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四)

第二節:玉的種類;

陽起石(Actinolite):

  • 成分Ca2(Mg,Fe)5Si8O22(OH)2,硬度5~6 ,比重3.0~3.44 。

  • 晶體呈長刀刃形,並常結為雙晶,還可能呈片狀和柱狀集合體,並且為放射狀,另外還以塊狀、纖維狀或粒狀習性產出。

  • 顏色從淡綠色到黑綠色,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幾乎不透明,並且有玻璃光澤。

  • 其緻密的雙種稱為軟玉,是玉的一種。

  • 形成於片岩和角閃岩,常產於基性火成岩的變質作用。

透閃石(Tremolite)

  • 成分Ca2(Mg,Fe)5Si8O22(OH)2,硬度5~6,比重2.9~3.2。

  • 形成長刃狀晶體,並且常結為雙晶,還以柱狀、纖維狀或羽毛狀集合體(呈放射狀),以及塊狀和粒狀習性產出。

  • 顏色有無色、白色、灰色、綠色、粉紅色或棕色,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半透明,並有玻璃光澤;與陽起石形成一個系列。

  • 形成於接觸變質白雲岩以及蛇紋岩中。

葉狀蛇紋石(Antigorite)

  • 成分(Mg,Fe)3Si2O(OH)4,硬度2.5~3.5,比重2.61。

  • 晶體很小,呈薄片或板條狀,還以塊狀、纖維狀或葉片狀習性產出。

  • 顏色有白色、黃色、綠色或棕色,條痕為白色。

  • 半透明到不透明,並有松脂或珍珠光澤。

  • 形成於蛇紋岩中,來自超基性火成岩。

纖蛇紋石(Chrysotile)

  • 成分Mg3Si2O5(OH)4,硬度2.5,比重2.53 。

  • 以塊狀和纖維狀習性產出,纖維品種(石綿的一種)可分離成柔軟的纖維。

  • 顏色有白色、灰色、綠色、黃色或棕色。

  • 半透明,具有絲質到油脂光澤。

  • 經由超基性岩石的蝕變作用形成於蛇紋岩中。

東陵玉:

  • 東陵玉 (AVENTURINE)化學式:SiO2,晶系:六方晶系, 硬度:7,比重:2.65。

  • 東陵石(Aventurine)又稱「冬陵石」,還稱「印度玉」,為含鉻雲母的油綠石英岩。

  • 現今人們則把地殼裡一切色澤艷麗、質地緻密堅韌的石英岩或次生石英統稱為「東陵石」。

  • 標準的東陵石;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含鉻雲母約10%~18%,另含有微量的藍線石、矽線石、金紅石、赤鐵礦、鋯石等。

  • 鉻雲母為細小(直徑0.2~2毫米)鱗片狀,分佈均勻,因而呈鮮艷的油綠、碧綠色。具強烈的油脂光澤和玻璃光澤,半透明至微透明。折射率約1.544~1.560,密度2.65~2.8克/厘米。性較脆。

  • 油綠底色上閃耀着光芒四射的小點(金紅石、赤鐵礦、鉻雲母等),這種小點俗稱為「眼」,其小大約1毫米。優質東陵石往往「眼」多,且均勻地閃爍於油綠的底色上。

  • 產東陵石的國家主要是印度,其翠綠色品種有「印度翡翠」之稱。西班牙、前蘇聯、巴西、智利、美國等也有東陵石發現。

  • 中國已在新疆發出東陵石,當地稱之為(新疆東陵石)。

  • 東陵石礦類型有二:
    1.區域變質石英岩型東陵石礦床,產於變質岩層中,層位比較穩定。2.熱液充填交代次生石英岩型東陵石礦床,產於中酸性火山岩或次火山岩岩層中,礦體呈脈狀或透境體狀,不大穩定。

  • 東陵石是水晶家族的一位成員,因為常有雲母片共生其中,造成閃閃的金光,也有藍色、桃紅色的東陵石出產,但以綠色的最普遍

  • 冰東陵:碧綠~翠綠色,主產於南美、巴西,為東陵玉之上品。透明度較好,晶瑩剔透碧綠如新。凝視之,玉中綠色成絲棉狀,綿延不斷,令人心曠神怡,聯想翩翩!神似翡翠而勝於翡翠!

  • 綠東陵:與冰種東陵相似,只是透明度稍遜。根據顏色的深淺,又分為深綠東陵和淺綠東陵。深東陵顏色呈暗綠~深綠色,主產於印度,為玉雕的上等材料;淺東陵呈淺綠色,主產於南非,似經億萬年的歲月沖刷一般,給人以歷盡蒼桑、古樸典雅的美妙感覺。

  • 紅東陵:含有鉻雲母和赤鐵礦,呈桔紅色、黃紅色,不透光,拋光面上有點狀星光,是一種不太常見的玉石。

  • 藍東陵:含有絹雲母,呈深藍色,不透光,比較少見,也不像綠東陵那樣受人歡迎!

  • 紫東陵:含鋰雲母致色,稱為砂金石英(東陵石)的材料是由石英顆粒組成的岩石,即石英岩(顯晶質)。

綠松石:

  • 綠松石(英文Turquoise,源於法文turquoise,又被稱為松石、突厥玉、土耳其石、土耳其玉),是一種水和銅鋁磷酸鹽礦物,屬於磷酸鹽礦物。

  • 分子結構式:CuAl6(PO4)4(OH)8·4H2O。一般是由水流沉澱生成,顏色從藍、綠色到淺綠、淺黃色,硬度則差異較大。

  • 摩氏硬度5~6,比重2.6~2.9,折射率1.62左右。

  • 綠松石色調變化既同所含銅和三價鐵的多少有關,又同兩者的比值有關,隨着三價鐵含量的增加,綠松石的顏色可以由藍色變為天藍→藍綠→綠→土黃色。含有其他雜質或脫水時,也影響到色調的變化。

  • 湖北綠松石:產地位於中國鄂西北的鄖縣、竹山、鄖西等地,礦山位於武當山脈的西端、漢水以南的部分區域內。古稱荊州石或襄陽甸子

  • 綠松石在仰韶,紅山,龍山文化均有發現.

孔雀石(Malachite)

  • 成分 Cu2CO3(OH)2,硬度3.5~4,比重4.0,密度 3.54~4 ,折射率1.66~1.61,半透明到透明。晶面上有玻璃至金剛光澤,纖維狀習性則有絲質光澤。

  • 單斜晶系,晶體呈針狀或稜柱狀,常結為雙晶,呈濃綠色,條痕為淡綠色。

  • 較常見的習性有鍾乳石狀、葡萄狀塊體,伴有纖維質帶狀構造及外殼。

  • 產於含銅硫化物礦床的氧化帶,是原生含銅礦物氧化後形成的次生礦物;

  • 可以作為尋找原生銅礦床的標誌;是煉銅的次要原料。

  • 塊大色美的孔雀石可以用於琢磨各種裝飾品,粉末用於製作顏料。

矽孔雀石(Chrysocolla)

  • 成分 CUCO3/CU(HO)2/CUSIO3.2H2O,水合矽酸銅,單斜晶系,隱晶質膠狀集合體。

  • 摩氏硬度2~4度,密度1.93~2.4,折射率1.46~1.57不透明,蠟狀或玻璃光澤。

  • 常與矽孔雀石共生的礦物包括深綠色的孔雀石(Malachite),深藍色的藍銅礦(Azurite),紅色的赤銅礦(Cuprite),藍綠色的土耳其石(Turquoise)。

  • 藍綠色的矽孔雀石(Chrysocolla)與深綠色的孔雀石(Malachite)雖然僅差一字,加上矽孔雀石也常與孔雀石共生,但矽孔雀石的成份是水合矽酸銅,而孔雀石是羥基碳酸銅。

  • 產地:智利,薩伊,前蘇聯,美國,台灣。

天河石;

  • 天河石(amazonite),(K,Rb,Cs)(AlSi3O8),其中Rb2O含量可達1.4%~3.3%、Cs2O可達0.2%~0.6%,晶體屬三斜晶系的綠色微斜長石(Microcline KAlSi3O8)。Rb:銣;Cs:銫。是提取銣、銫及用做雕刻工藝品或裝飾品的礦物原料。

  • 硬度6,比重2.53~2.56,折射率:1.52~1.57。

  • 天河石為常見的礦物,產在火山岩中,它屬於長石礦物中的一種,為含鉀鋁矽酸鹽。

  • 產地:巴西、印度、美國、加拿大、前蘇聯、馬達加斯加、坦尚尼亞、奈米比亞。

  • 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天河石產地:四川、內蒙古、雲南、江蘇。

  • 又稱亞馬遜石。具有格子色斑的綠色和白色,且閃光。

  • 這是由於它獨特唯一的雙晶結構引起的。

  • 這是與翡翠的根本區別。

青金石;

  • 文獻中多稱為「琳」。

  • 石雅》云: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爛,若眾星麗於天也。

  • 藍色的青金石常夾雜小塊白色的方解石(Calcite俗稱大理石),還有小金點分佈其上,後者主要是黃鐵礦(Pyrite)。

  • (NaCa)8(AlSi04)6(SO4,cl,S)2,等軸晶系。鈉經常部分為鉀所置換,硫部分為硫酸根、氯和硒替代。

  • 折射率N=1.502~1.505,相對密度2.7~2.9

水晶

  • 透明無色的水晶中,但若含有三價鐵離子就會呈現色或色。
    若含有鈦離子,就會呈現粉紅色。
    若含有鋁離子,又受到微量輻射,破壞了透明水晶的原子構造,就會變成煙水晶(或稱為茶晶),如果太濃就成了墨晶。
    髮晶就是水晶內包裹了金紅石或電氣石的針狀晶體。

玉髓;

  • 沒有帶色斑或色帶的微晶質石英類為玉髓,它的成分是二氧化矽(SiO2),硬度6.5-6.7,比重約在2.62至2.64之間,屬於比較硬脆的礦物,外觀常是半透明乳白色。

  • 若含有氧化鐵而呈紅色時,就稱為紅玉髓(Carnelian或Sard)。

  • 南紅瑪瑙是產自雲南保山還是產自四川涼山,是非洲瑪瑙還是亞洲瑪瑙 ?

瑪瑙:

  • 後漢書》〈東夷列傳〉稱:扶餘、挹婁出赤玉。

  • 舊唐書》載其地產“大如巨粟,赤如朱櫻”,故將寶石命名為紅靺鞨。

  • 帶有顏色條帶的玉髓就稱為「瑪瑙」(Agate)。

  • 玉髓若含有銅或鎳會呈現色,瑪瑙中色帶呈平行直條的稱「縞瑪瑙」,紋帶細密層層纏繞的稱為「纏絲瑪瑙」,包有綠泥石或軟錳礦就稱為「苔瑪瑙」和「柏枝瑪瑙」,完全不透明的玉髓稱為碧石(Jasper),是瑪瑙中混有黏土礦物導致透明度降低。

  • 在距今二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就可發現使用瑪瑙製作的刮削器。

  • 中國疆域內出土,而被視為是本土製作的瑪瑙容器,主要為10世紀以來的遼、宋墓葬中的瑪瑙碗或瑪瑙杯。

  • 故宮編號「呂-413」肉形石,原是養心殿的陳設。質地應是「帶狀碧石」。

鹽源瑪瑙

  • 鹽源瑪瑙產自四川涼山州鹽源縣,鹽源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屬四川涼山州管轄,地處蜀山西南,位於南紅兩大產地美姑與保山中間。

  • 近年才逐漸走紅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 其色粉、紫、綠、白、青、黃、褐等一種或多種顏色。

滑石;

  • 成分Mg3Si4O10(OH)2, 硬度 1

  • 薄板狀晶體。還以塊狀、緻密狀、葉片狀和纖維狀習性產出。

  • 顏色從淺綠到深綠、灰色、淺棕色或白色,條痕為白色。

  • 半透明,具有暗淡到珍珠或油脂光澤。

  • 超基性火成岩和白雲石的蝕變作用形成。

瑩石(Fluorite) ;

  • 成分 CaF2  硬度4

  • 晶體形狀為立方體和八面體,通常結為雙晶。

  • 顏色種類很多,從紫色、綠色、無色、白色、黃色到粉紅色、紅色、藍色和黑色不等 。

  • 形成於熱液礦脈中和溫泉周圍,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礦物。

  • 與多種礦物伴生,如石英、方解石、白雲石、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重晶石和多種其他熱液礦脈礦物。

葉臘石;

  • 葉臘石類玉石為富鋁岩石熱液蝕變而成,化學成分為Al2Si4O10(OH)2,多呈鱗片狀或隱晶質緻密塊狀體。

  • 具珍珠光澤。硬度1~2,比重2.65~2.90。

  • 賦存於熱液變質中酸性噴出岩凝灰岩和流紋岩中,礦體成脈狀,密集成群。

  • 葉臘石在我國各地均有分佈,但依產地,成分、顏色、硬度不同,有顯著差異,形成各具特徵的玉石品種。

  • 較為常見的有浙江青田葉臘石、福建壽山葉臘石、浙江昌化含辰砂葉臘石,以及廣綠、林西、昌化葉臘石等。

迪開石Dickite

  • Al4[Si4O10](OH)8,莫氏硬度2.5~3.5,密度2.62g/cm3,單斜晶系

  • 與高嶺石、珍珠石的成分相同,但晶體的結構不同的同質異像。

  • 迪開石呈白色,集合體微帶黃綠或者褐色。

  • 解理薄片呈珍珠光澤。

  • 我們熟悉的田黃,雞血石,甚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其主要礦物成分是迪開石。

  • 迪開石是岩漿熱液蝕變礦物。

  • 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也就是人們知道的恐龍時代,火山噴發出大量熔漿和碎屑物,構成巨厚的流紋岩和凝灰岩,又經後期熱液蝕變形成迪開石。

  • 過去由於鑒定水準有限,曾把迪開石定為葉臘石(pyrophyllite)其化學式AL2[Si4O10](OH)2,與迪開石相近,礦物特徵也極為相似。

絹雲母Sericite

  • K0.5~1(Al,Fe,Mg)2(SiAl)4O10(OH)2+nH2O,比重2.6~2.7,硬度2~3。

  • 雲母的一種,由兩層矽氧四面體夾着一層鋁氧八面體構成的複式矽氧層。

  • 化學組成、結構、構造與高嶺土相近,解理完全,可劈成極薄的片狀。

  • 單斜晶體,晶體鱗片狀,呈灰色、紫玫瑰色、白色,具絲絹光澤

  • 中低溫熱液蝕變礦物,常產於石英片岩中。因此,絹雲母兼具雲母類礦物和黏土類礦物的多種特點。

辰砂(Cinnabar)~硃砂

  • 成分HgS,硬度2~2.5

  • 晶體形態顯厚板狀、菱體形和柱狀,通常結為雙晶。

  • 以塊狀、結殼或粒狀產出、顏色為典型的棕紅色或猩紅色,條痕猩紅色。

  • 從透明到不透明,並有金剛、半金屬或暗淡的光澤。

  • 與雄黃和黃鐵礦一起形成於火山噴溢道和溫泉周圍。

  • 伴生礦物有自然汞、白鐵礦、蛋白石、石英、輝銻礦和方解石。

  • 也可能產於與近期火山活動有關的礦脈或沉積岩中。

  • 比重8.0~8.2,解理完全,柱面,斷口貝殼狀至參差狀。

雄黃(Realgar)~輝銻礦~中藥

  • 成分AsS  硬度1.5~2。

  • 比重3.56,解理良好,斷口貝殼狀。

  • 短稜柱狀、帶條紋的晶體,也會形成塊狀、緻密狀和粒狀集合體。

  • 顏色從鮮艷的紅色到桔紅色。條痕從桔黃色到桔紅色。

  • 透明到半透明,具有松脂到油脂的光澤。

  • 形成於熱液礦脈中和溫泉周圍,並與輝銻礦、雌黃,以及鉛、銀和銻共生。

雌黃(Orpiment)

  • 成分As2S3  硬度1.5~2

  • 常見的是以薄葉片塊體、塊狀或柱狀產出。

  • 通常顏色是濃檸檬黃色,有時也呈棕黃色,條痕為淺黃色。

  • 從透明到半透明。新鮮表面上具松脂光澤,而在解理面上呈珍珠光澤。

  • 形成於低溫熱液礦脈中,常與輝銻礦的雄黃共生,雌黃也形成於溫泉周圍堆積的結殼內。

雞血紅梅玉

  • 產於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大巴山脈東延的餘脈組成的中高山地。

  • 形成於13億年前的中元古界富含深紅色角礫岩的灰岩中。

  • 主要礦物相為方解石,含量可超過86%,其次有少量石英,粒徑0.3~3cm不等,大者可達10cm以上。

  • 紅色部分是赤鐵礦或是三價鐵離子,黑色部分是石墨。

  • 黃鐵礦的存在使部分玉石表面在亮光下出現閃閃金星 。

翡翠;

  • 乾隆五十八年成書的《閱微草堂筆記》稱: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所好,尚無定準也。記吾幼時,珊瑚青金石,價皆不貴,今則日昂,綠松石碧鴉犀價均至貴,今則減。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今則以為珍玩。

  • 雲玉、雲石均為雲南總督、巡撫及衙役常用的名稱,是不同等級的緬甸翡翠的別名,變緬甸翡翠為雲南所產的玉石,作為土貢貢進內廷。

  • 綠玉是內廷太監、衙役所用的翡翠別稱,在內廷,下從衙役、太監,上到皇帝,均亦接受並應用上述專用名稱。

  • 迄今尚未見緬翠器物出於明末萬曆、天啟、崇禎等朝貴戚或太監墓中。

  • NaAlSi2O6,硬度從6.2-6.8,比重3.20-3.47。

  • 在已被確認的七、八個輝玉礦中,以緬甸北方的密支那(Myitkyina)地區品質最佳。

  • 今日出產翡翠的緬北地區,在清代屬於雲南省永昌府,所以在清廷雍正時期的檔案中,多稱該地所出產的玉石為永昌碧玉,綠色雲產石等,乾隆時期的檔案中,多稱之為雲玉、綠玉、滇玉。

  • 19世紀晚期慈禧太后當政時,經常向各地織造、鹽政、鈔關攤索緬甸翠玉,更有助提昇翡翠的價格。

  • 輝玉中若含有微量的三價鐵,就會呈現褐紅色。

  • 還常呈現淡紫色與黃色,據分析前者是因為含有鉻、鐵、鈷三種元素,後者則是含了鉭元素。

  • 由鈉和鋁的矽酸鹽礦物組成,純淨者無色或白色。

  • 其化學成分:二氧化矽占58.28%,氧化鈉占13.94%,氧化鈣占1.62%,氧化鎂占0.91%,三氧化二鐵占0.64%,此外還含有微量的鉻、鎳等。鉻是使翡翠具有翠綠色的主要因素。通常翡翠含氧化鉻0.2~0.5%,個別達2~3.75%以上。

  • 硬玉礦床產於霧露河兩岸階地及其支流內,從北東流向西南匯入親敦江,為親敦江之支流,霧露河長150公里,寬30公里,硬玉分佈面積在4500平方公里,礦床類型有:

1.原生硬玉礦床:

  • 原生硬玉礦床產于強蛇紋岩化橄欖岩岩體內,岩體與藍閃石片岩接觸.接觸帶為一構造破碎帶,其內見硬玉及橄欖岩的構造角礫及後期鉻鐵礦細脈穿插。

  • 硬玉岩,鈉長石岩,角閃石片岩互層產出。

  • 礦體為脈狀,平面上為串珠狀分佈,礦體多條出現;長10-450米,可斷續延長6公里以上,礦體厚0.3~5米不等,最厚可達20米以上。已向下開採百米深。

  • 礦體中心為純硬玉岩帶,向兩壁漸變為硬玉鈉長石過渡帶,再向外為鈉長石岩帶及綠泥石岩帶,再外為強蛇紋岩化橄欖岩圍發達地區。

  • 原生硬玉礦床產於霧露河上游幹昔山地區,主要產地有:度摩、馬薩、凱蘇、散卡、聖卡摩、緬摩、亂目崗等地;主要產中低檔次硬玉原料。原生硬玉礦床所產均為新坑玉,其結構疏鬆,小構造發育,含非硬玉礦物較多,故硬度,比重等比老坑玉要低。

2.殘坡積層硬玉礦床:

  • 龍塘為代表。為原生硬玉礦床剝蝕搬運、沉積、在原生硬玉礦床附近山坡周圍及支流內的殘坡積沉積礦。

  • 一般有厚皮,品質介於新坑與老坑之間,也稱半山半水或稱新老廠。

3.第四紀礫石層中的硬玉礦床:

  • 產于更新世:產地有會卡-、大谷地、木那、次卡、南其、抹崗、東各、自壁等地。

  • 沿霧露河兩岸山坡階地分佈。一般品質較好,稱老廠玉,地層從下到上分佈如下:
    3.1.含硬玉的底礫岩層;
    3.2.卵石及砂礫(不見硬玉礫石)
    3.3.沖積砂岩(不見硬玉礫石)

以上總厚度大於300米,產於此層之硬玉特徵為皮厚、皮的顏色多樣、塊體大小懸殊、品質好壞不一。分佈廣泛,常出特級翡翠。

4.產于現代河床沖積洪積冰積層中的硬玉礦床:

  • 此類礦床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特點為皮薄,磨圓度好稱水石。

  • 常有特級翡翠產出。分佈於霧露河兩岸,從散目卡到達木坎長幾十公里地段範圍內及坎底河中段。主要產地有:帕崗、摩東、麻蒙、達木坎、後江等地。

5.產於構造破碎帶內的硬玉礦床:

  • 硬玉原生礦床受地質動力作用即破碎、變形、錯位、搓揉等產生的構造角礫岩.在整個霧露河產區多處可見,稱烏砂,為黑皮或黑色皮,一般含鐵較多,顏色多偏藍或藍綠,正綠者極少。產地為麻蒙、帕崗等地。

  • 硬玉生成的地質條件十分苛刻,它須要一個高壓低溫的地質環境(壓力5000~7000kpa,溫度在150~300攝氏度)。

  • 首先硬玉岩在整個地殼中非常難形成,並且十分稀少。

  • 另外它的圍岩-超基性岩也十分少見。

  • 有了以上二個條件為前提,還須有微量鉻離子--色素離子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在漫長的時間裏不間斷的進入硬玉晶格,才能形成一般的綠硬玉。

  • 若要成為特級硬玉-翡翠,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翡翠--圍岩必須是高鎂高鈣低鐵岩石。這種環境產出的翡翠更純淨,少鐵使底不發灰。儘管低鐵但還是有鐵的存在,要翡翠十分純淨無雜質,還須在強還原條件下,即在還原環境中生成。

  • 因為在缺氧環境中,它所含的Fe3+會形成磁鐵礦而析出,而不能進入翡翠晶格內,可使翡翠綠更正。

  • 再者要有生成翡翠後的地質作用及多次強烈的熱液活動,把翡翠改造得綠正、水好、底純的特級翡翠。

  • 翡翠成色過程是伴隨着熱液活動進行的,為多期強度不同的成色過程。而且緩慢分解成鉻離子的致色元素,要長時間處在150~300攝氏度,最佳溫度是在212攝氏度左右下,鉻離子才能均勻不間斷地進入晶格,在這種條件下生成的翡翠綠色非常均勻。

  • 完全生成特級翡翠後,還不能有大的地質構造運動,否則將會產生大小不等,方向不同的裂紋而影響品質。以上各條件很難同時具備,這就是為什麼特級翡翠稀少的原因。

  • 侏羅紀(約1.8億年)的緬藏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並向歐亞大陸板塊之下俯衝,到第三紀的漸新世(約3500萬年)前、印巴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緬藏板塊碰撞,並俯衝于歐亞緬藏板塊之下.這兩次的碰撞,尤其是第二次的碰撞,不但使青藏雲貴高原上升隆起,還造成了世界屋脊。

  • 使原殘存的緬藏板塊更加支離破碎,造成大大小小的斷裂,超基性岩及其它岩漿岩沿斷裂帶侵入。這些超基性岩是生成硬玉礦床的母體。是一個高壓低溫變質帶,主要發生在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這些超基性岩主要由蛇紋岩、橄欖岩、角閃石等組成,侵入于藍閃石片岩內。

  • 根據野外地質關係及絕對年齡測定,超基性岩的侵入時間應為白堊紀晚期至第三紀早期(7000萬年~6500萬年之間)前後,並見有稍後生成的花崗岩及更後期的輝長岩等(其內含金)。由以上可判斷,硬玉岩生成的時間應該是開始侵入的蛇紋岩化橄欖岩-形成之後生成,於第四紀的更親世後已有大量硬玉巨礫侵蝕搬運再沉積了。

琉璃:

  • 玻璃古代也稱琉璃,大約出現於公元前十六或十五世紀的兩河流域,其後埃及也開始生產,到古羅馬帝國時期,玻璃業的生產已十分繁榮。

  • 絲綢之路開通後,國外的玻璃器皿開始傳入我國。

  • 薩珊王朝時期的玻璃製作不僅繼承了羅馬玻璃工藝,而且為後期的伊斯蘭玻璃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起承前啟後的作用。

  • 製作玻璃的原料石英的熔點高達1700℃,而鈣鈉玻璃中的SiO2的含量通常占50%~70%,是因為添加約20%的鹼性助熔劑,可將熔點降至1000℃以下。

  • 助熔劑:一類是天然礦物鹼,如泡鹼(Na2CO3);另一類是草木灰。

  • 天然礦物鹼由於質地純淨,雜質含量少,所以礦物鹼型玻璃(natron glass)的Mg、K的含量小於1.5%。

  • 羅馬帝國時期(27BC~476AD),地中海區域礦物鹼玻璃占據主導地位。

  • 而植物灰玻璃(plantash glass)的MgO含量一般高於1%~1.5%,K2O含量大於1.5%。

  • 這一類型主要出現在青銅時代晚期的埃及、兩河流域和後來的薩珊王朝和伊斯蘭帝國。

  • 古代玻璃工匠巧妙應用着色劑和乳濁劑,製作出絢麗多彩的玻璃藝術品。

  • 黃色玻璃珠的着色劑為鉛錫黃(Lead-tin yellow,PbSnO3)。

  • 藍色半透明玻璃由於鈷元素的發色效果。

  • 深紫色半透明玻璃,錳元素为着色劑。

  • 中國至遲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掌握了玻璃製造技術。

  • 在河南洛陽莊淳溝、陝西寶雞茹家莊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發現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但中國的玻璃器皿發展非常滯後。

  • 北史‧大月氏傳》記載北魏武帝時月氏人來京師,採礦製造五色琉璃。

  • 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論仙》載:外國作水精碗,實合五種灰以作之,今交廣多有得其法而鑄作之者。

  • 北宋杜綰在《雲林石譜》中記: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頗多青白,間有五色斑斕,采其最佳者,入鉛和諸藥,可燒變假玉或琉璃用。

  • 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還說:中國所鑄,有與西域異者;鑄之中國,則色甚光鮮,而質則輕脆,沃以熱酒,隨手破裂。至其來自海舶者,制差鈍樸,而色亦微暗,其可異者,雖百沸湯注之,與磁、銀無異,了不損動,是名番琉璃也。番琉璃之異於中國琉璃,其別蓋如此。

  • 趙汝適《諸番志》說得更明確:琉璃出大食,諸國燒煉之法與中國同,其法用鉛硝石膏燒成,大食則添入南鵬砂,故滋潤不烈,最耐寒暑,宿水不壞,以此重於中國。

  • 西周、戰國時期中國發明了玻璃,但後來幾起幾落,發展緩慢,而且對玻璃似乎處在既珍視又不重視的矛盾中。

  • 琉璃斷裂面為貝殼狀。平弧亮面~有氣泡~玻璃光~,硬度4度。

  • 琉璃製品西周已使用,戰國盛行,並仿之。

  • 琉璃在長沙出土很多,有單色也有混色。

  • 玻璃的基體材料是石英SiO2,石英玻璃在三維空間內以無序而均勻的網絡狀態分佈。

  • 當玻璃中加入鹼金屬如Na2O或K2O作為助熔劑時,玻璃的Si-O鍵斷裂破壞了四面體的狀態,出現了非橋氧,鹼金屬原子就與陰性的氧原子結合形成新的鏈接。

  • 當玻璃器長期處於潮濕環境,玻璃中的Na、K與水中的H+產生置換,通過水從玻璃表面流失,形成Na和K的氫氧化物溶液。因此導致表面富含水分的矽層,有時就像一層凝膠或糖稀。

  • 水合氫離子(H3O+)與非橋氧反應生成了基離子(OH-),因而進一步導致鹼金屬離子從玻璃中析出,不僅增加了溶液的鹼度,而且加速了玻璃腐蝕的速度。

  • 玻璃和釉的不同處,主要在三氧化二鋁[Al2O3]含量的多寡而已。理論上,一但三氧化二鋁的量>10%,在熔融時就會顯出釉地沾黏性格,否則就是玻璃。

  • 從商代鑄銅遺址中所發現的原始玻璃來推測,可能是銅匠在鑄造過程中,偶然發現的。

  • 因為濺出的鉛銅溶液,若和陶土相混和,在冷卻後就會形成原始的綠色銅鉛玻璃。

  • 戰國時期的玻璃製品可以分為兩大系統,

  • 位於湖北,河南,山東等地區的封國,可能受西方草原文化的影響,生產與當時地中海東部,中亞和南亞等地風格類似的蜻蜓眼式貼彩玻璃珠。

  • 另一個以四川,湖南為中心的南方系統,則燒制仿玉器樣式的乳白色,青綠色的玻璃璧,玻璃劍飾,管珠等等製品。

  • 兩漢是玻璃工藝一個生產的高峰。

  • 玻璃珠串在漢代的中原地區,已經不甚流行,只有北方的匈奴人和南方邊陲地區還有大量的出土,只不過都是單色玻璃珠。

  • 漢代的中國玻璃分為兩大系統:中原地區主要為PbO-BaO-SiO2的鉛鋇玻璃系統,其次則是出現於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的K2O-CaO-SiO2的鉀鈣玻璃系統。

  • 這兩種玻璃結構,和古埃及與地中海地區所發展出的Na2O-CaO-SiO2的鈉鈣玻璃系統是完全不一樣的。

  • 玻璃又稱料或硝子。

  • 套玻璃是清代玻璃工藝的獨創,至少在康熙時期已開始製作,但存世年代較早者,僅見乾隆時期之寶物。

※ 還有一些實際是染色翡翠的所謂馬來玉;其實是大理石的成分的阿富汗玉、巴基斯坦玉;印尼田黃、桂林雞血~~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0)

相关推荐

  • 翡翠和玉石的差别在哪里?大家一起交流

    林帅一直以来人们把翡翠和玉混杂,不了解翡翠和玉的差异,一提起玉就认为是翡翠,也有人问翡翠和玉哪个好,玉有许多种,而翡翠可以说是玉中价格最昂贵的一种,翡翠和玉的差异是:翡翠确实是玉,但反过来玉却不一定是 ...

  • 玉与翡翠的区别是什么

    玉与翡翠的区别是什么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玉的定義: 第二章:軟玉礦床的成因類型:         第一節:軟玉礦床的成因類型~依母岩分類         第二節:軟玉礦床的成因類型~依環境分類 第三章:玉礦的分佈: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二)

    第三章:玉礦的分佈: 第一節:文獻記載: 我國產玉地點的記載主要出於<山海經>和<禹貢>等先秦古籍. <山海經>成於戰國至西漢初年,保留了大量的遠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傳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三)

    第四章:玉的種類: 第一節:重要玉礦脈/床: 1.新疆玉礦: 1.1.和闐玉: 古稱月氏之玉.隅氏之玉,秦稱昆山之玉,漢稱于闐玉,清稱和田玉並沿襲至今. 和田玉礦脈形成於前寒武紀華力西期(距今約5億7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五)

    第三節:玉料礦物: 白雲石(Dolomite) 成分 CaMg(CO3)2,硬度3.5~4,比重2.85. 晶體呈菱面體形,並有馬鞍狀的彎曲晶面,白雲石也以塊狀和粒狀習性產出. 顏色有無色.白色.灰色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六)

    第四節:寶石礦物. 剛玉(Corundum) 成分 Al2O3,硬度9,比重4.0~4.1. 晶體有陡雙錐形.稜柱狀.板狀或菱面體狀,也會以塊狀和粒狀產出. 顏色很多,但條痕只有白色. 透明至半透明,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七)

    第五章:玉的特徵 第一節:皮殼: 器物表面的物理.化學結構受到保存環境.使用環境或埋藏環境的影響,產生次生變化,形成皮殼. 皮殼的主要礦物組成仍然是透閃石,含量在90%左右,另外有少量次生礦物,即黃褐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八)

    第六章:玉的評鑑: 1.顏色: 顏色是決定蛇紋石玉價值的首要因素. 評價蛇紋石玉顏色的優劣應從五個方面進行觀察分析,即色調.濃度.純度.鮮艷度和均勻度. 顏色的濃度是指顏色的深淺程度. 粗略一點,可將 ...

  • 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四)

    第四章:玉文化的分佈與發展:第一節:玉文化的分佈: 第二節:玉文化的發展. 第一節:玉文化的分佈:--中華玉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可分為六大板塊: --東北玉文化板塊:以遼寧中西部和內蒙古東部為中心,包括查 ...

  • 第三講:玉雕工藝概論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玉雕工藝研究回顧: 第二章:玉雕工藝技術研究:     第一節:現代玉雕工藝程序:     第二節:古代玉雕工藝程序:     第三節:玉雕工藝程序定義:     第四節:玉雕工藝痕跡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