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1篇:教研随笔∣科研让教师成为正在加工的作品
科研让教师成为正在加工的作品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新课程评论》2020年第10期“弦歌”栏目发表了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王卫国副校长的文章《科研,让我永远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很喜欢这个标题,既有诗意又有内涵。标题出自莎拉·贝克韦尔的一句话,即“你可能认为你可以用一些标签定义我,但你错了,因为我始终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没听说过莎拉·贝克韦尔,但这句话中的“正在加工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思考。作品,首先意味着它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智慧甚至是灵感、匠心;正在加工,说明作品永远在成为自己的路上,它是一个未完成式。对于教师而言,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也觉得教师应该成为正在加工的作品。教无止境,学亦无止境。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一旦评到了高级职称,似乎就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再也没有战斗的勇气和毅力,不愿意担任班主任,不愿意担任科组长,不愿意竞聘中层,不愿意带毕业班,未来的日子就想在这“四不”中度过,似乎自己已经成为一件完美无缺的“作品”了。当然,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毕竟人生追求不同,理想境界不同。而我阅读了王卫国副校长的这篇文章后,才深刻地理解了“科研”与“作品永远在路上”之间的关系。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专业成长经历为例,从四个方面讲述了科研之于专业成长的意义。
一是博学——“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作者是从听课、研课开始科研历程的。1996年所带班级物理成绩全市第一,需要在全市物理研讨会上做经验分享报告。此后的两个月,他把自己浸泡在了期刊中,总结梳理过去三年的教学心得,完成了一篇3000字的《高考物理复习纵横谈》文章。试想,如果接到这个任务后,他仅仅是随便写几条教学经验,应付式地完成这个任务,就不会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提炼梳理,自然也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观念。研读期刊,是辅助自己思考,更是借助教育教学理论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这说明专业阅读是专业发展的第一要务。读研期间,一位老师介绍一名大咖的读书方法:“他读过《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他把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用线画上,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这本书有几种颜色的笔画的线,像是一本五线谱,整本书大部分内容他都能倒背如流。”这就是专业阅读的精神。我们有的老师一直埋怨专业书读不懂,于是就放弃了。其实,读不懂的书对自己才最有用。读书的方法很多,像这位老师的“五线谱读书法”,真的是把书读到骨子里去了。看到这个案例,我也很惭愧。我读书讲究速度和数量,真正沉下心来读的书不多。以后读书不能贪多求快,还是要讲求实际的阅读效果。
二是善思——“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作者所说的“思”,主要是进行教学反思。在不断的听课—磨课—研课—评课中思考“好课的标准”,并通过阅读期刊、同行交流等,提炼出了好课的“金字塔模型”。其实,什么模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对一节课有基本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形成自己认知判断的过程。王卫国副校长说:“教学前反思能够提高预测和分析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自觉行为;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调控、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高效的行为;教学后方式则能提高总结与评价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理性的行为。”如果教师真的能够“一课三省吾身”,那没有理由教不好书。我很庆幸,我们团队的很多成员慢慢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尽管也有成员尚未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成绩,但只要能够坚持,相信教学质量一定可以提升。
三是笃行——“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笃行,指的是要把教科研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作者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坚持科研问题从实践中来,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成长。作者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关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执行力构建途径的实践研究”,关于教师发展的“区域推动中小学教师阅读行动策略研究”等,这些课题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完成的,而不是“开题后置之不理,结题前拼凑材料”。课题研究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对这一点是十分赞同的。以前研究课题,基本上等同于书斋式的理论研究;现在研究课题,全心全意将课题落实在课堂上。教师主持课题、参与课题,对自己的成长是十分有用的,尤其是着眼于教法、学法、教材的研究。
四是勤写——“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当有了教学思考,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形成了教学案例后,教师还要勤于动笔,以写促思。至于如何写好一篇文章,作者提出要多读、多思、勇于探索、注意行文逻辑等,这对我来说已无新意。但我十分推崇的是作者的写作精神,即我笔写我心,我笔写我思,我笔写我行,并且能够坚持写作。截止到目前,作者已在报刊上发表文章340余篇,在“中国教育在线”上发表博文1342篇。仅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在南洋理工大学读教育管理硕士期间就写了300篇博文,其中有21篇被教育期刊杂志发表。这也说明,写作发表靠的不仅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心法。所谓“心法”,实际上就是没有“法”,就是坚持写作,一天一天地坚持,一篇一篇地写作。我们团队要求成员每年写作教育随笔30篇,对一些成员来说任务艰巨,但对于另外一些成员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何也?就是因为后者已经养成了动笔的习惯。读了一本书甚至读了一章、一节,有感觉了,就写一篇随笔;上了一节自己很满意或很不满意的课,写一篇随笔总结反思;听了别人一节课,写一篇随笔与执教老师对话等等。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一个人只要坚持写作,他就能坚持做任何事情。希望我们团队成员,时时刻刻以王卫国副校长为榜样,坚持反思,笔耕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