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学:茵陈记

【总第139403期】


茵陈记
作者:刘佩学
大文豪苏轼的《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堆盘红缕细茵陈,巧与椒花两斗新。竹马异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西湖弄水犹应早,北寺观灯欲及辰。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其中“茵陈”就是寻常所见的茵陈蒿。南方人喜欢吃茵陈,茵陈茶、茵陈煲鲫鱼、清蒸茵陈蒿、茵陈粥、茵陈鸭肉汤……简直吃的不亦乐乎,北方人简直就是分不清哪个是茵陈蒿,哪个是大籽蒿……
说给老于,这怎么行呢?必须拿下茵陈蒿。当然,必须先做“功课”。上百度查图片,翻彩色图解《神农本草经》……以为心里有数了,就来到了植物园进行“实战”!找到了相貌差不多的蒿子,掏出手机,打开“拍照识物”,拍照,识植物,“茵陈蒿92%”。再来一次,“茵陈蒿95%”。妥了,就是茵陈蒿。掐嫩尖儿,谁知,竟然越掐越多,也没有带塑料袋,怎么弄?好啦,就放在帽子里。走坝上,穿树林,踏荒地儿……尤其是林间空地儿,茵陈蒿真是太多了,四五十分钟那个样子,竟然掐了大半帽兜儿。“先弄这么些,也不知道好不好吃,再说是不是茵陈蒿,也不是百分之百拿准的……”就是这样,再三地说,老于还是恋恋不舍地去掐!准备回家时,掐满了帽兜!
咋吃?淖水凉拌?包馅儿?还是烙饼?查百度、上抖音……多半都是拌干面粉上屉蒸!那就别另辟蹊径了,就循规蹈矩!老于又把茵陈蒿挑了一遍,拿去那些“似是而非”的,扔掉草叶儿,还有干草棍儿。洗净空水,切稀碎,然后倒入烧热的橄榄油,加盐、五香粉,再放面粉,尽力搅拌均匀,以为妥了,再搅拌一会儿,非搅拌均匀不可!锅烧开了,上笼屉蒸十五分钟。等待并不漫长,而是忐忑的。打开锅那瞬间,简直不可名状。
老于盛了两盘,一人小半盘。端上了桌,啥也别说了,也别想那么多了,开吃。别说,没有怪味儿不说,嚼在嘴里,淡淡的蒿香溢满了口腔,竟然压住了五香粉的味道儿,尤其掐的时候,感觉到有些老了,就怕咬不动的。此时,才觉得实在是多虑了。稀烂稀烂的,与淖了水的菠菜叶子差不多。与老于,一边说着,一边吃着,不知不觉就吃光了。每个人再吃一个煮鸡蛋,晚饭也就“OK”了。
吃过了茵陈蒿,并没有马上出去转,而是躺在沙发歇一会儿,害怕闹停肚子。正在这时,儿时发来了视频通话邀请,“干啥呢?”“等死呢。”儿子吓了一跳,听我说了一遍,“你俩真胆大,弄不准的东西也敢胡吃!”说完,竟哈哈大笑。“这段儿要是拍下来,发到抖音上,说不准会火的……”临关视频时,“十点多钟,你再视频一下,看我俩活着没有?”本是玩笑,没想到十点半,儿子竟又来了视频通话邀请,“没事吧。”“没事儿。”“以后拿不准的东西,可别乱吃,中毒就麻烦了……”其实,并非十分唐突的,还算是心里有数的,甚至算得上十拿九稳的,不草率!
别说,吃了蒸茵陈蒿,咽喉肿痛竟然好了许多,也撤了不少火似的。再查茵陈蒿,原来是属寒凉的,尤为清热解毒,去黄胆的……
作者简介
刘佩学,男,1967年9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北方文学》、《北方作家》、《岁月》、《小小说选刊》、《地火》、《小说月刊》、《当代小说》、《天池小小说》、《检察日报》、《幽默与笑话》、《讽刺与幽默》、《文学故事报》等报刊杂志。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