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同题创作•散文篇◇】《过年》||□ 李友华

《当代文学家·双月文学美刊》(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双月刊·2021·第二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华、李敬伟
摄影顾问:王红军         法律顾问:吕庆根
本刊总编:清涟一荷      本刊主编:汪兴钊
执行编辑:零下(综合)     陈革非(诗歌)
魏社岗(小说)  周毓麟(小说)
雪霏(综合)     晋耀文(散文)
□ 乡味美文 □ 
过  年
(散文)

(贵州)

在乡村,最能撩拨人的,就是那份浓浓的年味。

乡村的年味是朴实的。它取之于家庭喂养的家禽、家畜和土里种植的菜蔬,在这里,各种食材都保持着原味,这些大众化的食材经过五味的调和,演绎着乡村特有的一种素面朝天的鲜美。

豆豉:发酵在心里的思乡情怀

每年的腊月初八至年底,煮豆豉、做霉豆腐和血豆腐,揭开了乡村过年的序幕。

将一口大铁锅置于火上,把浸泡好的黄豆放进锅里或蒸或煮。十几个小时后,在水与火的煎熬中,黄豆的内在物质在慢慢改变,高温的作用下黄豆变得软,此时将沥干水分的黄豆装在一个布袋里,再放进装有豆豉叶(一种兰草植物)的簸箩里,周围用稻草围得严严实实,这叫“捂(方言念 wó)豆豉”是制作豆豉的关键。经过五至七天的发酵,煮熟的黄豆在恒温下蜕变成另一种模样,胖胖的豆粒外面是一层黏乎乎的物质,用手指碾压,丝丝缕缕黏在一起,散发着一种浓厚的独特的气味。刚接触它,你也许感觉有些“冲鼻”,然而这种特殊的酱香味会让你接受并继而喜欢上它。

豆豉可以用坛罐密封起来,待来年桃花开时,拿出来晾晒,叫“桃花豆豉”。晒干的豆豉可以存储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可以捣茸后捏成小块烘干,作为蘸水佐料。还可以用新鲜的豆豉拌上姜片、米酒、辣椒面做成水豆豉,是一道很开胃的传统调料,可以储存很长时间。在外地上学工作或是打工的,离家时总会带上一瓶水豆豉或者是炒好的豆豉辣椒,这家乡的味道会陪伴他们走到天涯海角。

春上,山里的折耳根、蕨菜,菜园里鲜嫩的菜苔,或凉拌或煎炒,都是豆豉的绝配。用豆豉、蒜台炒腊肉,炒折耳根,荤素搭配,那更是一道鲜美的佳肴。

普通的黄豆,经过磨浆、点卤,成就了雪白细嫩的豆腐,它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豆腐切成小块,装在笸箩里经过特制的发酵、长毛,再拌以花椒、茴香和白酒,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后,转化成一种叫做“霉豆腐”的美味,有些地方也叫“豆腐乳”。“血豆腐”则是将豆腐捣茸,用少许的猪血和肥肉粒加上花椒、茴香拌均匀后捏成拳头大小的团,经过烘干就成了一种美味,它的味道令人留念并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承。再寡淡的日子,经过主妇们的调配变得温暖而有滋有味,在过去那段少油寡盐的年代里,它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刨汤: 一道凝聚着亲情、乡情的家庭大餐

在乡村,不吃刨汤就不算是过年,杀年猪,是乡村过年最为热闹的序曲。

一头肥猪被几个壮汉按倒在长条凳上,声嘶力竭地嚎叫中杂夹着无奈的绝望。孩子们屋前屋后的欢闹着,这是一个家庭一年来最热闹的时刻。

请来的抄刀手将手中雪亮锋利的尖刀刺向猪的喉咙,刹那间,一股红潮喷涌着流向事先准备的盆里。接下的猪血要不停地搅拌,不能让血浆凝固,这样才能兑出上好的刨汤。

褪毛开膛后,整个猪被分解成一块块的白肉,等着用盐腌制成美味的腊肉。一帮人正在清理猪肚的杂碎,他们将精选出一块肥瘦相间的下巴肉,再割下猪的胰脏和少许肥油,一起剁成肉末炒熟,盛在钵里。灶房,通红的灶火舔着锅底,白色的水蒸气伴着柴草辛辣的烟味缭绕在女人的头顶和锅台四周,大锅里油花翻滚,煮的是大块的肉和骨头,滋滋冒着热气,那是乡村特有的气息。煮好的肉汤被盛在一个盆里撒上盐,待温度在30度左右将血浆兑进汤里。兑的时候要朝着一个方向慢慢搅拌,盆里的汤渐渐变得黏稠起来,当汤汁凝固时再撒上切好的姜葱、蒜苗,至此,一盆刨汤便大功告成。

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厚实而软糯,用熟饲料喂养的猪肉是市场上无可比拟的。切好的瘦肉、肥肠、猪肝、猪肚围着火塘放了一圈。蘸水是必不可少的,用灶火灰炮制的辣椒在盐碓里捣茸后,加上豆豉和芫荽,成就了餐桌上最独特的调料。自家酿制的米酒,绵醇而甘洌,那是主妇们对辛劳了一年的男人和帮忙的乡邻最好的报答。                                   “莫道农家腊酒浑”,家人团聚,老友相会,久讳的乡情随着醇香的米酒滔滔不绝地流淌。酒至半酣,刨汤端上了桌,雪白的碗里倒上醋汁,鲜红中衬着着点点翠绿,无需咀嚼,光看一眼就能让人眼馋。滑嫩爽口的刨汤既能解酒,又能解渴。吃刨汤据说还可以将平日里积攒在人肺腑里的灰尘裹走,这是主妇对客人与乡邻的馈赠。

在村里,哪家要杀年猪,必定邀请乡邻帮忙,寨子里的长辈是一定要请到的,以此来团聚平日疏忽的乡情和友情。就是路过的陌生人,如遇到主人家杀年猪,也一定被拉进家让吃了刨汤再赶路。

吃刨汤,吃的是一种亲情的味道。家常的絮叨,家族的历史,祖先的遗训,亲情、友情,就在这一饭一觚中延续着,那是永远也割舍不下的血缘亲情。在乡邻的咀嚼和赞美声中,主妇们一年的辛劳得到了满足,这是乡村的传统,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一道亲情大餐。

一日一画

YI RI YI HUA 

秦嘉业,女,汉族,画家,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南昌书画院名誉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本期责任编辑:雪霏

当代文学家

2020.07.02 started publication

2021·双月文学美刊·第2期
作者风采
贵州作家:李友华

作者简介:

李友华,笔名木子,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常怀感恩之心,用微笑去欣赏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闲暇时,喜欢用指尖在键盘上记录着生活的点滴。写作路上,跋涉的脚步没有停止过,平淡的人生因写作而充实美丽。至今已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作品散见全国各大媒体报刊并入选多个版本文集。曾获《人民文学》第三届全国游记征文优秀奖、中国农业部“湘村杯”全国征文二等奖;全国首届“真情人生”征文二等奖、中华总工会“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诗词创作大赛优秀奖、“书香三八”全国第二届读书征文优秀奖;贵州作协“商城杯”诗歌创作三等奖、贵州省文化厅优秀散文奖等奖项。

本刊顾问团队介绍

文学顾问:

孔灏

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文学顾问:

相裕亭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文学顾问:

徐继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文学顾问:

李锋古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刊法律、书法、摄影顾问及主播团队

法律顾问:吕庆根先生

书法顾问:

侍少华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李敬伟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摄影顾问:

王红军先生(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采编)

国画顾问:

徐开领先生(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江苏省财会学院客座教授)

特约主播:

水.寒傲似冰女士、宁静女士、清山先生、愚人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