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外公二三事
小学前我一直随爷爷生活在山西大同。老人家那矮小的个头,干练的性格,睿智的思维谈吐,处事的精明,一个典型的商人形象,让我铭记在心。而深深镌刻在脑子里,至今仍然十分清晰的,却是与他小住三次的姥爷。难以割舍的那些回忆,一幕幕闪现出来,就像发生在昨天。
我的姥爷生于民国初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他的父亲在山西广灵县,是个颇有名望的秀才郎中,十里八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大家提起张大夫,每每交口称赞。他治疗面瘫、小儿遗尿等症,可谓妙手回春!老人家盼子心切,还未等姥爷呱呱坠地,"敏"字的称谓已戴在头上。我的太姥爷不愧是文化人,“敏”有智慧的象征,这是他对后代的殷殷希望。
姥爷的童年、少年是在竹板和皮鞭下度过的。他后来跟妈妈讲,太姥爷为了让郎中的这个铁饭碗能得以传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姥爷身上。从六岁起,姥爷每天早五晚九必须按时背医书,有时背汤头背串了行,就是一板子,犯困打盹随手就是鞭子伺候。正是在这种近乎苛厉的严加管教下,姥爷逐渐悟出了医学的一点门道,学会了一些皮毛,渐渐地他能尝试着给人看个小病了。针灸治疗是他的强项,但在那个动荡年代,没有条件进行深钻,因此到老也没有悟出医学的精华,只能算个半拉子医生。
我记忆中的姥爷十分严厉,他膛红的脸,说起话来眯着眼睛摇头晃脑,时不时地用手捋着下巴上的山羊胡子。他很爱干净,非常讲究着装,上衣第一个纽扣总是系的紧紧的。每当有人上门求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面小镜子照一照脸,然后用最少十分钟的时间仔细地洗脸、洗手,再用右手捋一捋胡须,这举动已经成了固定模式。临行前换上他平日不舍得穿的对襟白洋布褂,圆口自纳厚底布鞋,还不忘带上一块干净的手帕。背起那个已然破旧,却是真皮的棕色小药箱走出家门。
小时候在姥爷家里,我曾见过他给病人治病。他眯着双眼,手轻轻搭在病人脉搏上,静静沉思,反复斟酌,然后边在纸上写着画着,边询问着每一个细节。那认真的态度透着一丝自信,一丝神秘。
姥爷偶尔也带我上街,每次出门他都喜欢背着手,目不斜视,边走边哼唱着山西北路梆子。他最拿手的是晋剧巜蝴蝶杯》中王宝钏的唱段,每每哼唱起来姥爷都全身心投入。他用变换的真假嗓把那婉转的拖腔演绎得非常到位!唱到兴处,姥爷慷慨激昂地道白“百两银子岂能买到我薛平贵的傲气!”
受孔夫子思想影响姥爷很讲究礼仪,他尊重包括晚辈的任何人。每隔一月姥爷收到我父母的汇款时,他都用毛笔正楷回复。开头冠以贤婿,爱女之称,落款还要用规范格式,写上“知名不具”。记得一次回山西广灵,父亲和母亲商量,想将所带的百十斤粮票留一些到爷爷家用。言谈中发生了口角,被姥爷听到了,他冲过来当着我们的面挥手打了妈妈一耳光,弄得父亲下不了台。可见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他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
他喜欢我的父亲超过了任何人。记得姨夫的内痔在当地县医院做的手术不成功,一年多了总是疼痛流血不止。正好父亲在广灵,在各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他操起手术刀就在姥爷家里給姨夫做了手术且一次成功。姥爷逢人便夸女婿的医术高明。听说二外孙学了中医,他毫不吝啬的把太姥爷留给他的几十本清末线装古医书送给了他。
姥爷给我的印象有仁慈,也有严厉近乎无情的一面。家乡的黄米俗称黍子,那是做黄糕的稀缺物,生长在高寒地带,产量很低。一次在姥爷家,午饭正是黄米面粘糕。弟弟吃得津津有味,而我却不喜欢吃,偷偷地把年糕揉成一个个小面团喂鸡。小鸡们为得到美食抢夺着,因糕太粘,有的小鸡被卡住,就像没头的苍蝇,跳着脚晃着脑袋绕圈打转发出咯、咯的求救声。我乐的合不拢嘴。姥爷闻声从屋内冲出来,手执一根木棍儿边跑边喊,“你个讨吃鬼!看我不敲断你的腿!”我边躲闪着,边继续扔着粘糕喂鸡。他气喘嘘嘘紧追不舍,看实在追不上了,转头冲我母亲撒气,斥责她宠坏了我。
姥爷家的规矩是不吃晚饭,告诉我们中医学的理论晚上肠蠕动慢,人处静止状态吃了也不消化。妈妈心疼我们,每晚偷偷给我们冲碗淀粉,里面放一点儿红糖充饥。谁知就是这点儿享受后来也被姥爷发现了,他把淀粉藏了起来,为此事我没少流泪。长大后渐渐懂了,在那个以人定量的年代,姥爷也是没法子,才用他那套所谓的中医理论糊弄我们。
姥爷经常给我们讲抗日时期的故事。有一年日寇扫荡清乡,放了几炮街上顿成火海,乡亲们躲在隐蔽处不敢出来。晚上姥姥因内急出来,看到街上有人在痛苦地呻吟,原来飞落的炮弹皮,击中了他的腿部。姥姥大喊:“同志们来了!’’她在提示胆小的姥爷出来给伤者上些药。姥爷在夸姥姥的时候,脸上泛着红光,边捋着山羊胡子边神气地说“这就是你们的姥姥”!
姥爷有时讲的段子也很有哲理性。比如"墙上画马不中骑,再好吃的萝卜,也不如一个大鸭梨"。"什么都是钱买的"!“棍子底下出孝子"等等,已成他经典语录。
妈妈小的时候没少挨他的暴打,以致于十五岁就偷偷报名参了军,成为一名人民志愿军战士,并且把毕生都献给了医疗事业。每当这时我看得出姥爷从心里透着乐,好似一切都出自于他的严教之下。
抗战后期,姥爷被阎锡山的部队抓了丁,在晋察冀周边转了一年。后来不堪忍受艰苦和他生性胆小,便偷偷地跑了回来。解放后却成了一个污点,时不时被叫到大队部交代。因是被抓的壮丁且无参加任何战事,再加提及我母亲从小参加革命,又有老同学担保顺利过关,免去政治追责。
老人家去世四十多年了,那生动的一幕幕,那眯着的弯弯笑眼,那涨红的脸庞,那颤动的山羊胡子,好似就在眼前令人难忘。更让我深刻记住的是他的人格,尊严和节操。
作者简介:范亚非,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从事散文创作多年。
燕鼎文化公众号2019年2月推送文章
排行榜
(依据文章推发后七天的阅读量,取前三名)
第一名 李博宏 那片绚烂的晚霞 2621
第二名 李尚森 乡村里住着一位特殊公民 1246
第三名 范亚非 旅欧纪实 1181
燕鼎文化编辑部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联系电话:13111688191 刘剑新
13501001691 陈玉泉
投稿邮箱:ydwhtg@163.com
请您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燕鼎文化”或长按二维码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