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成功之后,死得有多惨?课本中是不会告诉你他的结局的

我们只知道毛遂自荐,却不知他死得有多惨,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引言:“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我们知道其中的含义,也知道它的用法,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成语故事背后的人以及他的结局。毛遂自荐成功之后,他最后的结局怎样了呢?这些是课本和老师都不会提到的。

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才子”,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样的乱世中,人们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那么就必须要有过人的本领以及惊人的胆识,恰好毛遂的能力、才华以及胆量都是我们应该值得学习的。

在毛遂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容的气度和果决的处事能力。公元前260年,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中的一员,并没有展现出吞并山河的气势。为了扩展疆域,于是秦王就派了大军去攻打比较偏远的赵国,但是赵国有大将廉颇,作战骁勇,使得秦军受到了严重的挫败。

于是秦军回去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使用反间计,果然不出所料,赵王上当了,他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能打能抗的廉颇去驻守重地长平,秦军奸计得逞,赵括年轻气盛加上从未上过战场,很快就让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困于长平,最后被战神白起坑杀,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国力遭受了严重的创伤,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找准时机,公元前258年,秦军再次向赵国发起进攻,之见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这一次秦军压境,赵国的存亡危在旦夕。

在生死关头,激发了赵人反抗的决心,各方势力揭竿而起,同时赵国正在派人去各国寻找援兵,想要解除这场危机。大家所熟知的平原君赵胜,在这次的战役中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虽然他没有太大的军事才能,但是他有识人的慧眼,门下养的食客也有数千人,在危难时刻,为他出谋划策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心系国家的安危,赵胜便想从自己养的数千名食客中挑选二十余人随他一同出使楚国,而这二十人必须是能文能武,镇得住大场面的人,在数千名食客中,赵胜不管怎么选,也只选到了19人,最后还差1人,这让赵胜有些着急了。

不过,这时一位叫毛遂的人出现了,他去拜访了赵胜,并请求赵胜带着他一同出使楚国。对于这个默默无名的食客,赵胜还是不太信任他,于是便问了他几个问题,毛遂一一回答出来,面容镇定从容,没有丝毫慌乱,从而赢得了赵胜的赏识。

赵胜带着毛遂一同出使楚国,楚王只接见了赵胜一人,毛遂和其他的食客一样只能在大殿外静静等候,其余的食客都是悠闲淡然,唯独毛遂在殿外踱步,那十九人使眼色对毛遂说:“正是主公立功之时。”

毛遂并不理会他们,反而大步走向大殿,面容凌冽,先是质问赵胜:“联合抗秦这其中的利害,原本只需要两句话便能说清楚,但是你们却从早上谈到了中午!”

也许是毛遂说话的语气有些重了,于是楚王呵斥他说:“你还不快下去,我和你的主公说话,你上来做什么?”听完这句话,毛遂并不胆怯,反而按住手中的剑,步步逼近来要挟楚王:“合纵之事,本来就是对楚国百无一害,楚国本来就是与赵国唇齿相依,赵国亡了,楚国也不想长久,秦国想要吞并天下之事早已是昭然若揭。”

后面,毛遂又对楚王说了句句正中要害的话语,也不知楚王是被吓到了,还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当即就歃血为盟,帮助赵国一同攻打秦国。回到赵国之后,赵胜就将他奉为上等宾客,毛遂声名鹊起。

赵国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不管是谁,都想将它一军。公元前256年,燕国看赵国元气大伤,正是出兵的大好时机,于是派兵攻打赵国。而这时的赵国的内部已经是严重亏空,油尽灯枯,根本就没有能派上站上的大将军了。

这时,有人想到了毛遂,于是赵王召见毛遂,企图让他领兵反抗,但是这时毛遂却拒绝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是一个名士,但不是一个将军,出谋划策也许还行,但是带兵打仗实在是难以胜任。赵王以为他是贪生怕死,执意让他带兵上战场。

结语:毛遂无法,只能硬着头皮上战场,虽然他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仍旧没能躲过被燕国打得落花流水的局面,惨败之后,毛遂再也无颜面对父老乡亲,于是便找了一个小树林自刎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