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后期
一.血虚型: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或小腹绵绵作痛。全身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手足发麻。唇舌淡白,脉细无力。小营煎或归地滋血汤。
二.阳虚型:月经周期退后,量少或正常,色黯淡,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全身症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或神疲,踡卧多睡。或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脉弱无力。可用温肾调气汤、右归饮、右归丸等方。
三.阴虚型:经期延后,量少,色质正常,或经色深红,紫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全身症见:颧红潮热、盗汗骨蒸。或咽干口燥,或五心烦热,或头晕耳鸣,或心烦失眠,舌光无苔或苔少,或花剥苔,脉细数。可选用左归饮或加减一阴煎。
四.寒凝型: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质正常,有血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全身症见:面色青白,或肢冷畏寒,唇色黯红,舌紫而黯,或有瘀点,脉沉紧或沉涩。可选 用姜黄散或温经汤。
虚寒证 病因病机 禀赋素弱,素体脾肾阳虚,阳虚生寒,气血生化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而满,而致月经后期。主要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方药 大营煎
五.气滞型: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质正常或色红质稠,行而不畅,或有小块。小腹胀痛,按之不减。全身症见:精神郁闷。胸胁胀满不舒,时欲叹息,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偏红。苔正常或薄黄。脉弦或弦数。可选用加味乌沉汤或疏肝解郁汤。
肝气郁滞证 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常用方 乌药汤
六.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 经期延后,经量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苔正常,脉弦。方药 膈下逐瘀汤 若乳房胀痛明显者,也可选用逍遥散
七.痰阻型:经期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血夹杂粘液。色淡,质稠,或平时带多质稠。全身症见:平素咳嗽多痰,或体质肥胖,或脘闷呕恶,或眩晕心悸,苔厚膘,脉弦滑。可用二陈汤加川芎、当归或六君子加归芎汤。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概述]
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行的.称为“月经后期”。如每次仅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的,均不作月经后期论。此外,或在青春期月经初潮后数月内.或更年期月经终止前.经期时有延后,如无其他证候者,亦不视为“月经后期”。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有称为“经迟”、“月经落后”、“经水后期”及“经行后期”的.本节根据《女科秘要》称为“月经后期”。
[历史沿革]
本病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该书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温经汤”方下,即有“至期不来”的记载。其后《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在一些方剂下亦载有“或隔月不来.. “或后期而至”,但仍未作为独立的病证来研究。宋代王子亨,许叔微始从病理上加以论述。如《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王子亨方论》载: “阴不及则后时而来”,认为月经延后是阴血不足所致。《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紫石英圆》条载。“阴气乘阳,则胞寒气冷,血不运行……故今乍少而在月后”。又提出阴盛阳虚、胞寒气冷是月经后期的病理,较之前人有所发展。元.朱丹溪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在《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中提出:“血虚”、“血热”、“痰多。是月经后期的病机.并指出相应的方药,进一步丰富了月经后期的内容。明代薛己、万全、张景岳等更提出了“脾经血虚”, 。肝经血少”.(“气血虚弱”。“气血虚少”、'“气逆血少”、“脾胃虚损”、“痰湿壅滞”, 以及“水亏血少,燥涩而然”,“阳虚内寒,生化失期”等月经后期的发病机理,并提出补脾养血,滋水涵木,气血双补,疏肝理气.导痰行气,清热滋阴,温经活血.温养气血等治法和相应的方药,使本病在病因、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渐臻完备。
综上所述, 月经后期一病在东汉时期即有记载,并有方药治疗,但非专为此病而设。经过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本病确立了理论基础和辨证治疗原则。这些宝贵经验,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有因营血亏虚.冲任不充;或阳气不足.脏腑失于温养,生化不及,冲任不盛;或真阴亏损,虚热内生。水亏血少,冲任不足, 以致血海不能及时满溢,月经周期因而退后,此类属虚。若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血为寒凝.阻滞冲任;或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血不畅行,滞涩冲任;或痰湿停积,壅滞冲任,使血海不能如期满溢。亦致月经后期。此类属实。 .
一、血虚 体质素弱,营血不足;或久病失血,或产育过多,耗伤阴血,或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均致营血亏虚,冲任不充.经血不能按时而下.遂使月经周期延后。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云: “过期而来,乃是血虚”即指此类而言。
二。阳虚 体质怯弱,阳气本虚;或久病伤阳;或房室过度,耗损肾阳。阳虚脏腑失于温煦, 因而机能衰减,影响血的生化, 以致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月经因而延后。此即《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所谓:“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者是也。
三、阴虚 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情志过极,阴津暗耗;或房室不节,损伤肾精。使阴液不足, 阴虚不能制阳,阳亢火动,灼津伤血,水亏血少,冲任不充,月经因而后期。《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说: “其有阴火内灼,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即此类也。
四、寒凝 经期产后.调摄失宜,或感于风寒邪气;或伤于生冷食物,或误用寒凉药物,寒搏于血,血为寒凝,运行不畅,阻滞冲任.因而月经延后。《女科证治约旨.经候门》云:“如因不慎口腹.恣食生冷,寒凝经脉,致成经迟腹痛之候。”以及如因不慎卫生,坐卧当风.风邪客于胞宫,致成寒凝血瘀之侯。即指因寒凝血滞以致后期者而言。
五、气滞 素多忧恚,气机郁结,气结则血亦结而运行不畅,阻滞冲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因而月经延后。正如《万氏女科.经过期后行》所说:“如性急躁,多怒多妒者,责其气逆血少。”
六、痰阻 脾气素虚,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体质肥胖;多痰多湿;或嗜食肥甘,酿生痰湿,痰湿下注.壅滞冲任,有碍血海满盈, 以致月经延后《万氏女科.经过期后行》所说:“肥人及饮食过多之人.责其痰湿壅滞。。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
本病以月经周期延后超过七天,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为临床特征.可伴见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经量多见量少(亦有量多)。经色可见深红。淡红或黯红,经质可有稠粘、稀薄或伴血块。有的还可伴有胸、胁、小腹胀满或疼痛。
(二)检查 妇科检查,必要时作妊娠试验以排除妊娠。
二、鉴别诊断 本病以月经周期连续延后为特点,诊断并不困难,如是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延后.应排除妊娠。若以往周期正常.现月经延后半月以上而有阴道下血,或伴有小腹疼痛者,应注意,与妊娠下血相鉴别(见妊娠疾病附表)。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应根据经色、经量、经质及全身症状结合色、脉,辨其虚实寒热.治疗以调整周期为主,应重在平时。治法应本“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原则分别施治.但不可过用滋腻或刚燥之剂,以免损伤阳气或劫阴伤津。
一、血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或小腹绵绵作痛。
2.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手足发麻。唇舌淡白.脉细无力。
3。证候分析:体质素弱.营血本虚;或致病因素耗伤阴血;或脾气虚弱,生化不足: 以致营血亏虚,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及时满溢,则月经周期延后。营血不足.血海虽满而所溢不多,故经量减少。血虚赤色不足,精微不充故经色淡红,经质清稀。血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血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淡,不荣于四末则手足麻木。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舌淡.血不充于脉则脉细无力。
(二)治疗
1。治则:益血补冲调经。
2.方药:可选用小营煎、归地滋血汤等方。
(1)小营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适用于血虚月经后期有以上主证及兼证者。
当归 熟地 芍药 山药 枸杞 炙甘草
原治血少阴虚。
方中当归补肝血;芍药和营养肝;敛阴益血:熟地、枸杞滋阴养血填精;山药健脾滋肾: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滋肝肾.益精血,资血之源.故主血少阴虚之证。血虚月经延后,乃营血亏损,冲任不足,肾为生精化血之所,肝为血之府库.脾为生化之源.故调之重在滋水,重在补脾,本方填精滋血,益气健脾,故亦宜之。
如因脾虚运化无力,兼见脘闷食少,便溏者去当归之润肠加党参.白术、砂仁益气健脾止泻。心悸不眠者加五味乎、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如兼潮,热,盗汗、心烦者.为血虚阴亏、虚热内生.酌加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以滋肝肾、清虚热。如兼见四肢清冷,小腹冷,腰膝筋骨疼痛者为血虚兼寒。原方去芍药之阴柔加杜仲,牛膝、肉桂以强筋骨,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2)归地滋血汤(《中医妇科治疗学.月经后期》)宜于有上述诸证兼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四肢不温等气虚证者。
秦当归 熟地 鹿角霜 党参 白术 桑寄生 枸杞 山茱萸 香附
原治经行后期,色淡量少;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带黄.皮肤干枯,头晕,时有痛感.耳鸣眼花.心悸不眠.腰酸腿软,四肢清冷,大便燥结;舌淡无苔,脉象虚细。
方中当归、熟地,枸杞补肝肾,养血,益阴;山茱萸、鹿角霜温肾阳、益精血;党参、白术补气健脾.益生化之源;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治腰酸腿软;香附疏达气机,使诸药补而不滞,全方以补肝肾,益精血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有气血双补之效。故宜于血虚月经后期而兼见气虚者。
二、阳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退后.量少或正常,色黯淡、质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
2.全身症状:形寒肢冷一腰膝冷痛。或神疲乏力,蜷卧多睡。或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咣白.舌淡胖嫩,脉弱无力。
3。证候分析:素体阳气虚弱;或久病伤阳;或房室不节,损伤肾阳。阳虚不能温养脏腑,脏腑机能衰减,血的生化不足.运行迟滞,使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及时满溢,则经期延后.经量减少。阳虚血失温煦、则经色黯淡,经质清稀。胞失温养、血行迟涩,则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脏腑机能衰减,全身器官组织均失温煦,故见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神疲乏力,蜷卧多睡,溲清便溏等证。阳气虚弱,气失推动.血失生化.血脉不充.运行无力,故舌质淡嫩,脉弱无力。
(二)治疗
1.治则:温肾壮阳补冲调经。
2.方药:可用温肾调气汤、右归饮,右归丸等方。
(1)温肾调气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妊娠疾病、妊娠腹痛》):适宜于阳虚月经后期,量少,经色黯,质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并伴见其他阳虚证状者。
杜仲 续断 桑寄生 台乌药 补骨脂 菟丝子 焦艾 炒狗脊
原治妊娠腰酸作胀,少腹疼痛,有下坠感,小便多.脉沉缓者。
方中补骨脂补命门之火;菟丝子温肾阳.益精气,杜仲、续断、桑寄生温补肝肾,强筋健骨,养血安胎;炒狗脊补肝肾,强腰膝:台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艾叶温肝肾,暖子宫,止痛安胎。全方有补肾助阳,强健腰膝,暖宫安胎之效。妊娠腰酸作胀,少腹疼痛,有下坠感,小便多,脉沉缓。乃肾阳不足,冲任虚寒,气血运行迟滞,不能养胎固胎,故宜本方主治。此处用治阳虚月经后期,亦取其补肾助阳. 暖宫止痛之力。用时可酌加鹿角霜,仙茅、淫羊霍等补肾壮阳之品以加强补阳之效。
如青春期初期较迟,既潮又周期延后,乃先天不足.肾气未盛,冲任不充所致。上方加肉苁蓉,紫河车补肾阳.益冲任。如小便清长,夜间尿多者加益智仁、桑螵蛸温肾阳缩小便。便溏者加芡实,山药以益肾健脾止泻。
(2)右归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宜用于月经后期有以上阳虚诸证,兼见神疲气怯,脉沉细者。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枸杞 甘草 杜仲 肉桂 附子
原书云: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盛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本方以熟地为主,甘温滋肾以填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阴而祛寒;山茱萸、枸杞子滋肾养肝;山药、甘草补中健脾;杜仲补肝肾、壮筋骨。各药合用,有温肾填精之功,故治肾阳衰弱诸病。阳虚月经后期兼有精血不足者用之尤宜。
本方去甘草加菟丝子、鹿角胶、当归为右归丸,其温肾填精之力.较右归饮更强。且作丸服,宜于缓缓收效.对病程较长,阳气更虚者尤宜。
三、阴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延后.量少,色质正常.或经色跺红、紫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
2。全身症状:颧红潮热、盗汗骨蒸。或咽干口燥,或五心烦热,或头晕耳鸣,或心烦失眠,舌光红无苔或苔少,或花剥苔.脉细数。
3.证候分析: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多产房劳,损伤精血.使阴津耗损。水亏血少,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则经期退后,经量减少.
若阴虚而火不旺,则舌质正常。如阴虚不能制阳.阳亢火动.血为火灼,则经色深红或紫红而质稠粘.热灼血燥,涩滞而瘀.则可见血块。阴虚不能守阳,阳气外泄,则颧红,潮热、盗汗。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骨蒸。虚热乘心,则心烦不眠.阴亏津伤,则咽干口燥。阳亢于上.则头晕耳鸣。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滋肾养阴,益冲调经。
2。方药:可选用左归饮或加减一阴煎。 .
(1)左归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适用于月经后期,量少,色质正常,伴见腰痠,咽干,舌光红,脉细者。
熟地 山药 枸杞子 炙甘草 茯苓 山茱萸 、
原书云: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方中熟地滋肾水以填真阴. 山茱萸、枸杞子滋肝肾以养血,合熟地以加强滋肾阴,养肝血之效. 山药益阴滋肾健脾.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滋肾、养肝、健脾,为纯甘壮水之剂。而无丹皮,泽泻、知母,黄柏等清泄之品,宜于真阴虚而火不旺者。月经后期、量少为虚,色质正常为内无寒热.兼见咽干口燥、舌光红无苔,脉细为阴虚津亏.亦属阴虚而火不旺之证。故宜用本方施治。
(2)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宜用于经行后期.量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伴见颧红潮热,或骨蒸盗汗,或五心烦热或头晕目眩.或咽干口燥,舌红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诸证者。
生地 芍药 麦冬 熟地 炙甘草 知母 地骨皮
原治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动血等证而火之甚者.方中生地养阴滋液.清热凉血;熟地滋肾水以填真阴; 白芍养血和阴.平肝抑阳;麦冬养阴清热.润燥生津;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地骨皮清虚热.善退骨蒸;炙甘草调和诸药又能和中益脾。全方重在补阴滋液,清热生津.即壮水制火之意.故主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之证。阴虚火旺之经行后期,法当滋阴清热,此宜用本方主治。
用时可酌加北沙参以养阴生津,丹皮、黄柏以凉血泄火,当归以养血调经。如心烦不眠者加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以补肾养心敛汗。小便热涩者加栀子以清热通淋。
四、寒凝型 、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质正常,有血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
2。全身症状:面色青白,或肢冷畏寒,唇色黯红.舌紫而黯.或有瘀点,脉沉紧或沉涩。
3。证候分析:经行产后,外感寒凉,或内伤生冷.寒邪乘虚侵袭与血相搏.血为寒凝运行不畅,阻滞冲任,血海不能及时满溢,则经期延后,经量减少。寒邪客于胞中,凝血滞气,则小腹冷痛拒按,经色黯红、有块。温则血消而瘀滞稍通.故得热则冷痛稍减。寒邪阻滞于内。阳不外达,则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紫黯.脉沉紧或沉涩,亦寒邪内阻,阳气郁遏,血行不畅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温经散寒,活血行滞。
2.方药:可选用姜黄散或温经汤。
(1)姜黄散(《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适用于月经后期,经色黯红,量少,有块,小腹冷痛拒按者。
姜黄 白芍药 玄胡索 牡丹皮 当归 蓬术 红花 桂心 川芎
原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脐腹刺痛。
方中桂心辛甘大热,温通血脉.散寒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姜黄、蓬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玄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丹皮、红花活血祛瘀, 白芍药养血柔肝止痛。全方除丹皮、白芍外,均为辛温之品,合用能温经散寒.破血祛瘀,行气止痛.故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脐腹刺痛等寒凝血瘀之证.月经后期,经色黯红,量少有块.小腹冷痛拒按,亦属寒凝血瘀。采用本方施治,颇为相宜。
(2)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月水行或不行腹刺痛方论》)宜于有上述证候兼见气短倦怠者。
当归 川芎 芍药 桂心 蓬术 牡丹皮 人参 牛膝 甘草(炒)
原治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脐腹作痛、其脉沉紧。
方中桂心温经散寒通血脉而止痛, 当归补血调经,又能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人参补气扶正.助桂、归、芎宣通阳气而散寒邪:蓬术、丹皮牛膝活血散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全方有益气通阳,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之效。故宜于寒气客于血室. 以致血气凝滞,脐腹作痛之证。今用以治寒凝血瘀.月经后期,小腹冷痛拒按.兼见气短神疲者.亦取其益气通阳、温经活血之力,如腹痛甚者酌加蒲黄、五灵脂或延胡索以化瘀止痛,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之破血祛瘀加炮姜炭.焦艾叶以温经止血。
五、气滞型 .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质正常或色红质稠,行而不畅.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按之不减。
2。全身症状:精神郁闷。胸胁胀满不舒,时欲叹息,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偏红。苔正常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3。证候分析:抑郁伤肝、疏泄不及,气机不畅,血为气滞,运行迟涩,冲任欠通。血海不能如期而满,则经期退后,经量减少。内无寒热,则量,色、质正常。若郁巳化热,则色红质稠。血得热则行,故量亦可多。气血滞于胞宫,则小腹胀痛,经行不畅,或有小血块。肝郁气滞,则精神郁闷,时欲叹息,胸闷胁胀。乳房为肝胃经脉所过之处.气机不舒.则乳房胀痛。若巳化热.则舌红、苔黄、脉弦数。
(二)治疗
1.治则: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2。方药:可选用加味乌沉汤或疏肝解郁汤。
(1)加味乌沉汤(《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宜用于气滞月经后期量少,或有块。小腹胀甚而痛,伴见胸膈满闷或胀痛者。
乌药 缩炒仁 木香 玄胡索 香附(炒,去毛) 甘草
原治妇人经水欲来.脐腹疴痛。
方中乌药、香附理气行滞,木香行气止痛,砂仁和中气行气,养胃醒脾,甘草和中,兼能调和诸药。全方重在理气行滞以调经止痛。妇人经前脐腹疗痛,痛在经前为实.痛而拘急为气滞,.治宜理气行滞止痛.故用本方主之。此处以治气滞所致的月经后期,亦取其理气行滞之功,用时加当归、川芎增强活血调经之力,使气血流畅.则病自愈。如兼见经量过多,经色深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邪化热。上方加丹皮、栀子清泄郁热.两胁痛者加青皮、白芍理气柔肝上痛。
(2)疏肝解郁汤(《中医妇科治疗学.月经疾病.痛经》):治月经后期.量少,色红,有块.小腹胀痛,胸胁胀满,舌红,苔微黄,脉弦涩者。
香附 青皮 柴胡 郁金 丹参 川芎. 泽兰 延胡 金铃炭
原治经前或经期腰腹胀痛,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脘胁胀满,天气即舒,苔微黄,脉弦者。 .
方中香附、青皮、柴胡、郁金解郁行气疏肝;丹参、川芎、红泽兰活血化瘀;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金铃炭行气止痛兼能清热。诸药合用有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宜于痛经证见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脘胁胀满.矢气即舒等气郁血滞之证而兼有微热者。月经后期量少、有块,小腹胀痛,胸胁胀满为气郁血滞。经血红,舌质红,苔微黄为郁已化热。脉弦涩,为气郁血滞之征。故亦属气郁血滞化热之证,宜用此方加黄芩、山栀。经量多者去川芎之辛温活血,加益母草、茜草炭,炒地榆以清热止血。
六、痰阻型 、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血夹杂粘液。色淡,质稠,或平时带多质稠。
2.全身症状:平素咳嗽多痰,或体质肥胖,或脘闷呕恶,或眩晕心悸,苔厚腻、脉弦滑。
3.证候分析:脾气素虚.或过食肥甘伤脾,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生痰;或体质肥胖.素多痰湿.痰湿流注下焦,壅滞冲任,血海不能满溢,遂致经期延后,量少。如经血与痰浊相杂而下,则经量增多,夹有粘液,色淡质稠。痰湿积于冲任,故平时带下量多。痰湿内停,滞于肺则咳嗽多痰;滞于胃则脘闷呕恶;乘于头则眩晕,扰于心则心悸。苔厚腻为痰湿内盛之象。脉弦滑亦痰湿停积之征。 '
(二)治疗
1.治则: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
2.方药:可用二陈汤加川芎、当归、或六君子加归芎汤。
(1)二陈汤加川芎、当归(《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宜用于月经延后,量少质稠.平时带多色白,饮食正常而体不虚者。 . 、
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生姜 乌梅
原治经水过多,色淡.属痰多者。 . .
方中半夏辛温而燥,善能燥湿化痰、兼能和胃降逆止呕;佐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行,气化而痰化;茯苓健脾渗湿,脾健湿除则痰无由生,乃兼顾其本之法;甘草和中健脾,脾健则湿化痰消;生姜降逆化痰,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少用乌梅以敛肺气,且与半夏相伍,有收有散、相反相成。全方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故为燥湿化痰之基础方。丹溪用此方加川芎以活血行气, 当归补血调经,共奏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之效。故宜于痰湿阻滞,月经后期者。如体质肥盛喜食膏梁厚味者加苍术、香附以燥湿行气。兼热者加黄连。
(2)六君子加归芎汤(《万氏女科。经过期后行》)适宜于月经后期,证如前,兼见饮食减少,四肢无力或痞满,或短气.或痰多稀白.舌淡苔白.脉滑无力者。
人参(用党参代)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法夏 归身 川芎 香附 生姜
原治肥人及饮食过多之人,痰湿壅滞、经过期后行者。
方中党参益气补中, 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健脾,甘草和中,四药合用益气补中.健脾养胃。陈皮、法夏燥湿化痰.生姜温中和胃,降逆化痰;归身、川芎、香附养血理气调经。全方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兼能养血调经。肥胖及饮食不节之人.脾胃多虚.易生痰湿,痰湿阻滞血海, 因而月经延后,故宜本方主治.痰滞月经后期,伴见饮食减少,四肢无力、短气,痰多稀白等为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湿聚生痰所致。舌淡,苔白。脉滑无力为气虚兼痰之象,亦可用本方治疗。如平素带多者加苍术、苡仁;眩晕者加天麻,胸闷呕恶者加砂仁;痰多者加胆星、枳壳。
[预防护理] 、
同月经先期。
[预后]
[结语]
月经后期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具临床特征为月经周期延后超过七天,并连续出现两一个周期以上。本病常与月经量少并见,可导致“不孕”和发展为“闭经”,须予以足够重视。其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或因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因阳虚内寒,'生化失期:或因阴虚津亏,水亏血少, 以致冲任不充。实者有因寒邪凝滞,血不畅行;有因肝失疏泄.气郁血滞;有因痰湿壅滞,经脉欠通, 以致冲任阻滞。治法虚者补之,滞者行之;营血亏虚者补其血,阳失温煦者温其阳,阴亏血少者滋其阴,寒凝血瘀者温经散寒,气郁血滞者行气活血,痰湿阻滞者燥湿化痰,均应佐以调经,用药无过滋腻或辛燥.更不宜过用攻破,以滋腻伤阳,辛燥劫阴,大攻大破,损其气血也。
[文献摘录]
《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 “妇人经水过期,血少也,四物加参、术。带痰加南星,半夏。”
。过期色紫有块,亦血热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黄连。”
“过期淡色来者,痰多也。二陈加当归、川芎。”
“过期而来乃是血虚,用四物加黄芪、陈皮、升麻。”
《薛氏医按选。女科撮要.经候不调》;“其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少,有因气虚血弱。主治之法……脾经血虚者,人参养荣汤;肝经血少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者,八珍汤。”
《万氏女科.调经章》: “胃主受纳五谷, 长养气血灌溉脏腑,流行经脉, 乃水谷之海,气血之母也。惟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受伤,脾气失养.郁结不通,肠化不行。胃虽能受而所谓长养,灌溉,流行者皆失其令矣。故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气曰渐耗,血曰渐少,斯有血枯、血闭反血少色淡,过期始行,数月一次行之病。”
“盖妇女之身,内而肠胃开通无所阻塞,外而经脉流利无所凝滞,则血气和畅,经水应期。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玄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延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及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
《邯郸遗稿.经候》; “经水过期而来。有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血虚者腹痛,微微身热,宜生气调血,用八物汤加香附,或四物汤加黄芪、升麻、陈皮。血寒者宜四物汤加木香、香附.陈皮。甘草,红花,或用归附丸、艾煎丸。血滞者腰腹疼痛,胸膈.饱满,宜四物汤加醋炒香附、延胡索。腹不痛者为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连、香附。过期而来,并痰色者,此痰多血少也,宜补血豁痰,治以川芎、当归、生地合二陈.或加参。芪,阿胶.肥人过期是气虚挟痰也, 以二四汤去熟地加香附、参、芪。或二陈加芎、归、苍,附、南星。(注:二四汤: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熟地、当归.川芎、芍药)”“瘦人过期是热多血少也,宜四物加归,地、甘、芪,少佐桃仁、红花。”
。经水过期不调,或一二月不至,或三四月不行,艾煎丸. 醋附丸主之。。
。若经水过期.骨蒸发热更兼白带者,宜四物汤加杜仲、续断、巴戟,丹皮、柴胡,香附.白术、地骨皮。”
“经水过期紫黑有二;有气血混并而成紫黑者,有块痛是也;有血热而成紫黑者.腹不痛是也,统以四物汤加连、附治之。。
《景岳全书.妇人规》: “血热者,经期常早,此营血流利及未甚亏者多有之,其有阴火内灼,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治宜清火滋阴, 以加味四物汤。加减一阴煎、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
《傅青主女科.调经》: “妇人有经水后期而来多者,人以为血虚之病也。谁知非血虚乎,盖后期之多少.每有不同,不可执一而论。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夫经本于肾,而其流五脏六腑之血皆归之,故经来而诸经之血尽来附益。以经水行而门启不遑迅阖,诸经之血乘其隙皆出也。”
《刘奉五妇科经验》: “月经后错是由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所引起的。多因经期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凉,寒邪乘虚侵入冲任,血为寒凝.经脉不通。或因素体阳虚寒盛.影响肝脾肾等脏腑功能,或因长期大量失血;或为重病久病伤血耗阴.以致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或因肝郁血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冲任脉络,均可引起月经错后或稀发。”
[思考题]
月经后期的临床特点,诊治月经后期初诊时应考虑些什么问题;在确诊为月经后期时如何审证求因,辨因论治.
月经后期系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冲任不畅导致月经延后7天以上而至,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经病。相当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诊断依据
1.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2.育龄妇女周期延后,应与妊娠,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后期相鉴别。
3。妇科检查、B超或气腹造影,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
证治概要
月经后期的主要病变在于冲任、胞宫。其致病原因有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或久病体虚,伤于血,或忧思抑郁等。主要关键在于冲任失调,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在辨证时,应从经色、经量、经质及全身证候辨其虚实。一般以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为血寒;量少,色淡,质稀薄及头晕眼花为血虚;后期,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小块,小腹胀满而痛者,属气滞。本病治疗原则在于温经养血,活血行滞。属虚属寒者,宜温经养血;属瘀属滞者,宜活血行滞;虚实相兼者,则分别其主次而兼治之。
并根据在肝、在脾、在肾,选用适当方药。
分证选方
一、血寒凝滞证
[主症] 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调经。
[常用方]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术各15g,人参、甘草、牛膝各30g。上为粗末,每次15g,用水220ml,煎至18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
[辨证加减]
1.如经量多,则去莪术、牛膝之活血祛瘀,酌加炮姜、焦艾叶温经止血。
2。腹痛拒按,时下血块者,为瘀滞内停,加蒲黄、五灵脂以化瘀止痛。
3.如夹风寒,兼见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者,加细辛、防风、羌活以解表寒。
[按语]
1.本方具有温经散寒,益气通阳调经之效。阴血亏虚者不宜使用。
2。据报道:牡丹皮、当归能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其中牡丹皮的作用最为显著,可使黄体生成素浓度比投药前增加160%一180%,当归次之。
[参用方]
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养血散寒,温经通脉。
主治:血虚寒凝之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伴见手足厥冷,肠鸣腹泻,脉细微而涩。
2.姜黄散(《妇人大全良方》):川姜黄120g,莪术、红花、肉桂、川芎各30g,延胡索、牡丹皮、当归各60g,白芍90g,细辛15g,附子30g。上为细末,每次3g,用水75m1,黄酒75m1,煎至lOOml,热服,每日2—3次。功用: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主
治:妇人子脏久冷、月水不调及瘀血凝滞、脐腹刺痛。症见月经后期,量少色黯,少腹冷痛,形寒肢冷,苔薄白,脉沉涩。
二、肝血亏虚证
[主症] 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 养血调经。
[常用方]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各30g。上为粗末,每次15g,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 .
[辨证加减]
1.兼有神疲,体倦乏力,动则气短汗出,为气血两虚,加人参、白术、山药以益气养血。
2.见头晕胀痛,急躁易怒,为肝经郁火,加炒栀子、丹皮清泻肝经郁火。
3.见有潮热,盗汗,心烦,为血虚阴亏,加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地骨皮以养阴清热。
4.经来夹有瘀块,舌质淡紫,或有瘀斑,为有瘀血内阻,加桃仁、红花、鸡血藤养血活血。
[按语]
1.本方临证运用时宜加入黄芪、丹参、阿胶、枸杞、桑椹子等,以增强益气养血、活血生新之效力。
2.据报道:经放血所致的小鼠急性失血性贫血,口服本药后,对粒细胞与红细胞比例、有核细胞百分率的骨髓象检查及骨髓染色形态和数量等的观察发现,本方可使骨髓的造血功能改善,促进贫血的恢复。
[参用方] ,
1。归地滋血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当归12g,熟地黄、鹿角霜、香附各9g,南沙参12g,白术9g,桑寄生12g,枸杞子、山茱萸各9g。水煎,空腹服,每日1剂。功用:滋阴补血调经。主治:血虚型月经后期。症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质薄,头晕心
悸,腰酸腿软,舌淡脉弱。
2.小营煎(《景岳全书》):当归、炒白芍、炒山药、枸杞子各6g,熟地黄6—9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养血调经,益气生血。主治:妇女阴虚血少,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小腹虚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脉象细弱。
3.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人参少则用3—6g,多则用30~60g,炒山药6g,熟地黄少则用6—9g,多则用60~90g,杜仲6g,当归6—9g,山茱萸3g,枸杞6--9g,炙甘草3—6g。用水400ml,煎至280ml,空腹时温服。功用:大补气血,养血调经。主治:经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少腹绵绵作痛,头晕眼花,舌质淡,脉细弱。
三、肝气郁滞证
[主症] 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dqtlt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常用方] 乌药汤(《兰室秘藏》)。
乌药7.5g,香附6g,木香1.5g,当归3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月经量少,有血块,色紫暗者,为气滞血瘀,加川芎、红花以活血调经。
2.胁痛甚则加柴胡、郁金增强疏肝解郁之力。
3.小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
4.兼量多,色红,心烦,舌红苔薄,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火,加丹皮、栀子凉血清热。
[按语]
本方阴虚火旺者慎用。
[参用方]
1.过期饮(《证治准绳》):熟地黄、白芍、当归、香附各6g,川芎3g,红花2.1g,桃仁泥1.8g,莪术、木通各1.5g,甘草、肉桂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血通络,行气化瘀。主治:血虚气滞,经水过期不行。症见经期延后,经色紫黯有块,伴经行腹痛,块下痛减,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
2.加减乌药汤(《中医妇科治疗学》):乌药、白芍、当归各9g,砂仁2.4g,延胡索6g,甘草、槟榔各3g,木香4。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理气和血。主治: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红,夹有小血块,胸腹胀甚,舌苔正常,脉弦涩。
3.八物加香附汤(《万氏女科》):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茯苓、白术、炒香附、青皮各9g,人参、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滋补气血、疏肝调经。
主治:妇人因性情急躁易怒,多妒忌,气逆血少所致的月经过期。
疗效评定
1.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保持3个月以上。
2。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保持3个月以上。
3。未愈:月经周期未见好转。
月经后期可归属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范畴,分为排卵型和无排卵型两类。
有关月经周期延后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张仲景称本病为“至期不来”,采用温经汤治疗,开后世用温经活血法治疗本病之先河。以后历代医家对月经后期都有论述,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月经“隔月不来”的证治。宋代王子亨首先提出“阴不及则后期而至”(《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王子亨方论》)的论点,这就为后世认识阴精亏虚,血虚不足导致月经后期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明代,在月经后期的认识和治疗实践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阳虚阴寒的病机受到普遍重视,如《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谓:“阴气乘阳则胞寒气冷,血不运行……故令乍少而在月后”,指出了外寒伤阳,胞寒气冷,血不运行则可致月经后期。张景岳亦认同“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但同时指出所以血寒, “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景岳全书.妇人规》),阐明了血寒既可由“阴寒由外而人”所致,亦可因“阳虚生内寒”。张景岳还认为血热不仅可以导致月经先期,亦可为月经后期的致病机理,谓:“其有阴火内灼,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万病回春》则补充了“经水过期而来”的病机尚有“气郁血滞”。吴昆总结了这一时期对月经后期实证之因的认识谓:“为寒、为郁、为气、为痰,为月经后期实证之因”(《医方考》)。治疗方面,这一时期的治法方药也很丰富,如张景岳主张血少燥涩者治宜“清火滋阴”,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寒则多滞,宜在温养血气方中“加姜、桂、吴茱萸、荜茇之类”。另外,薛己、万全等医家对月经后期尚有补脾养血、滋水涵木、开郁行气、导痰行气等治法。到了清代,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女科辑要》、《妇科玉尺》等著作,对月经后期的理论和辨证论治进行了整理,有的医家结合自己的经验还有所发挥,使月经后期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臻于完备。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总可以属虚和属实以概之。属虚者中,阴精亏虚,血虚不足;阳虚生内寒,寒从中生;阴火内灼,水亏血少,燥涩而然。属实者中,可为阴寒由外而人,阴气乘阳,胞寒气冷,血不运行;或气滞痰阻而致血滞等。治法当
根据虚实、寒热属性而分别予以温补、清补、行气导痰、活血行滞。
西医学认为月经后期的病理机制是由于机体内外任何因素影响了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某一环节的调节功能,以致卵巢功能失调,性激素分泌功能紊乱,促卵泡成熟激素(FSH)相对不足,致使卵泡发育迟缓,卵泡期延长,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而致月经延后。近10多年来有些研究者结合上述理论,应用中医方法对包括月经后期在内的月经失调进行调治,作了有益的探索。
有人应用阴阳消长理论进行调经。夏桂成认为:女子以血为本,经水出诸肾,经后期阴长阳消,是奠定周期演变物质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应以滋阴养血、充实提高阴精为主;随着经后期的转移,滋阴助阳,阴阳并补,达到阴阳在低、中、高(重阴)水平
上的生理波动;经间排卵期,应补肾调气血,促其重阴转阳的变化。罗仲斯认为补肾应重补阳,以激发阴的功能,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补.肾助阳之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杜仲等具有提高垂体对下丘脑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反应的作用,以分泌更多的黄体生成素,促进卵巢功能,促使卵泡成熟而有助排卵。罗氏根据文献报道活血化瘀药能促进卵巢排卵,故主张在补肾基础上适当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罗仲斯认为月经与人体阴阳二气具有重要联系,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子宫由满而溢,藏泄有时,顺其生机,则按期经至。经净后阴精渐盛,应以滋养肾阴及养血为主,使宫内膜逐渐充血,恢复增生,同时促进卵泡的增长成熟。至排卵前期,于滋补肾阴中
稍佐温补肾气或肾阳之品,如仙灵脾、紫河车、或少量附子以助阳,促使由阴转阳,达到届期排卵,月经按期而至的目的。
梁建宁用补肾药调治35例月经失调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阴道脱落细胞检查,观察到成熟指数与角化细胞指数均显示雌激素水平呈低落状态者,经补肾药物治疗后,均可见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补肾药有促进卵泡发育的作用,认为中医理论中的肾一
天癸一冲任一胞宫,实际上与西医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一子宫内分泌系统极为相似,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成为调节月经周期中的重要环节,提示肾阴阳互根消长,与性激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补肾调节阴阳,也就是对雌激素、卵泡发育进行调节,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不外虚实两端。虚者,或由于营血不足,血海不能按时由满而溢;或因于肾虚,肾精不足,无精化血,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或因肾气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施泄;或因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生化不及等,均可致月经后期而至。实者可因寒凝
气滞或痰湿阻滞,致气血运行不畅,冲任滞涩,经血不能按时而行,月经后期而至。血虚者,可因体质素弱,营血不足,或久病失血,或产乳众多,耗伤阴血,或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均可致营血亏虚,冲任不盛,血海蓄溢时间延长,月经后期而至。《丹溪心法.妇人》云:“过期而来,乃是血虚”,即是指此而言。
肾虚者,或因先天肾气不足,冲任通而未充,从初潮起始即月经周期延后;或因多产房劳,损伤肾精,无精化血,血海充盈时间延长,月经后期而至;或因肾气虚怯,日久及阳,脏腑失于阳气温煦,功能衰减,影响血的生化,冲任不足,血海充盈时间延
长。或因肾精不足, 日久及阴,阴虚火炽,灼伤精血,水亏血少,亦可致月经后期而至。
血寒者,可因经行调摄失宜,在经行之时冒雨涉水,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血为寒凝,滞涩冲任,经血运行不畅,月经后期而至。若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阴寒内盛,脏腑失于阳气温煦,影响气血的生化,冲任不足,血海充盈时间延长,月
经后期而至。此属月经后期虚寒证,正如《妇科玉尺》所云:“经水后期而行者,血虚有寒也。”
气滞者,或因素性抑郁,情怀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该泄不泄,月经后期而至;或气郁血滞,冲任滞涩,血运受阻,血海充盈时间延长,月经后期而至。
痰湿阻滞者,或因于素体脾虚,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嗜食肥甘,酿生痰湿;或形体肥胖,痰湿内盛,痰湿壅滞冲任,盘踞血海,月经后期而至。
综上各病因,不外虚实两端,而虚与实又常互相兼夹,如阳虚易致寒凝,血虚易致气滞。其病机总由血少肾虚,精血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或血寒、气滞、痰阻,经血不能按时而行,月经后期而至。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紊乱所致,可见于有排卵型月经失调,卵泡期因促卵泡成熟激素分泌相对不足而卵泡发育迟缓,不能届时成熟而排卵延后,月经后期而至;或在月经周期中不能形成促黄体生成激素(LH)高峰,
卵巢不能排卵而致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
本病若治不及时或失治,日久病深,可向闭经转化。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可有不孕史。
2.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甚至四五十天一行,且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诊断即可成立。
3.妇科检查 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4.辅助检查 通过基础体温(BBT)测定、阴道细胞学及宫颈粘液结晶等检查,以了解卵巢功能。有条件进行血、尿内分泌激素测定者可见经后期雌激素水平持续低下,卵泡不能届时发育成熟并排卵。
二、鉴别
1.妊娠 育龄期妇女,不论既往有无月经后期史,或是否采取避孕措施,月经过期未至时,均应首先排除妊娠。若月经延后又伴有少量阴道出血,当注意和胎漏鉴别。若又伴小腹疼痛,则又当与胎动不安鉴别,尤当注意与异位妊娠鉴别。
2.并月、居经 主要从行经有无周期规律上加以鉴别。若月经有规律地二月或三月一潮,属并月、居经范畴。月经后期者,其周期常在36~50天之间徘徊。
3。闭经 闭经为停经6个月以上,不属生理性停闭者,一次即可诊断。月经后期者停经时间不超过50天,且要连续两个周期以上才能诊断。
[辨病论治]
一、辨病要点
个别月经后期患者,一无既往史,临床又无特殊症状,可以有关的辅助检查作为辨别卵泡发育迟缓所致月经后期的重要依据,把握西医卵泡发育迟缓的病理见解,把握中医关于阴长不及和阳不生阴不长以及寒凝气滞、痰湿阻滞而致阴精难复的基本病机规
律,确定治疗本病的基本思路,辨病论治。
二、治疗方法
1.温经摄血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大熟地(酒蒸)30g,白芍(酒炒)30g,川芎(酒洗)15g,白术(土炒)15g,柴胡1.5g,五味子1g,肉桂(去粗)1.5g,续断3g。
功效:温中补虚。
傅青主谓:此方大补肝、.肾、脾之精与血,以益经血之源,方中肉桂温经散寒,柴胡疏肝解郁,是补中有散而散不耗气,补中有泄而泄不损阴,所以补之有益,而温之收功。本方针对月经后期基本病机立法,攻补兼施。倘元气不足加人参3—6g亦可。
2.王大增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当归30g,黄芪30g,仙灵脾15g,菟丝子30g,生姜3片,大枣10枚。
功效:益气养血,温补肾阳。
主治:本方按阳生阴长立法,益气以生血,补肾以调经,故适用于病机为黄体功能欠佳的月经后期、量少的病证。
用法:月经净后开始服,可连服10—20剂,连服数月。阴虚火旺者不宜。
3。归艾老姜汤(《中医妇科验方选》)
组成:当归30g,生艾叶15g,煨老生姜15g,红糖(分2次兑服)60g。
功效:活血通经,温阳散寒。
主治:月经后期,经血过少。
用法:水煎,每日1付,分两次服,每次临用时加红糖30g搅拌后趁热饮服。宜在行经第l天始服药,连服4帖,服用数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月经周期推后为营血不足或气血运行迟滞所致,即有虚证和实证之分,故辨证的要点首先是辨别虚实。其次,进一步辨别虚与实的内涵,如虚证是血虚还是肾虚,实证是气滞还是痰阻,寒证是实寒还是虚寒等。.临床应根据月经的量、色、质及全身症状,结合舌脉进行辨证。
如量少色淡质稀薄,伴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唇舌淡,脉细弱等,多属血虚;量少色黯淡质薄,腰酸足弱,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者,多属肾虚;月经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黯,苔白,脉沉紧或沉
涩者,多属实寒;若量少色淡质稀薄,无血块,小腹隐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多属虚寒;量少或多,血色正常,有块,行而不畅,或小腹胀痛,按之不减,抑郁不乐,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
弦或弦数者,多属气滞;经血多或少,色淡,质粘夹涎,平素痰多或带多,或胸闷呕恶纳差,舌胖苔白腻,脉滑或沉弦者,多属痰湿阻滞。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调整周期为主。本着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寒者温之的原则进行辨治。经后期重点在于补充阴阳消长转化的物质基础,或补血、补肾,或理气行滞,燥湿化痰,通调气机,缩短阴长期,促进阴阳的按期转化,阴极转阳,届期排卵。经行之时,重点在于泄实,通因通用,以利实邪随经血而去,以助脏腑功能的恢复。
三、分证论治
(一)血虚证
(1)临床见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伴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少寐,手足发麻,或小腹绵绵作痛,唇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血虚则血海不能按时充满盈溢,月经后期而至;血虚不足,故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胞脉失养则可见小腹绵绵作痛;余症、舌脉亦为血虚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量偏少,经血色淡,质清稀。
②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淡,头晕心悸少寐,脉细弱。
③或有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或产乳过多,或饮食劳倦伤脾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血调经,佐以益气。
①小营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枸杞子、山药、炙甘草。
本方原治血少阴虚。全方滋养肝肾,补益精血,精血充则经血有源,故也宜于阴血不足而月经后期量少者。
脾运不佳、大便稀溏者,加炒白术、茯苓、砂仁,以健运脾胃利于血生。心神不宁、心悸少寐者,加五味子、炒枣仁、柏子仁以宁心安神。经血量少加鸡血藤补血活血。
②归地滋血汤(《中医妇科治疗学.月经后期》)
组成:当归、熟地、鹿角霜、党参、白术、桑寄生、枸杞子、山茱萸、香附。
本方主治月经后期属血虚者。全方补肝肾,益精血,兼以益气健脾,使精血同补,气血互生。
血虚便结者加肉苁蓉,以益精补血、润肠通便。
(二)肾虚证
(1)临床见证:月经初潮年龄较晚,或初潮后即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肾精亏虚多由素禀肾虚不足,或久病穷必及肾,或多产房劳伤肾。“经水出诸肾”,肾虚故经血虚少,色淡质稀,后期而至;肾虚不主作强,则腰膝酸软;肾虚精亏,髓海失聪则头晕耳鸣;肾气不足,膀胱失约,则小便清长或夜尿多。
(2)辨证依据:
肾气不足者:
①月经量少,色黯淡或正常,质清稀。
②腰酸痛,尿清长或夜尿频多。
③素禀不足,初潮较晚,自初潮即有月经后期量少。
肾精不足者:
①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津苔少,脉沉细数。
③或有多产房劳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肾气不足者,补肾养血调经;肾精不足者,滋肾填精,养血调经。
①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当归、熟地、山茱萸、淮山药、杜仲、怀牛膝、甘草。
本方原治肾虚腰膝疼痛等症。全方重在补肾益气,益精养血,故也宜于肾气不足的月经周期延后者。另加枸杞子,既可温肾养血,又可补肾填精。肾气不足,日久伤阳,而见腰膝酸冷,可酌加菟丝子、巴戟天、淫羊藿、杜仲等温补肾阳、强壮腰膝。肾阳不足、殃及脾运者,加补骨脂、肉豆蔻补火生土、温肾止泄。夜尿频多,甚或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固肾缩尿。
②左归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
本方原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头昏,或眼花耳聋,或口燥咽干,或腰酸腿软。全方滋补肝肾,填精益血,宜于肾精不足之月经周期延后者。
水亏于下,火炎于上,见头晕耳鸣,颧红潮热,自汗盗汗,烦躁失眠者,酌加龟甲、鳖甲益阴清热,滋阴潜阳,加龙骨、牡蛎平肝益阴,潜敛浮阳,涩精止汗。口燥咽干者加沙参、麦冬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③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生地、芍药、麦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炙甘草。
本方原治水亏火盛而火之甚者。全方重在补阴滋液,清热生津,壮水制火,宜于阴虚内热,灼津耗血,阴血燥涩,经行延后,量少色红或黯,质稠,伴见颧红潮热,骨蒸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另可酌加北沙参、天冬养阴清热、润燥生津;加丹皮、黄柏凉血泻火;加阿胶、当归滋阴补血调经。
(三)血寒
1.实寒
(1)临床见证: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黯,苔白,脉沉紧或沉涩。
本证多见于经行、产后调摄失宜,或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凉食品,血被寒凝,冲任滞涩者。寒与血搏,血为之凝滞,冲任滞涩,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周期延后、量少;寒凝胞中,阻遏阳气,经脉失煦,故小腹冷痛,得热则寒散而痛减;寒伤阳
气则畏寒肢冷;舌质紫黯,脉沉紧或沉涩等均为寒邪内阻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血量少,色黯或有块。
②畏寒肢冷,小腹冷痛,得热痛减。
③舌质紫黯,脉沉紧或沉涩。
④或有临经感寒,或嗜食生冷,摄生不慎的受寒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行滞。
①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
组成:人参、当归、川芎、白芍、桂心、莪术、丹皮、川牛膝、甘草(炒)。
全方有温经散寒,益血通阳调经之效,宜于寒邪阻滞胞脉所致的月经后期量少,脐肢冷痛者。
如经量多则去活血之莪术、川牛膝,酌加炮姜、焦艾以温经止血。腹痛拒按,时下血块者,加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②姜黄散(《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
组成:姜黄、白芍、元胡、牡丹皮、当归、莪术、红花、桂心、川芎。
本方原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脐腹刺痛。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莪术辛散温通。行气血之滞;丹皮活血行瘀;元胡辛散温通,行气活血止痛;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五药合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桂心温经散寒,通经止痛,增强前述诸药
活血通经止痛之效果。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调经,既可增强前述诸药活血通经之效,又可避免其耗伤阴血之弊。宜于寒凝血瘀,经色黯红,量少有块,小腹冷痛拒按之月经后期证。
2。虚寒
(1)临床见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无血块,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本证多见于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者,阳虚阴寒内盛,脏腑失于温煦,影响气血的生化和运行,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月经后期而至。
(2)辨证依据:
①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②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③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阳散寒,养血调经。
①温经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组成: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本方原治妇人病下血数十日不止,瘀血在少腹不去,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属阳虚不能胜阴者。方中以吴茱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暖宫;当归、川芎、阿胶养血 活血;丹皮、芍药和营去瘀;麦冬、半夏润燥降逆;人参、甘草补气和中。全方温经散寒,补虚调经,宜于月经后期属虚寒所致者。
阳虚甚者,加补骨脂、巴戟天、鹿角霜等以温补肾阳。
②温肾调气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妊娠疾病》)
组成:杜仲、续断、桑寄生、台乌药、补骨脂、菟丝子、焦艾叶、炒狗脊。
本方原治妊娠腰酸作胀,小腹有下坠感之妊娠腹痛证。方中菟丝子、杜仲、续断、桑寄生温补肝肾、补益精血;狗脊补肝肾、强腰膝;补骨脂温补命门之火;艾叶温经散寒;台乌药顺气散寒止痛。诸药合用有补肾助阳,散寒暖宫止痛之意,于阳虚内寒之经
迟者亦颇相宜。
③右归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肉桂、附子、甘草。
《景岳全书》云:“此方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盛者,宜此方加减主之。”方中熟地滋阴补血填精;枸杞子、杜仲、山茱萸补肝肾之精血;肉桂、附子温命门之火;山药、甘草补肾健脾。全方合用,有温肾填精之功,宜于月经后期,阳虚而又精血不足
者。
病程较长,去甘草,加菟丝子、鹿角胶、当归即成右归丸,温肾填精之力更著,可以长期缓缓服之。
(四)气滞
(1)临床见证:月经周期延后,经量或少或多或正常,经血色质正常,或行而不畅,色黯有块,或小腹胀痛,按之不减,情志抑郁,时欲叹息,胸胁乳房胀痛不适,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涩。
本证多见于素性抑郁或突然精神刺激,情志不畅之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该泄不泄,则月经后期而量多,经血色质正常;若肝郁气滞,冲任滞涩,血行受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则月经后期而量少,经血色黯有块;胸胁乳房胀痛,脉弦或涩,亦为肝郁
气滞,血行不利之征。
(2)辨证要点:
①经血量或多或少或正常,色正常或色黯有块,行而不畅,或小腹胀痛。按之不减。
②胸胁乳房胀痛不适,时欲叹息。
③素来性格内向或有情志内伤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开郁行滞,活血调经。
①加味乌药汤(《证治准绳.妇科.调经门》)加当归、川I芎。
组成:乌药、缩砂仁、香附、木香、元胡、甘草、当归、川芎。
加味乌药汤主治妇人经水欲来,脐腹疼痛。方中乌药辛开温通,顺气行滞,散寒止痛;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元胡辛散温通,活血利血止痛;木香调畅肠胃气机,行气止痛;砂仁调中行气,醒脾养胃;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加当归、川芎增强行气活血
调经之力,气畅血和,病自可愈。若气郁日久化热,加丹皮、栀子清泄郁热。两胁痛者加青皮、白芍理气柔肝止痛。
②疏肝解郁汤(《中医妇科治疗学.月经门。痛经》)
组成:香附、青皮、柴胡、郁金、丹参、川芎、红泽兰、元胡、川楝子。
本方原治经前或经期腰腹胀痛,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脘胁胀满,矢气后舒者。方中香附、青皮、柴胡、郁金疏肝行气解郁,丹参、川I芎、红泽兰活血化瘀通经,元胡行气活血止痛,川楝子行气止痛。诸药合用有行气活血止痛之功,用于气滞所致经迟也当
有效。
如气郁化热加黄芩、山栀、丹皮清解郁热。经血量多者去川芎之辛温动血,加益母草、茜草、地榆以凉血止血。
③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
组成:柴胡、香附、枳壳、白芍、川芎、甘草、陈皮。
本方原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有疏肝解郁、活血行滞之效。可加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台乌温经行气,茺蔚子行滞通经,川楝子、元胡、姜黄理气行滞,活血止痛,共收行滞活血调经之功。
(五)痰湿阻滞
(1)临床见证:月经周期推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淡夹粘涎,或带下量多粘腻,或胸闷呕恶纳差,口腻痰多,或见形体肥胖,舌体胖,苔白腻,脉滑或沉弦。痰湿内盛,流注下焦,壅阻滞塞冲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致月经后期量少;痰湿溢于经血之中,混杂而下故经血色淡夹粘涎;痰湿中阻则胸闷呕恶纳差或口腻;痰湿下注则带下量多,形体肥胖;苔腻脉滑也为痰湿内盛之象。
(2)辨证依据:
①经血色淡夹粘涎。
②平素痰多或带下量多,质粘腻,或胸闷呕恶口腻,舌胖苔腻脉滑。
③形体肥胖或素体脾虚,或素嗜肥甘之品。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①二陈汤加川芎、当归(《丹溪心法。妇人》)
组成: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川芎、当归。
本方原治经水过多、色淡属痰多者。全方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活血调经之效,也宜于月经后期量少质粘,平素白带较多色白,饮食正常而体不虚者。
如形体肥胖,舌苔厚腻者,加苍术、香附以增强燥湿行气之效。痰湿化热者加黄连苦寒燥湿清热。
②六君子加归芎汤(《万氏女科.经过期后行》)
组成:人参(用党参代)、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归身、川芎、香附、生姜、炙甘草。
本方主治肥人及饮食过多之人,痰湿壅滞,月经过期后行者。全方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兼理气解郁调经,也宜于脾胃虚弱,痰湿内盛之人。
如脘闷呕恶加砂仁芳香醒脾。痰湿甚,白带多者加枳壳、苍术、苡仁健脾燥湿。
③导痰调气汤(《中医妇科治疗学.月经疾病。月经后期》)
组成:当归、丹参、橘红、建菖蒲、竹茹、红泽兰。
本方主治月经后期属痰湿阻滞者。方中以橘红、竹茹理气化痰,建菖蒲芳香和中,避浊化湿;当归、丹参养血活血,红泽兰活血调经。全方共奏养血活血、燥湿化痰之功。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针法
1.体针 取穴气海、三阴交、血海、归来。一般多在月经前3—5天开始针刺,连刺3—5天,下次月经来潮前再针。针刺气海、归来应先排空小便,针尖略斜向会阴部,直刺1—1。5寸,使针感放散至小腹和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刺四肢穴位时针尖略偏于上,针感可向上传导,有了针感后均留针,并间歇捻转,使针感持续,针刺手法采用弱刺法。针刺后可加用悬灸,使热深透于内。
2。耳针 取卵巢、肾、内分泌、子宫等耳穴。耳针治疗以药籽贴压为好。先在各穴区探得敏感区,然后对准穴位贴压,并每日重按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3.头针 取双侧生殖区。依法操作,针感要求强烈些。若能体针、耳针、头针综合运用,可提高疗效。
(二)灸法
1。气海、三阴交、血海。
加减:实寒者加天枢、归来;虚寒者加命门、关元。
方义:气海调补元气,温通下焦,配血海以温养营血;三阴交补益肝、脾、肾三经的阴气。合三穴共收调补冲任、养血和血之效。天枢、归来为足阳明经穴,冲脉隶属阳明,可温通胞脉,活血通络;命门、关元温补肾阳,阳气振而寒凝消。故本方适于寒伤
冲任证。
操作法:
(1)温针灸:于各穴施术针柄上置艾条寸许,点着自燃。
(2)艾炷灸:可于上诸穴直接艾炷灸,每穴5壮左右,腹部诸穴可以多加5壮。
(3)隔姜艾炷灸:在腹部诸穴施艾炷灸时加垫鲜姜片约2mm厚,此时,施术各穴相应灸10壮以上均可。
(4)艾条悬灸:每次15—20分钟,以穴位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2.气海、血海、三阴交、脾俞、足三里、膈俞。
方义:气血之海双调,气血双补;脾俞能壮生化之源;足三里,三阴交调中健运,升清降浊,斡旋中州;膈俞乃血之会穴,统理血分之虚。本方适于血虚证。
操作法:
(1)温针灸: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三穴均可用2寸毫针随迎随补法后加艾条寸许置于针柄,点着自燃;气海穴以2。5寸毫针行呼吸补法后再用前温针灸法。
(2)直接艾炷灸:血海、足三里、气海均可采用艾炷灸,每穴5—7壮。
(3)艾条悬灸:此法对肢体各穴嘱患者自行操作,以耐受和局部皮肤耐受为度。
3.蠡沟、行间、三阴交、气穴。
方义:蠡沟、行间为足厥阴之荥穴及络穴,泻之可疏肝解郁;气穴乃冲脉与肾经交会穴,配三阴交以养肝阴,以肝者体阴而用阳故也。本方适于肝郁气滞型。
操作法:
(1)温针泻法:气穴可用毫针行呼吸泻法后,以半寸长艾条置于针柄上,点燃后急吹其火,令其速燃,待针稍凉后即可行开合补泻法,将针取出。其余三穴可同此法。
(2)艾条悬灸:此法用点着的艾条,行雀啄灸法,适用于肢体之穴,每穴10分钟左右即可。
二、推拿疗法
基本手法:
1.患者俯卧,医者立其侧,以双掌相叠按揉八胶穴部位3—5分钟,在患者能耐受情况下,加重按揉力度。
2.以滚法在脊柱两旁肌肉往返操作3—5分钟,重点在肝俞、脾俞、肾俞穴上。
3。双手拇指点按命门穴各1分钟,使之有沉胀感,并向小腹传导。
4.患者仰卧,医者以拇指置股上部外侧,其余四指置股内侧, 自股内上方阴廉、足五里穴向下拿揉,经阴包、血海穴至阴陵泉穴止,操作3—5分钟。
5。往返推擦大腿内侧,以热为度。
6.点按、弹拨三阴交穴1分钟。
7.以气海穴为圆心,做单掌环形摩法5—10分钟。
随证加减:
1.月经后期量少寒凝型以基本手法加:①推擦小腹两侧及腹股沟处,以热为度;
②双掌指捏、拿肩井穴处肌肉5一lO次,力量稍重;③沿脐以掌分推腹、腰一周,以热为度。
2.月经后期量少气滞型以基本手法加:①点按膻中穴1分钟;②双掌从腋下向下推擦至腰髂部15—20次;③双掌前后交替推擦胸、腹部lO—15次。
三、饮食疗法
1.参芪羊肉汤 羊肉500g,黄芪、党参、当归各25g,生姜5g。将羊肉、生姜洗净切块,药物用布包好,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再以文火煮两小时,去药渣,调味服食。月经后,每天1次,连服3—5天。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2.黑豆苏木汤 黑豆lOOg,苏木lOg,红糖适量。黑豆、苏木加水适量炖至黑豆熟透,去苏木,加红糖溶化后即成。1天分2次服,食豆饮汤。适用于肾虚血瘀证。
3。糖水山楂 山楂50g,红糖30g。将山楂煎水去渣,冲红糖温服,每Et 2次。适用于血寒瘀滞证。
5.白芷鱼头汤 鱼头1个(一般以大头鱼为好),川芎9—15g,白芷9—12g,生姜适量。将药物用布包好,与上料共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炖至烂熟,去药渣,食肉喝汤。月经前隔天一次,连服3—5次。适用于血虚气滞证。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注意平素及经期调摄,切勿在行经期间冒雨涉水,或感受寒邪,或饮食寒凉生冷,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搞好计划生育,选择切实可行的避孕措施,以防产乳或人流过多耗伤精血。注意劳逸结合,防止思虑劳倦过度伤脾,以免脾虚化源不足致营血虚少;或
脾虚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阻经隧。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突然的精神刺激,使肝气条达则冲任气血条畅。
二、调护
经前及经行之际注意调摄寒温,免食过冷过热食品,情志抑郁者,应加强心理护理,以情治情。经期用药,根据寒热虚实合理用药,注意不可太过。
[疗效判定]
治愈:治疗3个周期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经期、经量亦正常,其他主要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3个周期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经期、经量亦正常,其他主要症状减轻,停药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仍属正常范围。
有效:治疗3个周期后月经周期有所改善,但偶有延后超过7天,其他主要症状减轻。
无效:治疗三周期后月经周期无改善。
月经周期每月推后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天一潮,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又称“月经延后”或“月经缩后”、“错后”、“落后”、“经行后期”、“经水过期”、“经迟”等.若偶见延后一次,虽推迟日期较多,但此后仍如期来潮,或每月延后仅三、五天,均不作后期论。在青春期初潮后一至二年内或进入更年期者,月经时有延后,且无其它证候者,亦不作病论。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本病与月经先期,同属于月经不调而以周期改变为主的疾病.早在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温经汤条下有亦主“至期不来”。唐。《备急千金要方》中即有:“月经不调……或两月三月一来”的记载。说明当时医家对月经后期已经有所重视。对于本病病因的认识,元.朱丹溪认为“过期而来,乃是血虚.”而过期紫黑有块则主血热,过期色淡为痰多,指出了同屑过期但经色经质的不同则虚实迥异.明。《万氏女科》除认为气血不足可致后期外,还可因“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者。明。吴昆《医方考》则总结“后期者为寒,为郁,为气,为痰”为月经后期实证之因.明.《万病回春》则明确指出本病可由气郁血滞而成。如其云:“经水过期而来,紫黑成块者,气郁血滞也b”明.《景岳全书。妇人规》则认为血寒致后期,“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认为血之所以寒,乃因阳气不足,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
所致。并指出阳气不足,寒从中生的血寒经迟证和阴寒由外而人的寒滞证是不同的,当详细辨别。同时又指出血热亦可导致后期,如“其有阴火内灼,血本热而赤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这就提示我们对后期也要分别情况详加辨识.清.《医宗金鉴》亦认为月经后期可因血气凝滞而致,其证见小腹胀痛,如过期不胀痛者乃无血可行,是血虚,提出了以小腹痛与不痛作为辨别月经后期虚实的要点。对月经后期的治疗,《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血寒经迟者宜温养气血,血逆而留滞者可用疏利,血热而燥瘀者可用清补,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而对气郁为患者多数医家指出须采用开郁行气之法.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认为,月经后期属虚者可由血虚或阳气不足,寒从中生,生化失期所致,属实者则由于血寒、气滞、痰阻等引起,治则采用或温养或清补或疏利或化痰开郁行气等。
(主要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制可因机体营血不足,血海空虚不能按时满溢而致;或肾精不足,无精化血,冲任不盈,血海到时不满,或先天肾气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施泄而致,此二种属于虚。亦有因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涩滞,冲任受阻而致者,此属于实.虚证中有血虚、肾虚之分,临床上常常肾虚与血少并见。实证中有寒凝、气滞,痰阻之异。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排卵功能障碍,与雌孕激素失调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先天不足,初潮来迟,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2—3个月一行,但经期基本正常者,并连续出现2次以上.
(3)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
(4)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有助于诊断。可通过BBT测量、阴道细胞涂片及宫颈粘液结晶等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以了解卵巢功能。
(5)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先天不足者,多有发育不良的体征。
2.鉴别诊断
(1)与月经先后无定期的鉴别:两者月经周期都不正常,月经先后无定期者,月经时而提前,时而错后1"--2周。本病的月经周期没有提前,只有延后,甚至延后2—3个月一行。
(2)与早孕的鉴别: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不来,应有妊娠可能.早孕者,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子宫体增大、变软,宫颈着色;妊娠试验阳性反应,B超盆腔扫描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月经后期者则无以上表现,且停经前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3)与“并月”、“居经”的鉴别:“并月”是月经二个月一行而有规律性,“居经”是月经三月一行而有规律性,且无其他证候,而本病周期延后,无规律性且伴随其他证候。
(因、证、辨、治]
病机有虚、实、寒、湿、痰、瘀之分。虚者经血量少色淡质稀,兼形体虚弱,可腹痛绵绵,脉迟缓无力。实者经量较多,有块,色黯,可少腹痛剧,胸胁胀满,脉弦大有力。寒者量少色淡黯,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痰湿者,经行前后带下量多质粘腻,形体肥胖,或经前肢体胀满二浮肿。瘀者量或多或少,色黯有块,伴腰痛,瘀块下则痛减.
本病辨证,重在对月经的期、量、色、质的辨别。以月经错后一周以上,经期基本正常为辨证要点。此外,分析经后期的带下变化也有助于辨证。如经后期带下甚少或全无者,则属阴精不足,如带下呈粘稠状,但基础体温不上升者,与肝郁、痰湿等因素有关,如带下色黄质粘稠或如脓样者,一般表示有湿热、痰浊为患。
治疗须辨明虚实,虚证治以温经养血或补肾活血,实证治以活血、化痰、行滞。
1.肾虚血少证
病因病机 可因先天不足,肾气未盛,冲任未充,初潮之后月经周期即延后,亦可因多产房劳伤耗肾精,无精化血,或久病失血,或脾虚化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盈溢而致后期,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经。”少数病人亦可因肾阴不足,阴火内灼,水亏血少燥涩而致后期.
主要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经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心悸失眠,面色晦黯或萎黄,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依据 有久病伤肾、房劳多产史或体质虚弱,有慢性消耗病史;经期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面色晦黯或萎黄;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 归肾丸(见“月经先期节”)合四物汤(《和剂局方》):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若月经量少者,酌加紫河车、肉苁蓉、丹参养精血以行经;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芡实固涩止带;若月经错后过久者,酌加肉桂、牛膝以温经活血,引血下行;若经行小腹隐隐作痛者,重用白芍,酌加阿胶、香附。
2.血寒证
(1)虚寒证
病因病机 禀赋素弱,素体脾肾阳虚,阳虚生寒,气血生化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而满,而致月经后期。如《妇科玉尺》所云:“经水后期而行者,血虚有寒也。”
主要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辨证依据 有脾肾虚寒病史.月经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方药 大营煎(《景岳全书》):当归、熟地枸杞子、炙甘草、杜仲、牛膝、肉桂.
若经行小腹痛者,酌加巴戟天、小茴香、香附,虚甚者,加人参;大便溏泄,日行二三次者,去当归、牛膝,加入炒白术、神曲、炮姜.
(2)实寒证
病因病机 经期调摄失宜,冒雨涉水,或感受寒邪,或经行之际过食生冷食物、寒凉药物,血为寒凝,阻滞冲任,经血运行不畅发为月经后期。《女科证治约旨》云:“经不调如同不慎口腹,恣食生冷,寒凝经脉致成经迟腹痛之候”,此属阴寒由外而人之寒滞证.
主要证候 经期错后,经量偏少,经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辨证依据 有感寒史。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治法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人参、当归、川芎、白芍、肉桂、莪术、丹皮、甘草、牛膝.
若经行腹痛者,加小茴香、香附、延胡索以散寒行滞止痛;月经过少者,酌加丹参、益母草、鸡血藤养血活血调经。
3.气滞血瘀证
病因病机 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气郁血滞,经血运行失畅,冲任受阻,月经因而延后。
主要证候 经期延后,经量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苔正常,脉弦。
辨证依据 有情志不调史;经期错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伴小腹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方药 膈下逐瘀汤 (《医林改错》)
当归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枳壳 延胡索 五灵脂 丹皮 乌药 香附 甘草
若小腹胀痛甚者,酌加莪术、延胡索;月经过少者,酌加鸡血藤、丹参;大便溏泄者,去当归,加炒白术、焦楂曲、广陈皮;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佐以和胃降逆,上方加吴茱萸、黄连、生姜,
乳房胀痛明显者,也可选用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煨姜、薄荷。
4.痰湿证
病因病机 素体脾虚,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下注冲任,经隧不利以致月经延后。或宿有痰饮,或肥胖妇女痰据血海之地,阻碍经血下行故而后期.如《坤元是保》曰:“有妇人肥胖,经或二、三月一行者,痰气盛而躯脂闭塞经脉也。”
主要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粘或赤白夹杂,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辨证依据 素体肥胖或脾虚病史;月经错后,经血混杂粘液,带下量多,形体肥胖,脘闷恶心;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治法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 芎归二陈汤(《丹溪心法》):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川芎、当归。
若脾虚食少,神倦乏力者,酌加人参、白术,脘闷呕恶者,酌加砂仁、枳壳,白带量多者,酌加苍术、车前子.
也可选用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
苍术、香附、枳壳、陈皮、茯苓、南星、甘草、姜汁、神曲。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加减温经汤:当归、麦冬、党参、白芍、川芎、姜半夏、丹皮、阿胶、桂枝、吴茱萸、炙甘草、生姜、红糖.
功用:温经散寒,理气活血,养血调经。
适应证:血寒、血虚、血瘀气滞等所致月经后期。
用法;月经后2周左右连服3---4剂。
(2)补肾益冲汤(《中医妇科验方选》王华秀方):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当归、吴茱萸、胎盘粉。
功用:补肾调经。
适应证:月经后期、量少、闭经、不孕等。
用法:经间期开始服.
(3)王大增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当归、黄芪、仙灵脾、菟丝子、生姜、大枣。
功用:补肾益气,活血调经。
适应证: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黄体功能
欠佳,闭经,不孕。
用法:排卵期服。
2。申成药
(1)芎归平胃丸(江苏省中医院验方成药)
功用: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适应证:痰湿型月经后期量少。
(2)艾附暖宫丸(《妇科玉尺》)
功用:温经散寒,调经。
适应证:虚寒型月经后期。
(3)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气血双补.
适应证;用于气血两虚型月经后期
(4)乌鸡白风丸
功用:补益气血,调补冲任。
适应证:用于气血不足,冲任虚损型月经后期.
3.食疗方
(1)参归乌鸡汤:当归身30g,人参lOg,枸杞子30g,乌骨鸡500g,橘皮lOg。洗净乌骨鸡,去内脏,药洗净切片,干净纱布包裹,纳药至鸡腹中,武火蒸2—3小时,食鸡饮汤。具有补养气血的功效。用于气血两虚型.
(2)当归生姜炖羊肉:羊肉250g,当归30g,生姜15g。加水少许,隔水蒸烂,加黄酒少量去其腥气,加适量食盐食用,每日1次。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的功效。用于血寒型。
(3)杞子南枣煲鸡蛋:枸杞子30g,南枣10枚,鸡蛋2个.将枸杞、南枣加水适量,文火炖l小时后,将鸡蛋敲开放人,再煮片刻成水蛋,吃蛋喝汤,每日1次。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型。
(4)桂皮山楂煎:肉桂6g,山楂肉lOg,红糖20g。水煎服,每日1剂。具有温经化瘀的功效.用于血寒兼血瘀型。
(5)鸽子肉粥:鸽子肉lOOg,粳米lOOg,猪肉末50g,葱、姜、料酒、盐各少许。鸽子洗净后与猪肉末共煮至熟,粳米加水适量,煮沸后,人鸽子、猪肉共煮成粥,加入调味品调匀即可食用.具有滋肝肾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型。
(预防及护理]
1.加强营养,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之品。
2。经期、产后注意局部卫生,避免冒雨涉水、着凉感寒.
3.对本病应积极治疗,以免发展为闭经,给治疗造成困难。
(疗效判断标准] (据陈佑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一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工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9)
1。治 愈 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2.好 转 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未 愈 月经周期未见好转。
(现代研究报道]
1。临床研究 对月经后期的辨证一般都归之于血虚、血寒。但郑长松老中医认为辨证不可拘泥,从临床实际看,实证与热证也不少见,阴虚有热者尤多,阴虚有热之月经后期占就诊的十之三四。戴氏认为月经后期有虚、实之分,分虚寒、实寒、血燥、气血瘀滞和情志失调五种证型。
月经后期的治疗郑氏主张:治疗不忘脾肾,无论有无脾虚或肾虚之症,主张酌加补肾健脾之品,可提高疗效;通补贯穿始终,虚者以补为主,佐以通脉;滞者以通为主,辅以养血,通剂多选用益母草、牛膝、桃红四物汤等,补药常用当归、白芍、首乌、熟地等,用药贵在择时,认为经前期开始用药最好,以促进月经周期恢复。
中药周期疗法同样也适用于月经后期。
2.实验研究 月经后期属于月经不调范畴,单独实验研究报道较少,见于补肾及补肾调周的实验研究,参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