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脉诊的参考书

楼主 kjy49 2011-06-30 05:58:42 脉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缩影,脉诊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难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脉诊虽位居第四,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因为望诊、问诊、问诊主要纯粹通过外观感觉收集症状,而脉诊除了能了解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外,辨脉也是一个思维辨析过程,是揣摩人体内五脏六腑阴阳气血、正邪虚实状况的过程。脉、症、药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也就是说辨证论治的前提是辨证,而辨证重在辨脉。辨证难的原因在于辨脉难。只有把脉象很清楚地掌握了,则处方用药容易水到渠成,如果对脉象模糊,只凭方症对应处方下药,往往是虽有偶效但却觉心中无底,更别提触类旁通了。

由于脉诊难以掌握,“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中医医生不在少数,更何况老百姓。因此,推崇脉诊甚至神化脉诊的有之;排斥甚至主张废弃脉诊的也大有人在。无论是神化脉诊还是排斥脉诊,都将脉诊推入到神秘和虚无的地步。而脉诊本来就是为临床实践服务的,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

目前,不少中医医生对脉诊不太重视。主要的原因,还是脉诊的难于掌握和客观化。自民国以来,脉诊就被渐渐边缘化。现今涉及脉诊内容的中医教材,虽是经过整理有利于教学的,但在脉诊内容的介绍时还不太切合临床实际。比如,临床上遇到的单一脉象是较少的,有些脉象常常互相间杂的,如弱脉、虚脉、细脉等在指下往往同时出现。另外脉象诊断的特异性也是一个问题。对同一个脉象,有的人可能诊断为虚脉,有的人可能诊断为弦脉。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说明从古到今,脉象的辨别一直是个困扰医生的问题。此外,对脉象的病机推定也没有特异性,许多还得靠自己的经验把握。所以现在临床病案中的有些脉象,要么是按照诊断的病机添加的,要么是给出的脉象与症状不符甚至是完全矛盾的。目前,脉象还缺乏客观化的标准,脉诊靠的仅是医生个人指下的感觉,对浮、沉、迟、数很容易辨别,尤其是迟、数,因为有可以定量的标准,难就难在其他脉如微、涩、散等,这种指下的感觉,即使是医生久按或者歇息后再按都可能没有相同的感觉,更何况学生初学时去按呢。故此,脉诊难学难教也,临床上脉诊被边缘化自在情理之中。
————————————————————
本书是作者结合临床实际,针对学习脉诊中经常面临的两大问题:脉象的掌握和脉诊的临床运用进行了探讨。全书分为3章。第1章是对脉学有关理论的探讨,主要对脉诊原理和寸口分候脏腑法依据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较有新意的看法,同时介绍了一些至今在民间仍有运用的古脉诊法。第2章主要阐述脉诊临床运用,包括指力脉诊方法的运用及症脉同辨临床运用方法等,对脉诊其他临床运用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阐述。第3章主要是对8类29种脉的诊辨及论治,重点论述了脉象辨析及体会,并结合古今医家脉案案例详解症脉合参在临床运用的具体方法。本书有关指力取脉法的内容,有助于学习脉诊者掌握脉象辨识;关于“脉症同辨”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初学脉诊者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脉诊方法。本书不失为一部实用的脉诊学习用书。

书名:脉诊:从初学到提高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作者 徐培平
规格 平装, 小16开, 272页,31万字
版次 1
书号 ISBN 978-7-117-14274-8/R·14275
语言 中文简体
读者对象 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
目录

绪论——学习脉学中的思考
一、学脉要看什么书最易懂和易入门
二、平脉是怎么样的
三、切脉的一些技巧
四、切脉的手法
五、寸关尺脏腑配属
六、诊脉的方法
七、以脉诊病与以脉辨证
八、脉象辨识问题
九、芤脉主瘀
十、浮、沉二脉的辨识
十一、脉象与八纲的应用
十二、四诊合参、脉证同辨
十三、凭脉诊断用药
第1章 脉学理论探讨
第1节 脉诊原理新论
一、血脉中的营卫变化是脉诊的依据
二、经络学说是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
三、脉诊是如何通过营卫察知脏腑气血的
四、寸口脉诊与营卫之间的关系
第2节 寸口脉诊分候法
一、寸口脉分候脏腑的方法
二、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原理及分歧
三、寸口脉候察脏腑之气
四、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划分
五、寸口脉分候脏腑原理新析
六、寸口诊脉及分候脏腑的现代解释
第3节 古脉法
一、遍诊法
二、寸口、人迎、趺阳三部诊法
三、独取寸口脉法
四、气口人迎对比诊法
五、气口九道脉法
第2章 脉诊临床运用方法
第1节 持脉的方法
一、诊脉时间
二、诊脉**
三、定脉位
四、调息
五、运指
六、指力和力度
七、诊脉注意事项
第2节 学习脉诊必知的几个问题
一、掌握脉象是脉诊的前提
二、学脉当先学好指力脉法
三、记忆背诵脉名脉象
四、察营卫气血病机,别脉“位”、“数”、“行”、“势”
五、掌握正常五脏四时脉象
六、脉象的“八纲辨证”
七、凭脉诊的是什么
第3节 指力取脉法
一、“浮、中、沉”取脉法
二、菽权取脉法
三、浮中按沉法
第4节 识别脉象要素
一、脉象要素
二、临证脉象要素分析举例
三、关于脉象的简化
第5节 诊脉辨证方法
一、察独
二、察胃、根、神
三、辨求阴阳
四、察相兼脉
五、辨病位求病机
第6节 如何辨别脉之胃、神、根
一、脉之胃气
二、脉之神气
三、脉之有根
四、真脏脉、怪脉
第7节 如何掌握妇人脉象
一、男女脉象生理差异
二、月经脉
三、孕脉
第8节 脉诊临床运用方法
一、脉症同辨
二、脉象的定位和定性
三、脉症合参
四、脉证顺逆
第9节 掌握四时五脏脉
一、正常脉象与四时五脏脉
二、四时五脏脉的临床运用
第3章 病脉诊辨与论治
第1节 脉位类
一、浮脉
二、沉脉
三、伏脉
四、牢脉
第2节 脉体类
一、长脉
二、短脉
第3节 脉力类
一、虚脉
二、实脉
三、微脉
四、弱脉
五、濡脉
第4节 脉率类
一、迟脉
二、数脉
三、疾脉
四、缓脉
五、动脉
第5节 脉律类
一、结脉
二、代脉
三、促脉
第6节 脉宽类
一、细脉
二、洪脉
三、大脉
四、散脉
第7节 张力类
一、弦脉
二、紧脉
三、芤脉
四、革脉
第8节 流力度类
一、滑脉
二、涩脉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0)

相关推荐

  • 古今脉诊之六大误区(转帖)

    古今脉诊之六大误区(转帖)摘自<岐轩脉法>脉学研究之现状虽然脉诊方法在目前中医中的地位越来越小,整个诊病过程主要是靠问诊和舌诊,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脉诊的意义,但这并没有阻碍一些学者对 ...

  •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

    纪东涛 原创首发 今天说说具体的诊脉指法的力度: 1浮部的取脉法 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挠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当然,浮只表示病在 ...

  • 初学中医:送你最易理解的脉诊详解(附:初学脉诊之真诠)

    平缓脉: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脉,多见于正常人.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 ...

  • 初学中医:六腑详解!(附:初学脉诊之真诠)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 1.胆的解剖位 ...

  • 初学中医:最易理解的六腑详解(附:初学脉诊之真诠)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 1.胆的解剖位 ...

  • 初学中医:送你最易理解的六腑详解(附:初学脉诊之真诠)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 ...

  • 六腑详解(附:初学脉诊之真诠)

    绿色医学 今天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 ...

  • 初学中医脉诊的必看之作;最简单快速的脉诊入门

    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有西医,也有中医,我初学时,我临床进修的一位老师也这样认为,在他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然我不以为然,心想,既然是老祖宗传了 ...

  • 既可把脉亦可观脉,初学中医者最易上手的脉诊:小儿脉法

    儿科又叫幼科,古代中医则多称之为"哑科",为什么会这么叫呢?主要是因为较小的宝宝不会说话,稍微大点的儿童虽然能讲话,但是并不能很好的和医生交流,无法表达何时患病,所患何处,这无疑给 ...

  • 脉诊简悟:写给初学中医的亲们,望有所裨益(现代理论解释脉象)

    把脉乃中医四诊之一,在中医辩证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把脉的确是个技术活,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但凡事都有窍门,下面我就结合我的亲身体会谈谈我的脉诊简悟. 这是早年上大学放假在家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