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加强民营经济,合理开发旧城,推动高质量教育

加强民营经济

近年来,江汉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2018年江汉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5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0%;全区私营企业约3万户、从业人数近40万人,个体工商户约4万户、从业人数逾10万人。同时,江汉区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产业集聚度不够,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板块特色不明显,产业链较脆弱;二是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缺乏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有影响的民营大企业和产业领军人才缺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创新民营经济融资方式。充分发挥现有融资平台作用,进一步扩大“科创贷”“民贷通”服务范围。加强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优化授信政策、创新服务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强化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小微科创园区建设,明确重点区域空间布局、产业导向、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商会、协会、行会等平台招商引资优势作用,积极搭建企业交流平台,促进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效对接,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合理开发旧城

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的新城,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建筑文化必不可少。当前江汉区“三旧”改造步伐加快,2017年共启动实施紫竹巷二期、楚宝片、清芬片等14个旧城改建项目。在这些旧城改建征收区域内,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历史文化建筑,以清芬片为例:旧城改建红线范围内共有历史建筑6处,其中含汉口积庆里历史建筑群。同时由于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多是以民居为主,随着年代的变化,建筑质量相对较差,修缮和保护也已经迫在眉睫。

加强修缮维护。相关部门应从组织重视、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根据不同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实现“修旧如旧”,保留历史建筑风味。主导合理开发。借鉴全国对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的成功经验,例如上海田子坊、成都宽窄巷子等,充分打造成保护与开发并举、传承与创意并重、历史与文化凸显的“大武汉·老汉口”百年历史文化风貌街区。重点将中山大道至统一街积庆里、南阳大楼、民众乐园、长江饭店历史建筑片区。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深度挖掘“汉口故事”、“江汉记忆”,留住老汉口的根,展现历史、文化、旅游、休闲、时尚的中山大道。

关于老旧社区停车场的建设工作,江汉区在连续四年“停车场年”的建设工作中,共计完成了51个公共停车场,一共可提供9500多个停车泊位,其中有五个是用于解决老旧社区停车难的问题。在军运会停车场建设工作中,在全区的老旧社区范围内建设5000个停车泊位,一定程度的缓解老旧社区停车难的问题。

推动高质量教育

江汉区现有区属普通高中5所、中职学校2所。其中武汉一中、武汉十二中、武汉十九中是省级示范学校,武汉七中、武汉六十八中为市级示范高中;两所职校中,武汉市旅游学校是国家级重点、省示范中职学校,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是市级重点中职学校。

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畅通人员流转渠道,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科学核定高中教职工编制,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拓宽教师补充渠道,加大示范性学校专项招聘力度,探索区级人才引进模式;完善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合理分配,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创新教师培训方式,重点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政府各征收指挥部和区城改更新局在城市改造和征收工作中,应优先保障教育规划控制用地的征收和移交。加快项目审批和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能更好满足区域入学需求。对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装备标准予以适当倾斜。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建立高中校舍维修长效机制,明确高中校舍维修专项经费财政拨款标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