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算什么

-01-
昨天终于把断断续续读了半年的《都挺好》看完了。用的依然是微信读书App,虽然一直偏爱纸质阅读,但还是渐渐屈服于电子书的便捷。也罢,知识的载体如何,不过是种形式。
去年这部同名电视剧大火,我没去看,只粗略扫了几篇剧评,大致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以及,大结局。
然而就是在这种严重剧透的情况下,一个偶然的契机,我还是往书架里添加了这部电视剧的小说《都挺好》,并且锲而不舍地读完了1600+页。
-02-
过往很多个时间的缝隙,在地铁里、办公室、公交上,捧着手机一页页地读,有时甚至在一圈又一圈的跑道上,戴上耳机,听机器人僵硬地朗读文本。
明明知道了几乎所有的情节,明明知道了苏大强多么多么懦弱、苏明成多么多么无能、苏明哲多么多么扶弟魔、苏明玉多么多么大气、石天冬多么多么体恤(噢,这迷死人不负责的石天冬啊),还是读得仔细。
明明知道了最后的结局,一片风雨后见彩虹的花好月圆,却还是觉得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03-
这个过程,真的好奇妙。
你知不知道,过程也许会决定结局,结局却没办法影响过程。
阅读过程中的那些随故事主人公而引发的欣喜、愤懑、揪心,是只考虑结局就无法体会的情绪。
-04-
2018年10月的最后一天,为了争夺留在广州体制内当高中老师的机会,我一个人,从广州飞西安。尽管那时早就预估到了结局,知道数以千计的候选人中录取一人的几率,绝对不会属于临时起意的我。
但我,还是去了。
因为朋友跟我说了一句,你去,成功的几率就是50%;不去,就是0。那时我很想纠正,说成功的几率明明是千分之一,但是她说,对个体而言,只有成与不成两种选项,所以几率是,对半分。
我觉得说得太对了。大道至简,世上所有事情的结局,简化来说都是,成与不成。
我们做一件事前,其实是知道了结局的。
-05-
早些天S回忆2018、19年找工作的辛酸,北京、厦门、长沙、上海、广州,满世界飞。
她发了很长一段话,可惜具体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一样很感慨地记起自己在西安的那几天,气温只有八度,穿着单衣哆哆嗦嗦在师大校园背选择题;夜里回旅店没有路灯,一路狂奔吓得鸡飞狗跳;以为没有入围最后一轮,订票南下结果车上收到同学微信,说进了进了让我赶快回来;最后三进一败北,考官把我和另一位男孩叫到一起,说让我们继续参加一月的统考……
其实相比S,我找工作,真的很顺利也很随意,无非就是南航参加笔试面试;再然后西安裸考番禺编制;再到华附社招;最后就是深实。
不像S,没什么波澜。但我,每每提起,还是像她一样感慨万千。
-06-
因为很多很多的时候,我和她,其实都是提前知道了最后的结局的。明明知道自己不会属于一些地方,知道自己不够强或者不适合,知道一腔孤勇、一意孤行,最后也没有“成”的结局。
但是啊,在注定的结局里,还是抱着那么一丝丝微弱的希望,万一呢,万一呢。
参加的为数不多的应聘,不管进没进,都走到了最后一轮,笔试、群面、个面、试讲、德育……每一轮,我都很认真地期待了那个“万一”。
现在回过头再看,无比喜欢那些时候,垂死挣扎的自己。就像溺水的人,拼命往甲板上挪。
人生总要经过不同的年龄段,我越来越发现,过了一个年龄段,我们就越来越不肯追那个“万一”了。很多结局好像一眼就能望到,也就没什么好挣扎,束手就擒——有时想想,丢掉之前天真不认输的自己,收获理性成熟的自己,会不会,也有点悲哀。
-07-
兜兜转转,我与S,在职业选择这场角逐之中,都收获了自己想要的结局。
但我有时也会去想,如果可以回头的话,我与她,会不会重复一些看似无用的过程?比如我,还会不会做南航行测题;会不会坐上北上的飞机;会不会给华附投简历?而S,又会不会马不停蹄地奔赴于一个又一个的城市?
一定会吧。我到底还是在南航人山人海的队列中遇到了十多年没见的小学同学;在西安见了一年前见过的大叔,还认识了现在还保持联系、给我许多帮助的同行……而S,也多了好多好多让她想起就热泪盈眶的回忆。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08-
就像阅读明明知道了大结局,阅读过程中的起伏体验,却不会削减丝毫。
就像人类肉体的结局,尽管到最后都是一抔黃土,你我还是如此执迷其中,乐此不疲。

结局算什么。
我不管这件事有没有结局,过程就是结局,让我尽情的去,一切后果,都是成长的经历,让我去。——三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