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文化|名与字的组合(上)
在古代,字是在名的基础上取的,二者在意义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它们是互为表里的,所以才能“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名字的组合方式,在古代常用的可以概括为12种,以下每种举例若干,并加以分析。
1
同义
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
比如:
▌〔春秋〕端木赐,字子贡
——《尔雅·释诂》:“贡,赐也。”
▌〔三国〕魏延,字文长
——《尔雅·释诂》:“延,长也。”
▌〔宋〕欧阳修,字永叔
——《广雅·释诂二》:“修,长也。”《说文·永部》:“永,水长也。”
2
反义
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
比如:
▌〔春秋〕曾点,字皙
——《说文·黑部》:“点,小黑也。”意谓弄脏。弄脏则不洁白,故点、皙相对。
▌〔三国〕吕蒙,字子明
——《易·蒙卦》朱熹本义:“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蒙昧即暗,与明相对。
▌〔唐〕韩愈,字退之
——《论语·先进》“然则师愈与”何晏集解:“愈,犹胜也。”又“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集注:“兼人,犹胜人也。”愈为胜过,退之则是约束使勿胜过。二者对立。
3
相似
比如:
▌〔春秋〕孟侧,字之反
——反、侧皆与移动程度及所占位置的角度有关,义亦相近,故连类而及。
▌〔三国〕孙策,字伯符
——策、符皆为信物,但形制与用途不一。
▌〔南齐〕孔稚圭,字德璋
——圭、璋皆为古代玉制礼器,形制不同,用途亦异,然同为诸侯所执,故可相应。
4
连类相及
汉语中有不少同形词、多义词。虽是一词,却又多义。
命名的用字相同,其实质可能不一定相同
所以取字时便须根据各自命名的主旨、用意,加以说明,指出其意向。
▌〔春秋〕然丹,字子革
——古人使用皮革,必以丹或漆涂抹,进行加工,因以“革”指实“丹”乃朱红涂料,以与丹砂相别。
▌〔汉〕袁彭,字伯楚
——彭,谓彭城,旧为楚地,楚汉相争时,项羽曾定都于此。以“楚”应“彭”,乃指楚地之彭城,而非《论语》孔子所言之老彭,亦非鼓声。
▌〔清〕于嗣登,字岱仙
——以“仙”应“登”,表示是用“登”之上升、升腾义,而非攀登义。并暗用苏轼《前赤壁赋》“羽化登仙”文义。古人以为仙人多居名山中,岱为五岳之首,众山所尊,故以“岱”饰“仙”。
5
辨物
比如:
▌〔春秋〕孔鲤,字伯鱼
—— 鲤乃鱼之一种。
▌〔三国〕周鲂,字子鱼
——鲂为鱼之一种。
▌〔清〕周篆,字籀书
——篆为汉字书体之一,籀则是篆体的一种,指大篆。
6
敬仰贤者
因为倾慕前代的圣哲、贤者,并向他们看齐,于是就袭用他们的名字。
大都在名或字中加上师、景、仰、希、若、次、齐等字眼。
比如:
▌〔汉〕司马相如,字长卿
——《史记》本传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因为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用“长卿”为字。这既表蔺相如的身份,也体现了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愿望。
▌〔北齐〕颜之推,字介
——此拆春秋晋国介之推之姓名以为名字。据《左传·僖公二四年》载,晋文公封赏随从逃亡的群臣,介之推不去申述自己的功劳,文公竟也忘记,未加封赏。介之推遂与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文公寻访他,介之推不出,遂死于绵山。
▌〔清〕阎若璩,字百诗
——三国应璩曾作《百一诗》讽谏大将军曹爽,有名于时。此取其著作为字,而以名为名。
吉生文传
用科技赋能人文,传承姓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