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古天地】和田地区博物馆文物信息(三)(转载)
4-3 神兽形金饰
战国至西汉(公元前475—公元25年)
通长18、通宽12厘米、重38克
征集
和田博物馆藏
以金箔制成,其中2件金饰形制基本相同,为带有大角和耳朵的勾喙兽首,另外1件为狼头龙的形象,均为幻想出来的神兽形象,每个勾喙兽首和龙嘴衔有3个圆片。
这些金饰可能是冠饰,戴着走起路来类似步摇。
带角的勾喙兽首形象在巴泽雷克文化、战国中晚期我国北方地区以及西汉早中期的汉朝境内有较多发现,蒙古国匈奴墓葬出土的1对不规则形青铜腰饰牌上也装饰有这种神兽形象。
狼头龙的形象在战国中晚期的欧亚草原和我国北方地区以及匈奴墓葬中都曾有发现。
推测这3件神兽形金饰为草原文化的遗物。
以金箔制成,上部为对称云形,下部为长水滴状,末端垂有圆片装饰,其形制与装饰手法与阿富汗地区大夏—贵霜风格的金饰类似。
环体为金质,坠有绿松石及金珠,其中1件耳坠的金珠遗失。
这类耳坠在新疆及中亚地区较为常见,天山北麓的巴里坤西沟墓地、阜康白杨河墓地等都有出土。
绿松石是新疆地区常见的装饰宝石之一,哈密南部的戈壁滩中发现有自青铜时代即已开采的绿松石矿。
耳坠末端的金珠采用炸珠工艺,即将黄金溶液滴入温水中炸成小珠,再加以焊接而成的金银器制作工艺。
炸珠工艺可能起源于公元前1千纪早期的阿尔泰山地区,后传入新疆、中原地区。
4-4 三耳陶罐
唐代(618—907年)
高20厘米、底径6.5厘米、腹径10.5厘米、口径8厘米
征集
和田博物馆藏
这件三耳陶罐陶质细腻,轮制而成,三耳单独制作后再贴附于口、肩之间,颈、腹部饰刻划弦纹,肩部饰一周类花瓣的图案,在三耳连接处、口沿下方及腹部贴塑花卉图案,在颈部贴塑人物图案,整件陶罐制作精美,装饰繁复。
这类陶质细腻的红陶及陶器贴塑装饰艺是约特干遗址的典型风格,推测其可能出自约特干遗址。
约特干遗址被认为是唐代于阗国都城,该遗址出土的各类雕饰精美的陶制品堪称于阗制陶技艺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