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化之道第18期 | 第三课 个人文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小崔哥有话说:上期王蛇老师讲解了“个人文化”之价值,本期王蛇老师为大家讲解“个人文化”之理念与构架,本部分内容为“个人文化”的精髓所在,将分三期为大家分享,本期为四系统。
欢迎转发,希望能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第三课 个人文化 目录
一、“个人文化”之依据与价值
(一)“个人文化”之依据
(二)个人文化之价值
二、“个人文化”之理念与构架
(一)知识系统
(二) 理念系统
(三)鉴赏系统
(四)方式系统
(五)智慧
(六)价值-道德
(七)艺术
(八)信仰
(九)习惯
(十)态度
三、“个人文化”的一般方法
(一)以主体性状态、以“道”的方法修道,到彼岸
(二)培养文化能力,不断进行个人文化与群体文化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优化
(三)主动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融通文化相适应
四、论文写作与递交
(一)对个人文化反思的基本思路:
(二)基本方法与要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所谓“个人文化”,是指一个独特主体面对和相对特定客体或生活世界而言的精神世界,一个自己的观念系统或精神系统,一般包括主体个人独特的四系统即知识、理念、鉴赏、方式系统,三内核即智慧、价值-道德、艺术内核,两化合即向上化合而成的信仰与向下化合而成的习惯,一凝聚即态度等。
人是一个小世界。 《古希腊罗马哲学》P106-124,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个人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个人文化即每个人的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文化。狭义上,个人文化有其特别界定。简言之,即独立个人的文化,独立个人才有自己的个人文化。或者说个人文化是具有独立独特独创性的个人的文化,独立自由的个人的文化,或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谐之人格”为本质特征的个人的文化。
从主体的角度,个人文化是一种主体性个人的文化。
从“面对”的角度,个人文化是一种关于个人“面对”的文化,即个人面对世界、学习与生活的文化,或从个人视角,探讨关于(何为面对、为何面对)谁面对、面对什么、有何面对、如何面对等问题的文化。
面对世界、历史-现实-未来、自然-社会-自己、人-事-物、生命-生活-交往、科学-人文-医学、爱情-婚姻-家庭……
从认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角度看:
所谓面对,即探索奥秘、改变事物,或曰作为主体的人认识客体,改变客体。掂量前后八个字,能做到的人有多少?
所谓面对者(“我”),即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与改变客体的人。从主客体关系看,主体才是真正的人。
所谓面对什么,即面对客体——被认识被改变的对象。只有所面对的“对象化”,被认识被改变,才能证明人是主体。
所谓以何/有何面对,即以包括知识、理念、鉴赏、方式,智慧、价值-道德、艺术,信仰与习惯,态度等在内的主体的个人文化去面对。
所谓如何面对,即高度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去批判地创造性地面对。
正是在上述“面对”的意义上,《文化之道系列课程》提出:建立个人文化的精神世界,和谐面对自己的生活世界。
“我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用我的力量去影响这个世界、社会、人事物、医学等。我希望我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烙印,留下一些新的东西,留下一些值得世人或后人品味的东西,或者说成为一个大师。但是,现实是我在努力适应着这个社会、世界,努力学习,努力考试,努力被灌输知识,努力用成绩来获取各种必要的机会。而这一切,与大师明显无法相符。所以我的状态很多时候是一种迷茫,一种无法冲破无法得到解答的不爽。
“总之,这个问题只是妨碍我“优异”地生活成长下去,但是不妨碍我“正常”地生活下去。可是,我怕这种“正常”,我怕这种平庸。但是,我还是在积极的寻求。“——临床09 张哲
“我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一员”,也可以是“一个独特主体”么?“面对生活和世界。”“一个人” !?——电子09周兰
101010晚课后,《课堂随笔》引起我对“面对”的关注。我意识到我在面对这个“面对”。
不一定用“面对”这个词,也不一定想到什么“个人文化”,但实质是“面对”,实质是“个人文化” 。
《课堂随笔》和X教授事件触发“面对”的思考。在个人文化十大方面,在个人文化每一方面所涉若干问题上,我/我们每天在如何面对?亦即:如何认识?如何处理/行动?无不涉及个人文化。
临床09于悦、秦笛源、英护09王兴星、影像09梁爽等《课堂随笔》。《课堂随笔》的价值?同学练脑练手练嘴,或练思练写练说,相互启发,包括启发老师。
“建立个人文化”即建立了一个教化自身与他人、优化自身与他人并优化外物的观念系统或精神系统。“建立个人文化”是“养立文化个人”(个人品质)的文化基础。
个人文化的四系统之间、三内核之间、两化合之间相对而言,相互联系;就是四系统、三内核、两化合、一凝聚这些个人文化的十大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是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近似“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在建立个人文化的过程中,个人即我,把外界一切都作为建立个人文化——我化、化我——的材料,即素材与资料。生活中未加工的是个人文化的素材,如个人生活阅历中所遇、所见、所听事情事件等等;前人或别人加工过的是个人文化的资料,如孔孟老庄、古希腊、《圣经》、佛经等等。
(一)知识系统
主要解决一定客体“是什么”(相关“为什么是”)的问题。此为文化之基础,是个人主观世界中的认知系统,其特点是较强的学科性。要求个体了解、把握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关文化的基本常识,为今后长足发展打下基础。
厚底深基。转识成智。
个人文化的知识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读什么书获得这个知识系统?怎么读?
△ 从知识对象看,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科知识、人文知识与思维知识等;
△ 从知识形式看,可分为感性知识(认识)与理性知识(认识);
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相”的世界(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 从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看,指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世界、人类其它文化的基本知识
△ 从宗教文化看,则指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基本知识
(有关文化的经典及其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历史源流、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与缺陷等等)。
生命安全的知识。地震逃生,救生等知识。
最基础的知识是什么知识?语言知识。汉语,外语(英、俄、德、法、日等)。德语,康德“星空道德”句。
(二) 理念系统
主要解决面对一定客体,主体个人在或将“要什么” (相关“为什么要”)的问题。这是个人主观世界中的价值-道德系统,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方向指导性。大体相当于通常而言的价值-道德观念。理念与一般观念有所不同,更强调实践、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理想追求、伦理规范、真理性认识与意义标准。
个人观念或理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受群体观念或理念影响而形成的。群体理念分类:
△ 按不同文化派别,可分为儒家理念、道家理念、佛家理念等;
△ 按不同民族或世界地域文化,可分为中华文化理念、西方文化理念、德意志文化理念等。
比如20世纪中叶美国开展“培养具有良好教养的美国人”的读书运动,从300本经典概括出西方102个“伟大的概念”,核心理念是5个:上帝、知识、人、国家与爱。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有5个:仁、义、礼、智、信。
△ 按客体对象,可分为人生十大重要问题的理念,包括:生命生活(人生)理念、人文(文化)理念、人性理念、个性(自我)理念、大学理念、科学专业职业理念、爱情婚姻家庭理念、社会-交往理念、信仰理念、自然理念等。
个人理念系统就是由个人关于人生十大重要问题(亦即大学十大重要问题)的理念构成的。
理念与概念、观念、精神、信仰。理念及其重要性(对于三十而立,立起一个思想成熟的人与医学科学家?)
理念?道理观念,关于某种道理的概念观念。
理性的观念:基于感性的理性观念(对本质、规律的系统认识——思想,并非简单的口号)
理想的观念:源于现实的理想观念(远大的愿景或愿望、崇高的目的或目标、)
伦理的观念:有感于非伦理的合乎人性的伦理观念(基本的也是高尚的作为人的道德伦常)
真理性的观念:清除谬误的真理性观念(针对不分是非真假,寻找并努力接近真理)
我的部分理念:以生命为舟,载莘莘学子。渡我以渡人,师渡以自渡。劳我息我。
若水若谷,如盐如种。一门课即一件礼物,一次课即一次生命的给等等。
(三)鉴赏系统
主要解决面对审美对象,审美主体个人“欣赏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主观世界中的审美系统,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非功利性性或鉴赏性。所以,特别容易被当今急功近利的人们所忽略。“欣赏什么”,角度有二:一是艺术各门类的角度,包括对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 电影\电视\曲艺\手工艺\书法等艺术的鉴赏;二是生活工作学习等角度,对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真善美的鉴赏。
要想改变我们中国人的丑陋形象,只有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想办法把自己培养成鉴赏家。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鉴赏国家领导人物。
成为一个够格的鉴赏家,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鉴赏能力的社会,才能提高人们对事物好坏的分辨。
中国人的苦难是多方面的,必须每一个人都要觉醒。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鉴赏国家领导人物。这是中国人目前应该走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
有了真正鉴赏的能力,社会上才有好坏标准,才不至於什麽事都可打个马虎眼儿,大家胡混,酱在那裹,清浊不分,高下不分,阻碍我们的发展和进步。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四)方式系统
主要解决面对一定客体,主体个人“怎么做”或“怎么办”的问题。这是个人主观世界中的操作系统,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或实践性。体现个人的才能或能力。方法与样式指示个人怎么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理念,去生活、学习和工作,去认识客体、改善或改造客体。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学习工作生活,甚至玩乐,会经常考虑几个“更好”: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或结果;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让这个世界与人变得更好一些。
初级方式是技术,高级方式是艺术。方式见素养,方式见品位。
基本方式有:认识方式、生活/工作/行为方式和审美方式,分别与人类根本价值方向真、善、美相对应,相应形成人的心理三要素知、意、情。
“你们要结合现实理据和实际经验来不断测试和强化自己的梦想。如若你能拈出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 “活出你的故事”,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畅言成功哲学,
http://www.chinanews.com.cn/ga/zmrs/news/2007/07-06/973742.shtml
△ 认识方式(中西思维方式特点;批判性思维方式)——求真(使主观合乎客观,合规律)——知。
医学文化之道第18期到此结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若您对以上内容有更多的想法和意见,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区畅所欲言,与我们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探寻医学文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