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味给学生投喂“精饲料”

“精讲精练”正逐步成为教学中一个特别时髦的词语,至于是将精简精练真正落实在行动中,还是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那则是哑巴吃饺子,各自心里有数。

可能很多人认定只要把精讲精练只要落到实处,学生就必然会减轻负担,教育改革就必然会为之一新。但是,真的会如此吗?我的看法是未必。

看看这么多年教学中的一些变化。

原来期末考试,通常是任课老师自己命题,那是说考就考了,至于考什么,这学期课本上学了啥,课堂上讲了啥,就考点啥了,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所谓考试范围。

而现在的期末考试呢,通常是县区市的统考,命题负责人在命题时,要有一个蓝图,要有一个规划,落实到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明确的考试范围。哪些考,哪些不考,一定讲得清清楚楚。

这个清清楚楚范围,自然非常利于老师带着学生复习备考。当然,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被考查的对象,只是不像学生那样,不用直接上考场而已。

此时,因为考试,老师和学生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这时候,老师如何带着学生复习呢?自然就变成了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管了。这样做,固然对提高成绩有一些帮助。但是,当这种方式延伸扩展到平时不断增加的考试时,学生自然慢慢养成了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极端功利的学习习惯。

精讲精练本应是针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精讲精练,现在变成了针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进行的精讲精练精讲精练本应是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现在变成了针对为了提高分数而进行的精讲精练。

这样做,短期来看有助于成绩的提高,但是,长期来看则无助于能力的培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为什么平时的阶段性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是到了中高考,就差了一大截。因为中高考不只是考初、高三一年的内容,而是以九年或者十二年为学习背景的能力考试。狗熊掰棒子的学习方式,在面对综合性的考查时就容易露出马脚了。

这种针对考试而进行的精讲精练,还容易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老师要把所考试的一些内容掰开了揉碎了给学生填鸭进去,实在吃不下了,还要用棍子捅一捅,不管学生是不是觉得“反胃”。

把本属于应该是能力培养的内容,变成了知识的记忆,把本应该学生自己总结的内容,变成了老师代替着做了总结,学生只要记住就行。这就更助长了学生被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不是主动地思维,主动地获取。

就学习而言,“大水漫灌”,大量地发卷子,做练习固然不好,但是精细滴管,也可能会有问题,尤其是过于针对考试的精讲精练,可能更偏离了学习的应有之义,学生会越来越缺少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丧失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从前,小孩子到了换牙的年龄,乳牙自然会脱落。这些年,据说有很多孩子到了该换牙的时候,乳牙不能自然脱落,需要到医院去拔除。牙科医生的判断是从小给孩子的“精饲料”太多,吃得太软,食物加工过于精细,因而孩子没有很好地锻炼出咀嚼的能力,对牙齿的生长也没有好处。

教学过程中,过度投喂“精饲料”,实际上也是让学生求知的“牙齿”退化的过程,完全偏离了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教育目的。

可能有人会说,就是这样掰开了,揉碎了,学生还不好好学呢,如果是太“粗放”式的教学,岂不是会更差。这样的质问,乍看有道理,实际上却是倒果为因。“软饭”吃惯了,给点儿硬菜,就叫苦连天了。

以上所言,可能是杞人忧天,也但愿是杞人忧天。但作为一线教师,从我的所见所闻来说,我真的为从粗放教学到精细教学的转变感到担忧。我要大声疾呼,不要一味给学生投喂“精饲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