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气道黏液高分泌因“病”施“治”,合理选择治疗干预措施

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和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树和肺(包括肺泡)。健康气道黏膜表面有一层稀薄黏液,是一种复杂的非均一、黏弹性的黏性胶,是由气管、支气管表面的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的黏液细胞分泌的,气道黏液是呼吸道的重要防御屏障,具有清除有害物质、保持气道湿润等功能。黏蛋白(mucin,MUC)是黏液的重要组成部分,MUC5AC和 MUC5B基因产物是气道分泌物中的主要MUC。

01

气道黏液高分泌相关疾病

在感染、炎症、氧化应激、烟雾等刺激的病理条件下,MUC可以大量产生和分泌,气道腔黏液增多,黏稠性增高,导致黏液纤毛清除障碍,细菌定植异常,气道黏液堵塞和气体交换功能障碍。气道黏液高分泌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下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是影响这些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儿童哮喘

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但临床医师很少关注气道黏液高分泌对哮喘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哮喘患儿大多表现为干性咳嗽,临床医师可能更加关注气道狭窄和气道炎症。在一项随访研究发现,20%~40%的哮喘患者黏液分泌增多,黏液变得黏稠,因此气道更容易被黏液阻塞,引起气流受限、通气功能障碍,长期的气道黏液分泌增加更会引起气道内细菌定植,这些都是哮喘症状控制不佳的原因。
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表达的改变是哮喘引起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主要原因。MUC5AC和 MUC5B的表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Th2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炎性介质不仅和过敏性哮喘气道重塑机制相关,这些机制也参与气道黏液高分泌,IL-13是与之有关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囊性纤维化(CF)

CF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隐性遗传的先天性疾病,突变位点与CF跨膜电导调节剂(CFTR)蛋白编码相关,主要影响所有外分泌腺组织中氯和钠的跨膜转运。CFTR蛋白功能异常引起气道外分泌腺脱水和黏液浆液层的高度降低,干扰纤毛清除气道的能力,这是CF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原因。气道感染和炎症会进一步引起气道清除率的下降,增加黏液的产生,引起气道黏液高分泌,导致慢性感染、炎症和气道损伤的循环。气道黏液高分泌可引起CF患者持续咳嗽、咳脓性痰及呼吸困难,反复肺部感染可加速肺功能下降。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并多伴有大量脓性痰。支气管扩张通常发生在气道感染性损伤之后,通常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并可能影响儿童和成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气道黏膜上皮细胞间隙缩小,纤毛活动力下降,刺激黏液细胞分泌黏液增多、黏液黏稠度增加,同时气道排痰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气道堵塞。气道黏液高分泌严重影响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呼吸道感染

当病原微生物感染气道时,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气道黏液高分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是儿童下呼吸道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其病理改变主要为细支气管上皮坏死、脱落、黏液分泌增多、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充血等。气道黏液高分泌阻塞气道管腔,诱发和加重支气管和肺部感染,可能会更严重的导致支气管和肺实质的损害,降低肺功能的不可逆性,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RSV感染与MUC5AC和MUC5B密切相关,RSV引起的重症肺炎气道黏液高分泌可能与JNK/AP-1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也能引起气道黏液高分泌。已知的MP感染几种致病机制,包括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和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以及免疫机制导致的炎性损伤等因素均能导致气道黏液高分泌。铜绿假单胞菌、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曲霉菌感染等感染后也可破坏气道黏膜,影响气道清除功能,导致气道黏液高分泌。

02

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

气道黏液高分泌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每种疾病来说,黏液清除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不同,因此没有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可能在呼吸道阻塞的范围内有效,要选择合理治疗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包括黏液调节剂、黏液溶解剂、恶心性祛痰药、黏液动力药、支气管舒张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

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是指采取变换体位、胸部叩拍与振动、加湿雾化等物理手段。传统方法包括体位引流、手法或振动排痰仪胸部叩拍以及呼吸锻练等。

近年来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术,主要包括:高频胸壁振动、呼气末正压技术、气道内振动、肺内叩击通气、指导性咳嗽技术、用力呼气技术、主动呼吸周期、自发引流及机械性吸-呼气技术等。
综上,气道黏液是呼吸道的重要防御屏障,具有清除有害物质、保持气道湿润等功能。某些疾病的黏液高分泌状态,黏液聚集并阻塞气道后可引起通气功能障碍,同时过量的黏液可降低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和局部防御功能。因此,要合理应用祛痰药,从源头上抑制黏液的高分泌;非药物祛痰对痰多患者也非常重要,但注意使用方法要正确。
参考文献
1. 姚慧生,韩晓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1,36(3):178-184.
2. Maitrayee Chatterjee et al. mBio. 2020 Nov 12;11(6):e02374-20.
3. 张海邻,吕芳芳.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8,33(3):184-188.

Review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