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奥知幽丽 登极得美富

探奥知幽丽 登极得美富

——读陈嘉桓《游大鸿山记》有感

仲 伟

“游山如读书,不探其奥,不知其幽丽,不造其极,不知其美富。”陈嘉桓在《游大鸿山记》中如是说。

大鸿山,即具茨山,亦称大騩山。禹州之北,群山之祖,东西长十里,环连禹、密、新三市境域。远望之,峰峦层出,景名“大騩层峦”。登高北眺,可览黄河东去风光。置身其巅,则千岭簇拥,万峰朝拱,有万马奔腾之势。无数峰岭沟壑自然形成的叠叠层峦,犹如一幅极美山水画作。有诗云:“碧嶂濛濛翠欲流,雨收石溜泻林邱。日光冷射层峦秀,云气晴薰古洞幽”。大鸿山峰有古寨,《禹县志》记载:“清咸丰十年,有匪犯禹密,筑寨围地约二十里”。此寨我禹西乡人称御砦,有俗谣:“嵩山没有御砦高,御砦只到嵩山半重腰”,意味深远。

     陈嘉桓(1880—1951年),字肇卿,号具茨山农,宣统元年拔贡,禹州城北朱阁镇马坟村人,曾留学日本,回禹后任颍滨经舍师范学堂堂长,与王棽林、田春同并称“禹州三杰”陈嘉桓少小聪颖,一生专心治学,不慕荣利,于诗于画皆精。时与曹广权、王棽林、田春同、李敏修等官僚士绅交往频繁。常言:“我只欲读圣贤书而已”。

历来重阳节有登高之俗。此游记描述了光绪辛丑年(1901)农历9月初9日,陈嘉桓游览大鸿山的情形。篇首句描绘了从家居地(禹州北马坟村)处远观大鸿山之轮廓“平若堂,铦若锋”,既是出发点,也为整篇游记勾勒了边疆,甚妙!紧接着是一句否定志书记载的话——“大鸿氏屯兵是山,诞辞也”。究其背景,1991年陈嘉桓年仅21岁,风华正茂,青年俊彦,一种年轻人否定世界的气概,油然纸上。接着,把大鸿山比喻为“古佛、老儒”则甚是有趣,是与风后顶相对应(陈嘉桓另有一篇《游风后顶记》),表现了大鸿山的稳重含蓄。大自然界,山之形有主次之别,大挟小,高抚矮,符合山势之节理。“所挟愈多,愈若无有也”句则深谙辨证之道理,细思果然如此,真真佩服作者的观察与思考。

游记虽然篇幅不长,但佳句不断。“清流急湍,澄潭浅濑,水石夹击,自然宫商,空山无人,忽若有笑者,声哑哑不绝,乃山鸡群雊与崖谷声应也。”美景如画,犹闻其声,犹身临其境,如观如闻,妙哉。

游记中所述及王叔明,乃元末画家王蒙,号黄鹤山樵。王蒙是赵孟頫外孙,山水画受赵影响,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自创风格。作品以繁密见胜,重峦叠嶂,长松茂树,气势充沛,变化多端,寄秀润清新于厚重浑穆之中。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望之芊芊”正是王画之特点。

“遂升其巅,俯视群山,兢态呈奇......”,以下连用十六个排比式 来形容山之形态,使游记达到高潮,为“游山如读书”论点做了铺垫。佩服!

王安石作《游褒禅山记》揭示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的客观规律。陈嘉桓此篇游记除去描绘我禹州家乡山水之美外,也表达了观察大自然,从中思考的哲理——“游山如读书,不探其奥,不知其幽丽,不造其极,不知其美富”。我信矣!

2021年3月6日

于禹州市疾控中心

游大鸿山记

陈嘉桓

自余居北望,有平若堂,铦若锋者,前后错附,是曰大鸿山。风后、大騩、大鸿皆以黄帝名。志称“大鸿氏屯兵是山”,诞辞也。风后峻而奇,如金刚,如侠士;大鸿伟而适,如古佛,如老儒;层峦叠巘列其前,小山岌,大山峘,愈百数,所挟愈多,愈若无有也。其前阙为麻地川,龙山塞焉。川有二谷,东西交于龙山之足,皆活水也。由西谷盤而进,隘处仅容轨,逾十八盘,突见危峰。所谓铦若锋者,为摘星楼。向东巉岩欲倾,谷水下蚀其足,俗曰舍身崖,身宁轻舍?易曰飞云崖,绕而北望之。平若堂者,其主峰也。两峰夹立,萼跗骈植,南峰自西岐出而东骞,其阴壁立千仞,北峰气蕴籍而博厚,泉出其下,西谷之源也。循北峰而西,其中清流急湍,澄潭浅濑,水石夹击,自然宫商,空山无人,忽若有笑者,声哑哑不绝,乃山鸡群雊与崖谷声应也。其上土皆戴石,泉伏石根,汧出不流,林木葱蔚然,红叶清丛,与怪石隐映,望之芊芊,如观王叔明画。遂升其巅,其阴深峭如南峰,俯视群山,兢态呈奇,平若台者,长若防者,方若枰者,锐若戟者,重若甗(yan)者,圆若覆碗者,蟠若龙者,蹲若虎者,猛若狮者,顾若狼者,轩若鹤者,伏若龟者,翥若凤者,眠若牛者,六瓣如莲花者,累累若葡萄者,其为状甚不一,自外观之,但见平若堂,铦若锋,其它无有也。游山如读书,不探其奥,不知其幽丽,不造其极,不知其美富。咸丰寇乱禹密,为保两峰之间,世知为大鸿寨而已,因记所得,以诒世之好游者。光绪辛丑重九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