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21场大战(下)
战国中后期,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之后,齐国巅峰坠落,秦国一跃而起称雄天下。远交近攻初具威力,连番血战,打得魏韩抬不起头来,侵占了楚国半壁江山。唯有赵国负隅顽抗,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随着齐国的没落,天下已经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秦国大举东出,肆无忌惮的蚕食三晋和楚国。列国毫无办法,只能任其鱼肉,成为大秦霸权下的小角色。当然,随着秦国的大举压上,列国自然也要殊死一搏,所以一场场旷日持久的大战随即爆发。
战国中后期
到了战国末期,列国连基本的反抗能力都没有,齐国放弃军事,专心经济发展;燕国短暂复兴后又陷入一团乱麻,连重创后的赵国都打不过。赵国,主要承担着抗秦大任,在一次次惨败中,终于也失去了一切。魏国,只剩下小半壁江山,稍微有些招架之功,却毫无还手之力。韩国,事秦而成为马前卒,已无抵抗能力。楚国虽然在黄歇的努力下,国力有所恢复,但是相比强秦,还是差距很大,不足以构成威胁。
战国后期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场名垂青史的大战,秦国天时地利人和,在历史的主旋律之下,最终终结了这长达数百年的乱世,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书承上文,接下来,我们就简述一下,战国中后期的7场关键性战役。
齐灭宋
15、齐灭宋之战
宋国,在战国中后期,虽然国家名气一般,但是也有着很强的实力,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虽然不足以跻身七雄之列,但是也不至于比燕国和韩国弱多少。而且其拥有当时华夏最繁华的工商业大城市陶邑,陶邑之盛,并不比当时第一大城临淄差多少。
但是一个小国,却坐拥膏腴之地,怀璧其罪的道理谁都懂。不过其地理位置又在魏齐楚几个大国之间虽然各国都觊觎,但是也没有一国敢于吞并宋国。可是到了战国中后期,魏国没落,已然成为二流国家。楚国在垂沙之战被齐国带着魏韩打败了,一时间无力插手中原事务,而当了几十年大哥的齐国,自认为天下无敌,就开始对宋国动了歪心思。
而宋国本来也不安分,五千乘之劲宋,威名也是远播,自前318年宋康王自立后,东败齐国,夺五城,西破魏国,夺取两城。向南击败楚军,拓地三百余里,灭了滕国等小国。齐国两次伐宋均未能全功,直到后来,宋康王其人暴虐,百姓多有不满,于公元前286年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出兵,齐愍王派遣将军韩聂举兵攻灭宋国,第三次讨伐宋国,一举灭掉了宋国。
齐国灭宋之后,霸业达到了巅峰,一个可以不尽全力就可以灭掉宋国这样的大国的霸主齐国,引来了列国的担忧,毕竟当时的三晋和燕,也不比宋国强太多,正因为此,处于霸业巅峰的齐国的末路到了。
济西之战
16、济西之战
此战乃是乐毅伐齐,也可以说是五国伐齐之战中的最重要一战。乐毅统领着燕、赵、韩、秦、魏五国联军举天下之力伐齐。齐愍王得知五国伐齐之时,乐毅大军已经攻入齐国本土。
齐愍王匆忙组织20万大军前往迎敌,双方在济西相遇,乐毅用列国联军拖住齐军精锐,然后燕军突袭,齐军猝不及防,一触即溃。20万精锐荡然无存,达子收拾残兵,退保都城临淄。
此战之后,齐国精锐尽失,民心惶惶,再无余力一战。乐毅害怕列国抢功,于是让不与齐国接壤的秦国和韩国撤军,让魏国取宋国故地,赵国北上取河间。自己率领大军,兵不血刃,攻破临淄。六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而楚国趁火打劫,以救齐国为名,攻取淮北四百里土地,杀死齐愍王。
济西之战的结果就是,齐国一战主力尽失,数十年霸业中道崩殂。直接从巅峰跌落谷底,齐国几乎全境被燕军占领,三代以来扩张的土地,被列国瓜分,数代积攒的财富被燕军劫掠一空。
齐国的没落虽然成就了乐毅之名声。但是,更间接地造成了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秦国在齐国没落之后,公然抢夺胜利果实,鱼肉列国,再也没有对手能够遏制住秦国的野心。
所以,以济西之战为代表的五国伐齐,是战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甚至比将大魏国打落神坛的马陵之战还要重要。
即墨之战
17、即墨之战
五国伐齐之后,齐国七十余城被破,前284年末,半年前还是天下霸主的齐国,如今仅剩胶州的即墨和沂蒙山区的山城莒。到公元前283年,莒虽然有着齐襄王在内的齐国王室,具有很强号召力,对于齐国意义更大,但是莒易守难攻,燕军在坚持攻打莒的同时,将主力集中在攻取即墨之上。由此,历时四年多的即墨之战爆发,齐军在田单的带领下顽强抵抗,在退无可退之际,死守着齐国最后的希望。
乐毅统帅的燕军,围攻即墨数年,毫无进展。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病逝,燕惠王即位,而乐毅统领着燕国绝大多数军队在齐国,功高震主,权势滔天。难免会引发猜忌,齐国趁机加了把火,让燕王以为乐毅久攻不下两城是因为心怀异心。
于是乐毅被撤职,另一位伐齐名将骑劫被推上了主将的位置。随后田单三次采用诈降,骗得骑劫掉以轻心。最后,田单以火牛阵冲阵,燕国围城大军的营地被火牛冲乱,齐国五千壮士随即杀到,燕军瞬间被冲散,骑劫死于此战之间。燕军没了主帅,被齐军掩杀,莒城的大军也遥相呼应,随后齐军大举反击,燕军惨败,齐国短期内恢复了七十余城。
此战是齐国复国之战的开始,齐国自此之后,迅速展开反攻,齐国最终得以复国,燕国经历此败之后,短暂的复兴烟消云散,国家再度衰落。
长平之战
18、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野王城,韩国领土乃是葫芦形,北部上党郡,南部为河南中西部,中间有野王城贯通南北两地,而野王城失陷后,韩国南北被隔断,韩国自知占国家二分之一以上领土的上党地区保不住了,但是又不想这样白白便宜了侵略者秦国,于是采用驱虎吞狼之计,将上党送给赵国。将秦军引到赵国处,然后坐山观虎斗,毕竟战国后期,天下只有赵军能和秦军相抗衡。
而且上党地区对于赵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国夺取上党,可以随意进出赵国核心的邯郸和晋阳两城。
赵国接受了韩国的“好意”,秦国煮熟的鸭子从嘴边飞走了,自然不能饶过赵国,于是便动用大军前往上党,打算在赵国虎口上拔牙。
于是长平之战就此爆发,赵国由廉颇统帅40余万大军镇守长平,王龁统帅大军进攻上党,打算将上党收入囊中。廉颇对战王龁,数次小败之后,丢失了几个战略要地,从此固守长平,与秦军相持。秦军为了防止天下列国救赵,于是在相持过程中假传要与赵国议和的假消息,于是列国皆不救赵。
时间一转眼,就是两年。赵国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力有不逮。毕竟赵国军力虽强,但是国力相对于秦国,那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这时候,两军都动起了换将的心思,赵国临阵换上了年轻有想法敢打敢拼却经验不足的赵括,秦军则换上了白起。
赵括率领大军主动出击,寻求击败秦国的可能。白起则布置大军利用有利地形对赵军形成了包围。在被围困数十天后,赵军孤立无援,赵括率军打算与秦军决一死战,但是过程中不幸被弓箭射死,赵军随后被秦军分割包围,随后被秦军歼灭了赵军。
此战之后,天下形势确定,秦国一统天下成为必然。
邯郸之战
19、邯郸之战
经历惨烈的长平之战后,赵国固然损失极为惨重,但是秦军亦是损失过半,颇有疲态,未能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于是与赵国议和,赵国答应割让秦国六城,以示求和。但是随后就会盟楚国,暗通齐国,打算引外援抗秦,且不再割让六城。
公元前258年,秦昭王得知赵国不割地之后,大为震怒,于是派王陵统帅近20大军围攻邯郸,廉颇等诸将以十余万大军拼死顽抗。
战国时期,攻城战技术落后,战略不足,于是,秦军苦战多时,也不能破城,且损失惨重。随后,秦国增兵,苦战还是不能攻破。随后以郑安平为将,押送大量粮草协助王陵,打算长期围困邯郸。而邯郸城内,历经一年多,粮草即将耗尽。
随后,赵国向魏国和楚国求救。黄歇和魏无忌各率大军出现在秦军侧翼,秦国不得已退兵,随后赵军掩杀,秦军大败回国,丢失了大量粮草和辎重。
邯郸之战,对于战国的影响在于,至少延缓了秦国统一天下十年。六国得到了一定的喘息之机,特别是赵国。
肥之战
20、肥之战、番吾之战
公元前233年,在嬴政平定秦国内乱之后,率领大军大举东出,一场针对赵国的大战,随即展开。秦将桓齮趁赵军主力在东方对付燕国的时候,率秦军从上党东出,杀赵将扈辄的十万大军,进逼邯郸。
赵王匆忙召北方的李牧率边军南下勤王。李牧充分利用赵边骑的速度优势,将赵军布置在秦军两翼,而不是贸然冲击秦军正面,也没有直接去救肥下城中的赵军。
随后,李牧趁秦军围城,出兵攻取秦国大营。桓齮率军回救,赵军避开秦军正面锋芒,从两翼进攻,展开钳形攻势,大破秦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卷土重来,用重兵从南北两路夹攻邯郸,北路出上党,过太行直击邯郸,另一路从邺城北上,打算渡漳水进攻邯郸。李牧利用南边漳河不好过,于是派遣司马尚以漳河为依托,防守秦军。自己则统帅赵骑兵北上攻打北路秦军。
赵军将秦军引入平原,利用赵边骑的机动性,主动攻打秦军,秦军锐气尽失,只得在番吾坚守,不敢轻易进军。而后李牧大军南下,会和司马尚,打击南线的秦军,秦军见李牧大军前来,以为北路大军已经战败,随即仓皇退走。番吾的秦军得知南线战败撤军之后,也匆忙撤军。
此两番激战,赵军扬长避短,以弱胜强,为命悬一线的赵国续命十年。
城父之战
21、城父之战
六国最后一次胜秦之战,便是公元前225年,秦军灭楚第一战,城父之战。楚国由最后的脊梁项燕统军,与秦军李信和蒙武的二十万大军相争。楚军战力远弱于秦军,所以项燕巧施妙计。
项燕先示弱,引秦军不断推进,而项燕则率领楚军,从后面尾随秦军,3天3夜,在城父时,楚军突然从后方攻打秦军,一举大获全胜,李信十余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蒙武在李信战败后,也随之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