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视频号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一、人口与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高—高—低”模式的基本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高—低—高”模式的基本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0世纪50年代起,该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模式在欧洲基本终结。

(3)“低—低—低”模式的基本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的过渡。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条件: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2)人口迁移的分类

①人口迁移范围划分: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②迁移方向划分:由农村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由城市到城市、由城市到农村。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其中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常常会引起人口的迁移;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性;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弱;科技、旅游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新兴因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区别

(1)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2)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二、城市与环境

1.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经济事物有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

注意: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2.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通常可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主要城市功能区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大城市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多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收入差异、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历史因素、政策因素。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范围小、级别低,服务种类少;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大、级别高,服务种类多。

5.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城市化的意义: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3)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城市化的特点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出现“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6.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②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就业方式、聚落景观、人类活动、文化等方面。

(3)城市环境问题: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

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生产活动

(1)农业区位因素

①农作物的生长对自然条件(气温、降水、光照等)有一定的要求,应了解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如天然橡胶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甜菜生长在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②农业经济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③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其中,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①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的机械化水平一般较低,但并非所有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日本属发达国家,水稻种植业大量使用小型机械,机械化水平较高。

②美国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农业的异同

相似之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地广人稀。

不同之处:美国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可耕荒地;从经营方式上看,美国是私营农场,我国东北地区是国营农场。

③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均为商品农业,但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草场,离市场较远,交通便利;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靠近消费市场。

④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灵活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工业生产活动

(1)工业区位因素

①影响工业的三大主要因素:运输、土地和集聚。

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发展变化:土地、水源、原料、能源、劳动力数量在逐渐减弱;知识、技术、市场、交通、环境等在逐渐增强。

(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工业联系不仅是指工业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还应该包括非生产上的地理空间联系和非物质的信息联系。

②产业集聚的好处: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从而成为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

3.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选择

自然条件是基础,往往是修建交通线路的制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技术条件是保障。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影响

①河运便利的地方往往形成城镇,因此河流沿岸的城镇多布局在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位置,河流水运的起点位置,以及陆上交通干线的过河点位置。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②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是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一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在铁路交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与其铁路枢纽的区位是密切关联的。

③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相对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二是要有便捷的交通运输。因此,一个地区内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的通达性,都是选择商业中心区位时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3.“可持续”与“发展”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发展”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可持续”是发展的最佳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四种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和权利的观念。

(2)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3)三个内涵: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5.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2)转变发展与消费模式——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END

本微信号试题电子版及答案扫描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或小红圈即可

海宁中学地理组(知识星球)

海宁中学地理组(小红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