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唐诗解读——李白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注:
虎啸:比喻有才能的人施展才华。
黄石公:传说张良曾得黄石公兵法,因成大事。
解读:
这是一首对英雄的赞歌,也是对逝去英雄的悲歌,更是对自己无法成为英雄的哀歌。整首诗集勇气、豪气、锐气于一体,越发衬托出诗人自我抒怀时的落寞,跌宕起伏的才气贴着诗人的生命发出,自是太白本色,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评点此诗:“英骏雄迈,句句挟飞腾之势”。
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子房未虎啸”至“岂曰非智勇”,集中笔墨渲染张良的豪侠气概。诗人紧扣张良椎秦这一壮举,极写张良重义轻财,侠肝义胆,诗人一生不畏强暴,快意恩仇,奈何历史没有给他以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只好在这首诗中感受张良“天地皆振动”的冲天豪气,“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利用反问句式,使文气跌宕起伏,便于情感的抒发。
第二部分从“我来圯桥上”至全诗结束,这一部分都是围绕“怀古钦英风”来抒写,诗人来此观瞻圯桥的风物,正是将这些遗留下来的景物将古人与今人联系起来,“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一江碧水,逝者如斯,见证了古人的逝去,还将见证今人重复古人逝去的命运,诗人感叹不遇黄石公这样能使自己虎啸的高人,一腔抱负无处施展,由先时的激烈怀想此时此地的自己,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悟,对遇合难期的感叹,一个空字,悠悠不绝,久久回荡在多少人的心中。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