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中医家的小机灵 ——聂耳的童年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21-04-26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日报 ]

聂家药铺的“成春堂”匾额

聂鸿仪画像

8岁时的聂耳

老昆明城甬道街72号坐东向西的一间旧铺子,挂着一块“成春堂”的木牌,这是一家玉溪人开的中药铺。这间小铺子不高,一楼一底在中间搭出一个腰厦,上面盖着瓦片,可以为路过铺面的行人遮挡烈日和雨水。房屋有前后两层,前层是临街的铺面,用于门诊看病拿药。穿过前屋的铺面是一个小天井,旁边就是卧室和厨房,这里住着中医大夫聂鸿仪全家。

举家迁昆明

聂鸿仪,字翼廷,中等个子,方脸面庞,留着山羊胡子,目光明亮有神,平易近人,穿一件长衫,是典型的郎中打扮,因为生活操劳过度,显得比较清瘦。他是云南省玉溪县(今玉溪市红塔区)北门街人。在当地,他虽有“着手成春”的名望,但每月的收入仍难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有朋友劝他说:“大地方比小地方好谋生路。”为了糊口,清光绪末年,他带着全家人到昆明市甬道街租房子,悬壶行医。在玉溪时,聂鸿仪与前妻王氏已生有一男一女。大儿子叫聂守拙,大女儿叫聂兰茹。王氏病故后,他又和彭寂宽结婚,婚后不久,全家便迁到昆明谋生。1911年“重九起义”之前,彭寂宽又先后生了二女儿聂蕙茹,二儿子聂守诚,三儿子聂守先(后改名为“聂叙伦”)。那时,大女儿聂兰茹已在玉溪出嫁。大儿子聂守拙在昆明陆军小学住校读书,这是一所公费学堂,可以为家庭节省开支。家中的小娃娃,全由彭寂宽照管。除了日常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外,她还要协助丈夫配药和制药。

像只小老虎

“重九起义”之后,聂耳出生。

从小,聂耳的身体就长得很结实,手脚都是胖嘟嘟、白生生的。红润润的小脸蛋圆鼓鼓的,就像熟透的苹果一样。他天真、活泼、聪明,又有一点儿顽皮。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十分敏锐,对什么事情,他都很感兴趣,往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父母亲或姐姐哥哥给他作解答,直到弄清楚为止。

聂耳的活动能力从小就很强,成天在屋里跑出跑进、蹦蹦跳跳,就像只“小老虎”。但他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时,却从不打架骂人,所以门前门后的小娃娃都喜欢和他亲近。他对各种声音的辨别能力非常强,这是小聂耳的特性。他经常把中药柜子上的铜环子碰得叮叮当当响。妈妈叫他的时候,他就把铜环敲打三下,让它发出“叮叮当”三个音的响声作回答。他说,“叮叮当”就是“听见了”。听起来,还真有点像呢!

平时,经常有玉溪的亲友来他家串门子,大人说话时,聂耳总是乖乖地坐在旁边细听,仔细观察客人的习惯动作和讲话的腔调。等客人走后,他就能模仿客人的声调,讲玉溪方言。因为他说的家乡土话和表演姿态活灵活现,有的地方还加以夸张,常常引得一家人捧腹大笑,把眼泪都笑出来。

父亲来启蒙

聂耳三岁时,聂鸿仪就教他读书了,开始先教“上、中、下、刀、牛、人”等笔画简单的字,等会读会认之后,才教“东、西、南、北、日、月、玉、水”等。他的记忆力很强,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四岁时,他已经认识不少汉字。这时,父亲又教他描红,一笔一画地学写大楷。

一天下午聂鸿仪没有出诊,药铺里也不见有病人来,他便教儿子学阿拉伯数字“1、2、3、4、5”这五个数字。聂耳照着父亲写好的数字各写了一行,边写边想:“要记牢这五个数字,最好是记住它们像个什么东西,就不容易忘记了。”于是他说:“爹爹!我想了一阵,1字像支笔,2字像鹅颈,3字像耳朵,4字像树杈,5字像帐钩。只要记着这五样东西,就不会忘记这五个数字了,你说对吗?”聂鸿仪听了儿子的问答,十分高兴,因为他理解得很形象,于是一面点头一面说:“对!就是要自己多想一想,才能记得牢。嘉祥(聂耳乳名)真聪明,是一个有希望的孩子。”

沉重的打击

除了自己开门诊外,聂鸿仪还要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兼职做校医。由于操劳过度,营养又差,聂鸿仪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饭量也逐渐减少,最终病倒了。这样一来,家中的收入大减,加之又要负担沉重的医疗费,彭寂宽真只得向亲友借贷度日。

聂鸿仪病情越来越重,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一天,他饱含泪水,把彭寂宽和几个儿女叫到身旁交代后事。他用很低沉的声音对妻子说:“寂宽啊!我对不起你,对不起这些孩子。看来我是活不长了!娃娃这么小,我死后家里这副千斤重担只有落到你肩头上了。你要珍重,将来把娃娃都抚养长大成人,他们一定会孝敬你的。”这些话,每个字都像针一样,深深扎进彭寂宽的心里。

1916年7月16日,患肺结核病半年的聂鸿仪,永远闭上了双眼。

聂鸿仪过早离开人世,给家人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彭寂宽的身边,还有4个娃娃。最大的二女儿聂惠茹也才有12岁,三个儿子一个比一个年纪小,最小的四儿子聂耳刚满4岁。聂鸿仪死时,留给家人的遗物只是几本医书,一架破旧的八音钟和五角钱的现金。

靠典当上学

1918年,聂耳已经长到6岁。他见邻居家的小朋友一个个背着书包欢快地走进学堂,自己也很想去念书。但家里穷,他不想让母亲为难。有一天,聂耳让母亲领他到昆明师范附属小学看看。在操场边上,他见小学生们有的玩游戏,有的跳“小黄牛”,十分羡慕。他终于开口说:“妈妈,我很想进学校念书。如果你能供我上学,我一定用功学习。”彭寂宽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觉得继续留他在家里自学,不可能全面发展,于是对聂耳讲:“好!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再困难我也供你上学。”聂耳听后,高兴得当场跳了起来。

要让儿子读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老二聂守诚、老三聂守先都正在读书。聂耳再进学校,须交纳学杂费、校服费、书费等。一个妇人是很难办的,她不得不东拼西凑,除了向亲友借,只好把丈夫唯一的遗物,一架旧的八音钟也送去当铺里当了。

这架八音钟,从聂耳生下来就一直陪伴着他,它每隔一个小时就打点一次。“叮咚,叮咚”的响声和高低不同的音阶,组成了一支单纯悦耳的乐曲,深深地印在聂耳幼小的头脑里。现在,突然把闹钟送去当了,聂耳心里很难过,很不情愿。彭寂宽看出儿子的心事后对他说:“本来,八音钟我也不愿意送去当,等到药铺的生意好点,手边的钱不紧,我会马上去把它赎回来的。”

从此,小嘉祥起了个学名叫聂守信,高高兴兴背着母亲为他缝的书包,进入昆明师范附属小学读书。(崎松  文/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