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高考秘籍”请收好!倒计时不足20天,老师们该如何教学生复习备考?
语文:关注“语用之变”,提高实战能力
所谓“语用之变”,指近些年来考试评价强调“语言运用”而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基于真实情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重视语文学习的“实用”。
值得留心的是,“语用之变”带来了题型的变化。比如2020年山东卷和2021年测试卷,在“语言文字运用”的5道题中,除了病句修改,其他4道题都不相同。山东卷题型分别为选择破折号作用、分析比喻特点、比较改写效果、新闻压缩,测试卷分别是选择填写语句、选择修辞手法、据语境填写语句、概括段意。这种大幅度的题型变化,在之前的高考试卷中是不可想象的。从“语用”角度看,善变且无套路,才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形态。
这种变化意味着,试卷中出现陌生的文本内容和没见过的题型将成为常态。这提醒我们,最后阶段的复习,应多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战”,切实提升自己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科学训练,增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精练精讲,控制训练强度。高考最后阶段,教师要自己沉入“题海”中,精选题目,而让学生跳出“题海”,要让学生练一题会一类,吃透该类试题的题型特点、答题思路、答案组织、过程书写等。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讲学生理解不了的疑点、易错点、盲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方法、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讲,给学生时间去总结、体会试题的考查意图,总结答题感受和方法。
英语:依据学生学业水平精准施策
政治:精准把脉,切勿机械刷题
政治学科的时效性决定了政治高考的命题情境必须具备新颖性、简明性、丰富性、真实性、典型性,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热点。把好热点的脉,才能抓住复习备考的核心,把握综合训练的有效载体。在最后冲刺复习阶段,我们依然要以双循环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开局、中央一号文件、科技自立自强等长效热点为背景切入,梳理其中的微热点,按照“主题—话题—情境—问题”的逻辑,模拟高考命题方式,在综合训练的基础上穿插进行微热点专题的复习,在思维训练、综合提升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历史:做精准备考的研究者
做好考前模拟演练。后期备考一般会进行六至七次模拟考试。七套题目要有整体规划,第一、二套总体难度适中,突出基础内容、基本方法和规律的考查;第三、四套难度适当加大,突出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第五、六、七套力争贴近高考,关注热点问题。第七套试题的命制通过双向细目表分析考查内容的分布、频度和难度。
命题应遵循历史学科“无材料不问题”的原则,特别突出对于原始材料的挖掘,突出对最新科研成果的运用。命题立意要突出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念,同时强化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考查。
地理:关注社会发展,提升学科素养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大多选自真实情境,素材既来源于生产、生活或国家发展战略,也同时关注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凸显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因此,冲刺阶段的复习,教师可在课堂上多与学生分享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读这些地理时事热点背后所体现出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以及立场、观点与思维方法。
社会发展等地理热点问题仅仅是试题的情境,复习时切忌让学生去记忆热点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而应通过与学生交流探讨时事热点话题,关注学生运用时事热点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聚焦必备知识,强化关键能力
聚焦热点,强调应用,关注前沿科技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要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因此复习时既要兼顾基础性,又要注重新颖的物理情境,关注前沿科技话题,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比如天问一号拍摄高清火星影像图、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嫦娥五号返回地球等。
化学:对知识与方法进行重构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化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从“练+讲+考”的循环圈中跳出来。通过对高考真题的深入研究,追本溯源,通过“主题”链接教材重点课题、热点知识专题和创新功能性试题,对教材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重构,让学生对知识专题进行自主构建,从而寻找复习的聚焦点和突破点。
从2021年1月八省适应性考试命题来看,生物单科考试的时量、题量、题型、分值分布等基本明确,试卷风格与全国卷相比稳中有变但目标指向平稳过渡。同学们复习时可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考向,突出立德树人。如2020年全国生物卷融入新冠疫情,体现社会责任;结合生态保护,倡导绿色发展;结合农业生产,弘扬劳动精神等。考生有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几年关于高考生物全国卷的试题评析报告,熟悉分析生物学科相关理论产生的场景或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掌握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二是盘点基础,梳理学科主干。常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这最后30天里,有必要重温教材,盘点基础,梳理学科主干知识。
这里给同学们提出几种梳理方法:一是以教材的本章小结为主线,快速浏览。二是以教材目录为主线,结合一轮或二轮复习中构建的概念图,理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三是以教材黑体字为主线,通读教材,重点看细胞代谢(植物代谢和动物代谢)、个体的稳态及调节、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四大主干知识及其实验与探究,强化记忆描述生物学现象的生物学术语、结论性语言、经典实验原理及研究方法等。四是以教材图为主线,看图说话,说出其中所包含的生理过程或生物学原理。如果不能准确表述,则需要把与图相关的文字内容熟读,加深理解。对于必修二教材的复习,可围绕“染色体”这一核心词构建概念图,基本上可以囊括遗传与变异的全部内容。
三是保持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还要不要大量刷题?刷真题还是刷新题?求速度还是求质量?错题还要不要重做?这里给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不要盲目刷题但保证每天有一定的刷题量,限时完成,保证速度。二是不要求新,提倡多刷高考真题。三是错题重做,好题重做。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换错题本,互相借鉴。四是做题要“准”。比如选择题不仅能找出错误选项还要能说出理由,如不能要把这个漏洞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