的第三者。这样一来,林徽因不仅会在她任教的最高学府无法做人,她也将有失去美满婚姻的可能。 人言可畏,此时的林徽因深深懂得了这句话的深意。与以往的非议不同的是,这一次她非得处理好不可,因为一旦稍有不慎,她此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毁于一旦,跟着一起毁灭的还有她自己的事业、婚姻甚至徐志摩的声明。 就在林徽因思考如何从这场非议中突围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徐志摩寄存在好友凌叔华处的八宝箱里存有她和徐志摩通信往来的所有日记信件。 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林徽因整个人都在颤,她以前想过这些信件的事,却并不知这些信件竟被徐志摩珍藏起来且放到了好友处。林徽因知道,这东西之所以不放在他和陆小曼的家里定是因为里边有陆小曼不能见的东西。同与林徽因有关信件日记一起被放进八宝箱的,还有他和陆小曼来往的信件日记等。 “如此重要的东西,他怎么放在凌叔华处,这可怎么好?”得知消息的当晚林徽因彻夜未眠。想了一夜后,她总算清楚了:“这些东西绝不能落到任何人手里,尤其陆小曼和报社记者。” 林徽因从来知道,男女之间的事情最是说不清道不明,这便意味着一旦自己和徐志摩的来往信件日记落到陆小曼或者报社记者的手里,她和他的一切就不是任何人能说得清道得明的了。也就是说,即便两人清白,也会被解读成另一副模样。 想清楚之后,林徽因便亲自前往了凌叔华处,进门后她的第一句话便是:“志摩留在你这里的那些信件日记给我,我要拿回去看看。” 凌叔华根本没料到林徽因会亲自登门,还没想好推辞词的她愣了一下道:“这是志摩交给我保管的东西,我不能给你。” 林徽因听完凌叔华这话后立马生气了道:“这些明明是我的东西,怎么放在你这里保存一下就是你的东西了,再说了我只是借回去看看就会还给你。” 林徽因把话说到这份上后凌叔华便有些招架不住了,在智商上,凌叔华明显输给了林徽因。此时的她已经被林徽因偷换的概念搞蒙圈了,她已经全然搞不清楚那些东西究竟是谁的了,更为重要的是,她也猜不透林徽因是“真借”还是“真拿”。于是,她想了想后转身回屋了。

凌叔华 但,凌叔华毕竟也是世间难得的聪慧女子,否则她也不可能成为徐志摩的知己了。所以,在转身回屋拿那些信件日记的当口,她的脑子总算回了一点点路,于是,她扣押了其中的一部分,总共是四页,而这四页纸里记载的则是事关要害的一些可以被称作证据的东西。她寻思着,只要有这些东西在手,林徽因要是不还那些日记和信件,她就可以拿这些东西和她谈条件。 凌叔华这招如果用来对付一般的才女,铁定是没有问题的,可关键她的对手是林徽因,而林徽因的智商远在她之上。所以,凌叔华的算盘终究是要输的。 林徽因拿着这些信件和日记回家后便第一时间关上门仔细地看了,看完后,她发现里面有部分不见了,而这不见的部分还都是非常重要的。林徽因心下一思量便清楚了:这是凌叔华拿那几页纸制衡自己呢! 当下,林徽因便披上衣服出门了,这一次她依旧径直来到了凌叔华处,进门后她便直截了当地说:“《康桥日记》里有四页是不是被你撕下来了,你把它给我,我要看完整的,看完我就还你。”凌叔华听完心里咯噔一下,她想了想忙撒谎道:“不是都给你了,你又来,我不知道什么缺不缺,许是他(徐志摩)自己掉了也不好说。” 后来林徽因再上门向凌叔华讨要时,凌叔华竟为了躲她留下字条说:“家中书物皆堆叠成山,甚少机缘重为整理,日间得闲当细检一下必可找出来阅。”林徽因见字条后只得悻悻而回。 但若你以为林徽因因此就会放弃索要缺失那部分日记,那可就错了。实际上,林徽因见自己之力不行,便转而想到了借力。实际,这也是林徽因的过人聪慧之处。很多人做事情总是喜欢一股脑儿地自己一个人在那儿使劲,可林徽因不一样,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适当的时候需要借力,而能借来的力实际也是自己的力。 林徽因在确定自己无法要到缺失那部分后便开始动员周围人帮忙讨要,在请他们帮忙时,她还叮嘱他们:千万不要让她知道要这些东西的人是我,你就只说要编《志摩全集》就好。在这些被林徽因请来的人力,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此人既是林徽因的朋友,也是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朋友,他同时还是凌叔华的朋友。这个人正是拥有民国最大朋友圈,被世人笑称“朋友圈就是半部近代史”的大文豪胡适先生。

右二为胡适 胡适受林徽因之托来要八宝箱时只说是要编《志摩全集》,他还承诺凌叔华会将箱子转交给徐志摩遗孀陆小曼。凌叔华与胡适经常通信,她对他自然是信得过的。当时的凌叔华实际已经觉得八宝箱很烫手了,她也急于想把这些东西交到合适的人手里,胡适无疑是合适的。 只是,凌叔华千算万算都未算到:在这件事上,胡适竟然完全是林徽因的朋友。胡适拿到箱子后,一转身便将林徽因要的那部分给了她。同样,这一次,林徽因也承诺胡适:“看完就会给他。” 可林徽因看完后还回去了吗?当然没有,至今,被林徽因拿走的那部分都下落不明。胡适问起时,她都只轻描淡写地答:“那些东西多是英文写的,那时候他的英文还不成熟,东西不好,你就不要编到志摩全集里去了。”后来胡适再问时,林徽因干脆说:“哦,我看东西不好,一把火烧了。”胡适听了,只好作罢。 也是自这以后,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桥的那段过往成了永远的秘密,因为知道那段历史的即便讲出来也没人信,毕竟没有证据。直到今天,关于两人究竟有无恋爱事实这一事,世人也是云里雾里看花一般。 林徽因这最后一次止息非议的方式,在人情上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但恰是这种狠绝,才有了后来世人眼里永远蒙着一层纱的林徽因。这层纱让林徽因比之同时代女子多了一层神秘之美,人说,人间最美的女子都是善于留白的,林徽因便正是那善于创造机会给自己“留白”的女子!

关于林徽因对待世间非议的态度,她自己曾有过专门的总结,很有意思的是,这场总结竟被写在徐志摩过世后她写给他的悼文里,这一次,她是借徐志摩之口表达自己,她说: “每个人手里拿着的都不像纯文艺的天秤;有人喜欢你的为人,有人疑问你私人的道德……或断言你是轻薄……许多人的浅陋老师或刻薄处你早就领略过一堆,你不止未曾生过气,并且常常表现怜悯和原谅;你的心永远那么洁净,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有那么许多不折不饶的勇气。” 这段话,无疑是世间男女面对世间非议的最好态度了:非议我的人,我同情并且原谅你,同时,我将永远高洁、骄傲、不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