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0080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卷)
文丨野狐狸 图丨源自网络
5.节度使
节度使问题堪称历史遗留问题。
到了宋初,统治秩序日趋稳定,地方节度使割地称王、嚣张跋扈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了,但潜在的威胁还是有的。全国还有大小三十余个节度使,大多数节度使都占着一块地盘,养着数量不菲的军队,收税不上交,有事不请示,死了有人接班,留着这些独立王国,终究不是个办法。
建隆二年七月,就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后不久,赵匡胤和赵普为解决节度使问题进行了一次谈话。
赵匡胤问赵普怎么才能彻底平息兵祸,让国家长治久安。赵普对这个问题考虑已久,他作出了一个经典的问答。
“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这句话提到的几项措施非常有名,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宋朝初年解决节度使问题的“三大纲领”。
“三大纲领”翻译成大白话也简单——(让他们)把权交出来,把钱交出来,把兵交出来!
说得轻巧。
确实,类似的方法其实在唐代就有人提出过了,最后都没搞成,藩镇之祸还是越闹越大。
节度使都不是善男信女,好日子谁不想多享受几年,凭什么你说句话人家就听你的?如果把这伙粗人惹毛了,都是要拿刀来和你玩命的。
赵匡胤和赵普都知道其中的利害,所以他们很好地拿捏了改革的步奏和方法。
但凡改革若想成功,一般都必须尊重现有的环境和条件,有条不紊地开展,才能慢慢起效。如果谁想一口吃成胖子,那是要被噎住的。
类似例子历史上也不少,甲午战败后,清朝光绪皇帝眼瞅着自己被一个岛国欺负得又割地、又赔款,非常着急上火,看了康有为的折子热血沸腾,火烧火燎地搞维新,变法措施一天一个,恨不得一夜之间完成富国强兵,还丝毫不顾忌老女人的心理感受,结果弯转得太快,把自己摔进阴沟里了。
赵匡胤是从战场、官场混出来的双料冠军,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为此,赵匡胤对节度使采取了循序渐进、以柔克刚的方法。
在宋朝建立后的十几年里,朝廷几乎每年都针对节度使颁布几项政令,条目十分繁多,内容十分庞杂,看起来十分头晕,实在是历史考卷出多项选择题的绝佳素材。当然,读我的东西是不需要咬铅笔、拍脑袋的,只是拣几条重要的列举一下,让大家有个了解:
建隆三年三月,令将死刑复核权收归朝廷刑部,不准地方擅自决定。
建隆三年十二月,令每县设置“县尉”,负责地方治安,节度使不得再派镇将干预。
乾德元年三月,开始由朝廷选派官员到节度使所属州担任主官。
乾德元年六月,开始由朝廷选派京官到节度使所属县任知县。
乾德二年,令各州财赋除留下必要的经费外,均送往京师。开始对茶、酒等重要物资实行国家专营,不准地方自主经营谋利。
乾德二年三月,令节度使不得自行召署幕僚,幕府人员由朝廷统一选派。
乾德三年八月,令地方州县将军队中精锐战士选送到朝廷,补充禁军。
乾德三年九月,令设置路转运使,负责掌握各地的财赋情况,保证地方收入上缴朝廷。
开宝四年正月,令各州县在官吏有缺的时候,必须上报后由朝廷选派。
开宝六年七月,令各州设司寇院,选派文臣出任司寇参军,负责案件审理。令各州地方财政支出计划和账簿必须经朝廷审核批准。
…………
观察以上命令的内容,大家不难发现,绕来绕去都只有一个命题:把地方上的权力都收上来,学名就叫“中央集权”。
其实,内容本身并没什么了不起,最精妙之处在于,赵匡胤并不是一次性发布这些政令,而是温水煮青蛙似地慢慢施行,很多命令也不是一次性全国铺开,而是先捏几个软柿子,再逐渐推而广之。
除此之外,赵匡胤在颁布政令的时机把握上也十分讲究,一般都是等抓住了某个节度使的把柄,再趁机下达某项政令,比如等某地出了大冤案,搞得人神共愤了,再乘机把司法权收上来;等某位老资格的节度使挂了,再把辖区收归朝廷,此后不再新派节度使。当然,在连续敲打他们的同时,也不忘经常给点物质利益,安抚一下他们受伤的心灵。
经过十几年的修理,想当年牛气冲天的节度使统统一夜回到解放前。以前说啥是啥,现在连个县长都不鸟你,不服气的话,还偷偷举报你一下。以前从来不差钱,现在如果多养几个人,连发工资都很困难。以前麾下精兵猛将,现在只留下几个老弱病残,勉强能够站岗放哨充个数。
好日子到此为止吧。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节度使也没兴趣在地方混了,干脆主动到朝廷挂个虚衔,领一份比较优厚的薪水,早早开始享受余生。
到后来,节度使逐渐变成了一个荣誉职位,成为一员武将最高地位的象征(一品),却不再成拥有实际的权力。
这个折腾了两百余年的庞大利益集团终于成为了历史。
- 未完待续 -
野狐狸讲宋史
本平台内容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小编微信号:nbha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