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与文化》《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艺术的力量》《新艺术的震撼》《文明》《艺术的故事》《文艺心理学》《艺术中的精神》《曹星原·中国美术50讲》









第一至三部分请关注回看……
六、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美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古人画青山绿水,既是出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用来表达某种情结、精神、理想、信念,特别是文人阶层喜欢“寄情于山水”。

(《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展子虔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四朝,擅长画山水,被后世称为“唐画之祖”。
《游春图》是如今可见的最早的山水画卷,展子虔在画中将人马缩小,使其成为山水的点缀,而突出山水在画面中的主导地位。画作中大量使用的山体青色以及树木和河岸的淡绿色,开唐代青绿山水之先河。后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发扬了这种画法,使得青绿山水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风格。至宋徽宗时,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使青绿山水达到巅峰。

(《千里江山图》局部)
书画鉴定家傅熹年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对建筑和人物服饰进行了考证,认为《游春图》是北宋的复制品,不是展子虔的原作。曹星原老师也认为这件作品可疑,因为画上有梁清标的收藏印。梁清标是明末清初一位收藏家,名列“贰臣传”,他有个“绝活”就是拼凑名人的题跋,经过他手的另一件可疑作品就是《千里江山图》。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传))
李思训是唐朝宗亲,高宗年间曾出任江都令。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李思训弃官归隐二十余年,直到唐中宗再次登上皇位,才再次入朝为官,出任宗正卿。唐玄宗时,他出任左羽林大将,封彭国公,后来官至右武卫大将军。绘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与儿子“小李将军”李昭道并称“大小李将军”,在山水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直逼长安,第二年唐玄宗带着后宫、宗亲、大臣仓皇出逃,前往蜀郡避难。到达马嵬坡时发生军变,唐玄宗被逼赐死杨贵妃。当年8月,皇帝的队伍才终于抵达剑门关一带,到达蜀郡。《明皇幸蜀图》描绘的就是这件事,即唐玄宗驾临剑门关一带时的情形。
整个画面,气象万千,生机盎然,色彩明丽,仿佛琉璃世界,全然没有皇帝逃亡的景象。唐玄宗被画成了中年人的形象,实际上逃亡蜀地时的他已经年过70。李昭道大概也无法面对一位垂垂老翁在险山峻岭间逃亡的悲戚画面,所以他干脆将其画成了《春山行旅图》(《明皇幸蜀图》又名《春山行旅图》)。
这就是大小李将军确立的青绿山水——“青绿为质,金碧为纹”,被认为是山水画的“北宗”。盛唐以后,随着以王维为祖的“南宗”水墨山水的兴起,青绿山水渐渐沉寂。直到北宋画坛兴起复古潮流,画家们才又一次捡起了几乎被遗忘殆尽的青绿山水,创造了青绿山水的又一个巅峰,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

(《早春图》)
《早春图》高158.3厘米,宽108.1厘米,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画。”《早春图》是郭熙晚年的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镇馆之宝之一。
《早春图》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来构图,以高远为主。画中的主体为呈“S”状盘旋的巨大山峦,山体多石而少土,是典型的北方大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将透视细分为“高远、深远、平远”。从山下仰望山巅,叫“高远”;从山的前面往山的深处看,是“深远”;从近山望远山,叫“平远”。
宋代的山水画强调的是“可游、可居、可观”。当代画家徐建融评价说:“可行、可居、可望、可游”,令人想起苏东坡《郭熙画秋山平远(潞公为跋尾。)》:“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山水画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属于“巨碑式山水画”,被称为“宋代绘画第一神品”,董其昌称之为“宋画第一”。
董其昌在《溪山行旅图》中题过字,“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董其昌观”,“中立”是范宽的字。李霖灿先生曾仔细观察研究过这件作品,在这件作品的右下角树叶之间看到“范宽”两个小字,确定是范宽真迹无疑。

(《溪山行旅图》范宽字样)
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画中山石细部就是用这种笔法画出来的,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画谱》)般的沉郁效果。范宽还善画雪景,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山右侧有一线细细的瀑布,中间一分为二,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如虹,让整幅画充满灵动的生命力。
徐悲鸿评价:“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马远《山径春行图》)

(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山径春行图》是马远传世名画,纵27.4厘米 横43.1厘米,现收藏于台北博物馆。《山径春行图》构图颇有特点,笔墨集中在画的左下角,右侧留了大量的空白,这是非常典型的马远式构图。这幅画右上方有两句诗,是南宋宁宗皇帝的夫人杨皇后题的:“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
南宋山水画有“马一角、夏半边”之说,马一角指的是马远,夏半边指的是夏圭。马远的画只画一角,夏圭的画只画半张纸,这是他们绘画的特点。南宋失去半壁江山,他们的画只画一半或一角,有偏安一隅之意。
早期绘画,人和山水彼此分离,以山水来点缀人物。隋唐时期,人开始走进自然空间。北宋时期,山水画迎来一个高峰,但人还是在山水之外。南宋时期,人开始觉醒,山水画逐渐以“我”为主,“我”不再是山水的附庸,比如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人物比例很大,凝神欣赏自然,反客为主,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性。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由十张纸接成,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作品一共分为三大段。
夏圭在这里用了一种“速写”手法,利用“斧劈皴”“刮铁皴”等笔法,创作了这幅传世的长卷画。前面的《溪山清远图》局部图中,有一片非常茂盛的树林,把一座寺庙围在其中,这种笔法被称作“密不透风”。过了密林后(左侧),夏圭用了几笔淡墨,描绘了一片非常辽阔的空间,这叫“疏可走马”。

(《溪山清远图》的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chū](无用师)所绘,被认为是文人风骨、隐逸精神的代表作,是典型的“文人画”。该画几经易手,后因“焚画殉葬”而分为两段,前半卷叫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叫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在经历了人生失意、官场挫折后,年过半百才开始拿起画笔,用心钻研绘画,可谓是大器晚成。他在富春山隐居,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已经82岁高龄。黄公望道号叫“大痴道人”(官场失意后他加入了全真教),师弟郑樗以“无用师”为号。黄公望之后影响了董其昌、清初四王等画家。
《富春山居图》并非一件完整的作品,分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各自流传了几百年,终于在2011年5月北京举行了“点交”仪式,两张画卷同台展出“破镜重圆”,成为一段佳话。

(《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鹊华”指的是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
这幅画的一眼望去,就是上面有收藏者众多的题跋和印鉴,特别是乾隆皇帝用御笔将“鹊华秋色”四个字题写于引首,并且加有“神品”“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太上皇帝”等多枚玺印。
这幅画经手的名人有周密,文徴明、文彭父子,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父子等,后又落入收藏家梁清标之手。
赵孟頫在这幅画中打破了原先已经建立的透视规范,即宋代的平远、高远和深远,将书法用笔融进绘画手法,让整幅画呈现出一种拙稚、古朴的状态,这就是赵孟頫追求的境界——“画贵有古意”。

(《容膝斋图》)
《容膝斋图》是元末明初倪瓒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容膝斋图》是倪瓒72岁时给朋友檗轩画的,檗轩有个朋友叫潘仁仲,潘仁仲有个小书斋叫“容膝斋”,意思是这间书斋小得只能勉强容下膝盖。
倪瓒深谙佛道思想,得魏晋人风致,作画时注重对尘世羁绊的超脱,深刻反映中国文人的精神彼岸。《容膝斋图》中设置空亭但不见人,倪瓒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滤秋影”的名句,是“今世那复有人”的悲叹。
倪瓒有严重的洁癖,据说一天要洗很多次手,还让人把院子里的树干都洗干净。听到别人嘲笑他,他说:我们要洗澡,那树当然也需要洗澡。正是这种性格,倪瓒作画时惜墨如金,画面一尘不染,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韵。

(《婉娈草堂图》)
1597年,松江才子陈继儒在小崑山读书台构筑婉娈[luán]草堂,董其昌特意去拜访,创作了《婉娈草堂图》立轴。《婉娈草堂图》的创作,标志着明代文人画一个全新的风格诞生,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上“董其昌时代”的到来。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走出董其昌所界定的文人画的价值观念。
董其昌在《婉娈草堂图》模仿了历代多位名家大师,右上方的一座山峰,有范宽之风。往下看,他用黑色的墨画出了山的状态,是米芾笔下的山。山下有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一个小亭子,这就是婉娈草堂,颇似倪瓒笔下的《容膝斋》。
左边一座山,似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山峰。往下黑乎乎的一团山峰,是在模仿王维。前面的枯树,有倪瓒枯笔淡墨的效果。山和树枝的细部,像是李成、郭熙的“蟹爪”。长树的石头很接近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董其昌在艺术理论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南北宗论”,当然也引起不少争议。董其昌重新界定了文人画的首要原则:创作者必须是文官。文人不去做官而专门去画画,那是职业画家,不是文人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