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拓跋宏假借南征意图迁都开启北魏新局面时,南齐却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局面,在毗邻北魏的雍州,一场内讧率先引爆。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二月,雍州刺史王奂因与宁蛮长史刘兴祖不和,擅自将其逮捕入狱,然后诬陷他造谣煽动蛮族,图谋叛乱。萧赜得到汇报后,命王奂将刘兴祖押送到建康处理,王奂却在狱中杀了刘兴祖,谎称他是上吊自杀。萧赜大怒,派中书舍人吕文显和直阁将军曹道刚率禁军五百人前往雍州逮捕王奂,又命镇西司马曹虎从江陵出发,由陆路北上,与吕文显和曹道刚在襄阳会师。得知朝廷出兵,王奂的女婿、长史殷睿对他道:“曹道刚和吕文显来到这里,却没看到皇帝诏书,恐怕是什么阴谋诡计,我们可以将其逮捕,再向主上报告。”王奂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王奂的儿子王彪派出一千多名雍州州府将士,打开武库,给每人发放一套铠甲兵器,分配兵力,关闭城门固守襄阳。王奂的学生郑羽向王奂叩头,请求王奂到城外迎接朝廷官员,王奂糊弄道:“我并不想叛乱,还打算派人向主上申诉。我是害怕遭到曹道刚和吕文显等奸诈小人的欺辱践踏,暂时闭城防守罢了。”随后,王彪出城与曹虎率领的军队交战,被打败,逃回城里。三月二十五,司马黄瑶起和宁蛮长史裴叔业在城内发动兵变,将王奂斩杀,逮捕王彪及王彪的弟弟王爽、王弼和殷睿等人,全部斩首。
裴叔业,出身河东裴氏,擅长骑射,颇有才干,常以将帅自许。刘宋末年起家羽林监,迁骠骑参军。南齐建立后,出任屯骑校尉,迁宁朔将军,曾任萧鸾的右军司马,深受萧鸾的赏识。
王彪的哥哥王融、王琛当时在建康,之后都被处死,只有弟弟、秘书丞王肃得以逃脱,投奔了北魏,后成为北魏名臣。雍州的内讧虽然很快平息,但他给南齐的地方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在此之后,南齐地方上叛乱不断。四月,光城蛮人首领、征虏将军田益宗率领部落四千多户人家反叛,向北魏投降。五月,襄阳蛮酋长雷婆思等人率领一千多户向北魏投降,请求迁到北魏境内居住,北魏将他们安置在沔水以北。六月,建康僧侣法智和徐州平民周盘龙等人发动叛乱,乘夜进攻徐州,突入城中。徐州刺史王玄邈率军讨伐,杀了法智和周盘龙。七月,得知北魏即将大举南下,萧赜下诏发动扬州、徐州的男子入伍,大量征兵买马,防备北魏的入侵。与此同时,萧子良也在东府募兵,以王融(和王奂之子同名)为宁朔将军,由他主持此事。王融,出身琅琊王氏,王导六世孙,父亲王道琰曾任庐陵太守。自恃才能和门第,不到三十岁,王融就一心想要位居公辅,恢复祖上昔日荣光。萧子良喜爱他的文才,对他特别亲厚。见萧赜有北伐之志,王融多次上书鼓动,还私下里练习骑马射箭。如今,北魏主动南侵,王融干得非常卖力,很快就招集了几百名骁勇武士。这时,正赶上萧赜身体不适,命萧子良戎装去延昌殿为他服侍医药,萧子良就任命萧衍、范云等人担任帐内军主。范云,出身顺阳范氏,萧子良幕府竟陵八友之一,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和沈约、谢朓等人相交莫逆,后成为萧衍的开国功臣。七月二十,萧赜派江州刺史陈显达镇守樊城。担心自己的病情引起朝野动荡,萧赜强挺着征召皇家乐队进宫演奏,萧子良日夜守在禁宫,皇太孙萧昭业也每隔一天就要进来问安、侍奉。七月三十,萧赜的病情加重,陷入昏迷状态。这时,萧昭业还没有入宫,皇宫内外人心惶惶,文武百官也都穿上了丧服。敏感时刻,王融打起了歪主意,打算假传圣旨,命萧子良继位,并将诏书拟好。得知此事后,萧衍对范云道:“民间议论纷纷,都说宫内可能发生非常之事。王融非济世之才,他眼看着就要出事了。”范云道:“忧国忧民也只有王融了。”萧衍不屑道:“忧国忧民是想当周公、召公呢?还是想当齐桓公死后的竖刁呢?”范云不敢答。等到萧昭业入宫时,王融全副武装的站在中书省厅前要道,截住东宫卫队不让他们进入。不久,萧赜悠悠醒转,问萧昭业在哪里,将东宫卫队全部召入宫,将后事托付给尚书左仆射、西昌侯萧鸾,然后溘然长逝。得知萧赜已死,王融当机立断,命萧子良的军队接管宫城各门。萧鸾获悉后,立刻上马飞奔到云龙门,被卫士所挡,不让他进去,萧鸾谎称“有敕召我”强行推开卫士闯了进去,然后拥戴萧昭业登基即位,命左右侍从将萧子良扶出金銮殿。萧鸾指挥和安排警卫戒备时,声音洪亮如钟,殿内官员侍从无不听他的命令。王融自知计划不能实现,只好脱下戎装,返回中书省,叹息道:“萧子良误了我啊!”因为这件事,萧昭业对他恨之入骨。萧昭业即位后,公布萧赜遗诏曰:“萧子良要尽心辅佐皇太孙,朝廷内外之事,无论大小都要和萧鸾商量裁决,一起提出意见。尚书省是政务之根本,交给右仆射王晏、吏部尚书徐孝嗣处理;军旅之事委托给王敬则、陈显达、王广之、王玄邈、沈文季、张瑰、薛渊等人。”从表面上看,萧赜遗命萧子良和萧鸾辅政。但由于王融妄图拥立萧子良,让萧昭业根本不敢相信萧子良,大权全部落入萧鸾之手。总的来说,萧赜还算称职的皇帝,治国理政十分用心,总揽全局,严明果断,郡守县令都能长期任职,严惩不法。所以,在萧赜的治下,南齐百姓富足,祥和安乐,盗贼不敢横行。不过,萧赜非常喜欢游乐宴饮,虽然对于奢华靡烂的生活,嘴里经常说深恶痛绝,自己却乐在其中。此外,萧赜对后事的安排也欠缺考虑,一是错误的选择了萧昭业,二是过于信任萧鸾,埋下了动乱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