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忆驮水

忆驮水

近日在一位收藏爱好者那里目睹了一幅完整的驮水工具老照片,不由勾起了我对那段艰苦岁月里驮水的记忆。

我的家乡在甘肃河西走廊东段的南部山区,属祁连山高、深、浅山干旱等生态性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平均海拔2500米,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蒸发量2500毫米左右,是一个严重缺水、不宜居住的地方。近年来,家乡的人通过政府“下山入川,移民搬迁”政策相继搬迁到县内黄灌区或县外,一些山区使用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成了闲置物,有的已被丢弃,有幸运者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收藏,“驮水桶”就是其中之一。

吃水难,吃好水更难。我的家乡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黄土高原峁梁连绵、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吃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家乡的祖祖辈辈,要想喝水,只有在深沟里找水源,然后用牲口驮水吃。我们村在山顶上,站在村里环顾四周,村子前后都是高山深沟,可这些沟里大都没有水,只有两条沟里才有水,一条沟在村西南,水流比较大些,是一口深十几米的苦水井(含氟),人不能饮,人饮后肚子里就像擂鼓一样响,主要是供应家禽家畜和洗东西用水。另一条沟在村子北边,离村子十几里路,水流很小,是一眼一米多深溪流的泉水,就是这股泉水,成了我们村几十户人家唯一的饮用水,叫生命水源也不为过。如果遇到干旱的年份就得到别的村庄去驮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驮水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对缺水的山区人们可是一件大事。驮水除了有牲口外,还必须具备一套驮水工具。主要是两个驮水桶、鞍子、汗屉、打水绳、杠子、水塞、盘桶绳和打水兜子。“驮水桶”一般是用上好的松木箍的,也有榆木和杨木箍的。驮水桶都箍成椭圆状,高一米左右,底直径长大约四十公分、直径宽大约三十公分,盖比底小一公分左右。箍桶时必须要在呈扁状的两边分别采用宽约十五公分并高出桶二十公分的木板,叫桶耳子,在两个桶耳子上分别凿开直径大约五公分的圆眼,在桶盖上留一个进水的眼。桶的上沿和下沿十公分的地方用两根铁箍来固定。“鞍子”一般用柳木来制作,采用榫卯结构套制而成,既坚固又轻巧,鞍子有前后顺序,后边是个固定好的绳环,套在牲口尾巴根下面,前边是活扣,绕过牲口的前胸系上绳扣,不能绾的太紧或者太松,勒的太紧牲口不舒服容易毛躁发怒,尥蹶子摔了水桶,太松上下坡容易溜桶。“汗屉”就是紧挨牲口脊背上的垫子,一般是用毛毡片或者是不穿的旧棉衣做的,也有用羊毛让擀毡的匠人专门擀制成的专用汗屉,也叫“替子”。“打水绳”一般是用岌岌草拧成比手指粗一点,而且比井(泉)深度稍长点的绳,后来多用尼龙绳,既结实又耐用。“杠子”就是穿在两个驮桶耳子上的木棒,最好的杠子都是用红柳木做的,也有用榆木做的,大约有两米长,要略带一定的弯度,这样才不至于驮桶滑落。“水塞”就是驮桶灌水眼的塞子,一般是用杨木作,主要是杨木易吸水,还轻巧,吸水膨胀后塞得严实。“盘桶绳”就是固定两个桶不让外溜,圈起来不留头的绳子。“打水兜子”就是从井(泉)里往上提水的工具,主要用帆布或汽车内胎制作,大约长四五十公分,下面用麻绳缝住,上面用粗铁丝或树枝圈成圆形,再缝到帆布或汽车内胎里面,既轻又耐用。

吃水靠驴驮,杯水贵如油。春秋雨水多,泉水水量比较大些。一到夏天,流出来的水就少了,有时候小得似有似无。驮水虽然紧张,却不争抢也不谦让,按照先来后到依次灌水。如果泉里的水少就得排队等候,一个一个灌满了再一起往回走。因为上坡时水桶容易向后滑,人多了可以互相帮忙,及时向前移动水桶。这种场面是这条沟里一天最热闹的时候,拉话声、吆喝声、驴蹄声、骡嘶声响成一片,此时此刻也是人们最为放松的时候,更是娃娃们撒欢玩耍的开心时刻。

冬天下雪后,山路滑得不能下沟,泉水也封冻了,倒是落个清寂,瞪着一只冷冷的眼,看着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村里的人们只能在房前院后或山凹里能积雪的地方背些雪回去融化了凑合着用。

山路难,难似独木桥。村庄到沟底,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又陡又长,人挑水是不可能的。家家户户都养驴或骡子等大牲口,以驴驮水为主,偶尔也用骡子或其它牲口驮水。驮水的场面蔚为壮观,每天早上天刚麻麻亮,大人小孩就赶着牲口“叮叮咣咣”地下沟去驮水。

绝大多数人家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驮水的活计不会间断。一遇下雨,山路湿滑,负重上坡时,牲口失蹄鞍子歪斜,沉重的驮桶因碰撞山崖脱落等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此时下到山沟驮水非常危险,常有驴仰桶摔的现象。我的初中时代,节假日赶着驴驮水是必修课之一。记忆中就有一次有惊无险的事情。那是一个大夏天的午后,我的一位亲戚吆着毛驴去驮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不一会就响起了雷,还刮起了大风,等他灌满水准备走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的往下泼,越下越大,负重的毛驴蹄子一滑,一个后座屁股掉到了泉里,驴猛地往起一站,没有站起来,可驮水桶摔了下来,水塞子甩掉以后,水也流了出来。当时正好有几个年轻人在场,帮着把驴从泉里抬了出来,因为泉口不大,也不深,驴只是受了点轻伤,虚惊一场。  

村里人平时吃水虽然困难,但还是可以对付的,最怕逢年过节,特别是到了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都要蒸馍,还要洗洗涮涮。尤其是遇到婚丧嫁娶等红白事时,用水量陡然增大,水就成了大问题。好在村上的人都比较团结,一家有事,全村帮忙,主东家在请客时就既要请人也要请驮水的驴和驮水工具,泉水供不上就到更远的地方去驮水。

驮水的经历是艰苦岁月的真实写照,“驮水”承载了山区一代一代人的厚重,如今家乡人用上了自来水,它已成为过去。生活在物质丰盈的当下,我们深感幸福,面对这样好的生活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党和政府,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更应该为了明天更加幸福的生活好好工作,不懈努力奋斗。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志荣,1957年出生,1976年12月服役青海某部,1991年7月转业回原籍,长期从事政工、党务工作。退休赋闲,喜爱笔耕,以码字为快乐,偏爱散文,近百篇散文见与《中国工商报》《青海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副刊)》《工商时讯(甘肃)》及《冬歌文苑》《世界经典文学荟萃》《青藏线老兵之家》等网络平台。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朱良启丨村头的那口老井(散文)

    在学习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中名篇<望海潮><雨霖铃>时,我向学生介绍柳永生平及时人对其的评价,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不料让我没想 ...

  • 老井

    老井 成千上万人的眼泪滴进老井,老井却凄惨的笑了.--题记 一直以来,老井并不寂寞,它被朋友和伙伴尊称为"井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老井和邻居相处的格外融洽:茂密的森林远远投射 ...

  • 瞎子 | 魏文伟​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瞎子 魏文伟 瞎子的真名并不叫瞎子,叫茂生.因为从小得了眼疾,没钱治,就落下了瞎子的残疾.他在村里辈分长,所以打小我就管叫他瞎子叔.  瞎子从小父母双 ...

  • 张渊/饮水思源“三部曲”——写在伟大祖国母亲70周年

    饮水思源"三部曲" --写在伟大祖国母亲70周年 文/张渊 有人说,生活是黑色的:有人说,生活是暖色的:还有人说,生活是多变的,不同的时期总会有着不同时期的舒心.而我觉得,生活则是 ...

  • 散文窗 || 瘦水 / 《青年》——给五四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 ...

  • 陈龙 散文 忆清明

    和往年一样,清明临近总会有雨露降临,这似乎是老天和人们早有了约定,只有雨露到来,才能更让世人感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真实内涵. 我像往常一样,和亲人们一起在清明之际赶回了家乡,去看 ...

  • 散文 | 忆细叔(芝兰玉树&春之韵)

    忆 细 叔 作者:芝兰玉树  朗诵:春之韵 1 这里没有繁华,离"文明"比较远.青山逶迤,绿水环绕.湖水时而平静如镜,倒映着山峰伟岸的身躯:时而奔腾咆哮,撕扯拍打着山脚的岩石:时而 ...

  • 散文 | 忆双夏(李志锋)

    忆 双 夏 文/李志锋 那个年代,学校和单位经常组织学生.职工参加各种劳动,还美其名曰义务劳动.这些劳动包括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体力劳动.例如防洪的修堤坝,要挖土挑土:洪水来了就要下乡抢收稻谷:农闲时节 ...

  • 《驮水》Селедочница 作者马科...

    <驮水> Селедочница 作者马科夫斯基·康斯坦丁·叶戈罗维奇(Маковск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 Егорович ,Makovsky Konstantin Yegorov ...

  • 散文||忆岳父

    忆岳父 岳父去世两年了,两年来,他的立身行事和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时时警示我,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工作. 第一次见到岳父,我心里犹如那年参加高考一样忐忑.我在农村长大,刚 ...

  • 【散文】楚水/却道天凉好个秋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相遇相知 却道天凉好个秋 楚 水 早上从薄梦中惊醒,就有这种嘘叹.何谓薄梦?既非惊魂掠魄的噩梦,也非红烛浅香的残梦,而是一种隠若过去,却无法道出来的遗憾与悲凉,每每梦中触及,总会在嘘 ...

  • 散文||忆童年的祭灶【征文】

    忆童年的祭灶 我家住在豫东平原极偏僻的农村.我的童年是在兵荒马乱,艰难困苦之中熬过来的.虽然那时日子很苦,但那浓浓的年味,仍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每当进入腊月,村里的"盘鼔会"就热闹 ...

  • 涓滴成河·散文 张晓舜 | 水山村札记

    <山里人家> 张学斌 枝叶上的音乐 一马平川的水草丰美,水山村曾是哪个部族的牧场?大漠孤烟的荒凉,七级塔又曾是哪次争夺的战场? 沿着湿地的肌理,你找不到诗词,但可以找到牛角和战鼓. 不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