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也是修道之人

中医人,也是修道之人。修道,就要知道何为“真人”,真人的境界如何,如何趋向于真人的境界…

学习中医,就一定要知道“真人”。何谓“真人”?一般认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洞元自然经诀》曰:“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学习中医,修养身心,提升精神境界,我们努力的方向即是趋近“真人”。

一、《内经》关于真人的论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关于真人的论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素问·六微旨大论》亦谈到真人:“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综上所述,真人是可于道之人,可以与天地同寿,长生不老。这几乎就是我们俗称的“神仙”了。

《内经》是一本中医经典,却花了篇幅去谈神仙,为什么?我的理解是:《内经》是内涵天地之道的经典,不但教我们顺应天地四时以养生治病,还告诉我们如果真能合道,就会无限趋向的境界。既有精微的理论,又有具体的方法,还有努力的方向,圣贤这样教诲我们,真的很感动。

有人会说,真人既然长生不老,那么,他们都在哪儿?我的理解是,往圣先贤不会无缘无故在欺骗我们。之所以我们看不到真人,因为真人的境界太高,我们受物欲和情欲的束缚,没有智慧,不能合于道,在三维时空中就不可能见到真人。

二、《庄子》关于真人的论述

《庄子·大宗师篇》对于真人的描述非常详细:“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为真人。”

简单翻译一下,庄子所认定的“真人”,其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也不图谋琐事;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登上高处不颤慄,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吃东西时不求甘美;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时气至脚根,而普通人则只在喉咙;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真人的方法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

这段话非常精妙,告诉我们“真人”的所思所行,给了我们着力的方法和方向。另外,庄子特别提到:“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嗜好和欲望越深,其天生的智慧也就越浅。要想天机厚,肯定要减少欲望。这与《内经》所言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我们养生,希望能不病;我们治病,希望能早日康复。如何才能做到呢?我的观点是,不妨学习“真人”,看他们如何思,如何行,这其中即有关于治病养生的诀窍。亦可参考《内经》的观点:“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神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若能如此,即使不能趋向真人,至少也可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了。

三、中国古代诸家关于“真人”的理解

道家把“真人”称为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

《鬼谷子》曰:“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汉代《淮南子》认为:“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贾谊在《鹏鸟赋》说:“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汉代王逸在《九思》说:“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

三国阮籍在《大人先生传》曰:“太初真人,唯大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退不见后,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启东南以为门……”

魏晋《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

南北朝的《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曰:“天尊:道性无隐无显,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现在,非未来,非过去;非因所作,非缘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乐。”

清代《孔易阐真》说:“行无为自然之道,以成后天之功,性了而命亦全,便为无漏真人矣。”

在道家看来,“真人”与道性、天尊、无为、虚空等等,都是同体异名的概念。如同佛性、佛、真如、法身一样,或如儒家所谈的天心、天性、良心、本性一样。

我的理解是,以上这些,都是合乎道的不同概念。由此说,我们作为中医人,我们要学做“真人”,其实,完全可以从儒家的“诚意正心”、“致良知”、“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等方法入手。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体悟天地之道,去提升自己的身心修养,最终达到“止于至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或许就类似于“真人”的层次吧。

谈到“真人”,我们不得不分析一下,何谓“真”。以下从古希腊哲学和先秦哲学两个方面来分析。

四、古希腊哲学对于“真”的理解

对于从认知理性精神出发的古希腊哲学来说,“真”首先意指着“主客二分”之中的“真实”或“真理”。

在古希腊语中,aletheia一词最初就是指“去蔽”,即事物凭借自身力量将遮蔽自身真相的东西去除,以显现其真实面目;而在古希腊哲学形成后,它又进一步与人的认知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具有了“真理”的含义。

比如,赫拉克利特认为:“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巴门尼德则将对“存在”本身的认识称之为“真理”。此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客观的理念世界或现实世界称之为真实的世界,而把人们凭借理性能力获得的有关对象世界本质原因的主观认识称之为真理。

我的理解是,古希腊哲学没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所认定的“真”,或“真理”,还上升不到天地的层次,只是相对的真实而已。由此而产生的西方科学也就在不断证伪,不断创新,旧的真理不断被推翻,新的真理又不断被发现,永远也没有休止。

五、先秦哲学对于“真”的理解

对于从人为践履精神出发的先秦哲学来说,“真”却主要是指人自身在“天人合一”之中所具有的“真诚”本性。

《说文解字》把“真”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段玉裁注曰:“此真之本义也。经典但言'诚实’,无言'真实’者……引伸为真诚。”

在道家哲学中,老子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庄子说的“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恰恰就意指着人与自然内在一致的纯真本性。

在儒家传统中,孟子说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说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荀子说的“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也同样意指着人的真诚本性。

我的理解是,先秦哲学对于“真”的理解远较古希腊哲学高明。因为先秦哲学已经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才是天地之间最高明的理念,把人放在天地之间去思考,说明先秦哲学家的境界极高。而且,先秦哲学家们也认识到了,天地之间最高的真理,其实就是天地之道。只要天地还在,只要人类还在,那么,真理就只有一个,这是颠仆不灭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是亘古不变的。

中医是合乎道的医学体系,中医不但可用来治病、养生,更可以用来指导我们修养身心,提升精神境界,帮助我们向“真人”的境界去进取。

其实,不管是《内经》还是《庄子》所谈到的“真人”,其实都是修道而合乎道的人。“真人”所合的那个道与中医所谈的道根本就是一回事。都是一阴一阳,都是“拟于天地,配于四海”,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就要学习《内经》,学习“真人”的行为,“谨道如法”,这样才能,万举万全,也才能“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所谓修道,我的理解就是,让人心合于天地之心,让自己的德行合乎天地之大德。由此说,每个中医人,都一定是修道之人。因为中医人不但致力于追求至高的医学素养,追求医术精湛而治病救人,更致力于发扬仁术,医德高尚……,这正符合修道之宗旨。(董洪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