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十)

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

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注:

阆风:即阆风巅,在昆仑山。

玄圃:在昆仑山顶。阆风和玄圃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蓬壶:既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

高唐:指夔州的高唐观。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借问”二句:请问夔州城建在何处?瞿塘峡口的长江正拥着夔州的城脚。

江腹:长江的腹部。

解读:

这首主要是综述夔州景物,有想象,有实写,前两句以西边的阆风、玄圃,东边的蓬莱仙境,和高唐居中,天下所无之处来与夔州作比较,来突出夔州的地位。

夔州山高多雨,自有一种空漾、迷幻、神奇之美。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故事就是最富于夔蜀的地域特色的传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传说,最初当是用来解释巫夔富云多雨这种自然现象的。

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感受,恰如马克思所谓“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雄奇的三峡千古如斯,其美有待于人的发现和感受;而人的发现和感受的能力大小又取决于人的社会实践。杜甫历经战乱,晚年辗转飘泊到夔州,触目峡江便生苍凉悲壮之感。加上他那天才的艺术修养,发而为诗,自然有其惊天地动鬼神的无穷魅力。杜甫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魄力,铸就了他那“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与峡江有“天人合一”的融洽。其诗被后人誉为“诗史”,既是社会史,也是自然史。读他的诗便是在美的享受中读一部三峡史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当然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撇开其功利性不言,便是高峡平湖这一人造景观即为一片新天地。长江奔腾咆哮是其动态美;而平湖碧波如镜是其静态美,清澈晶莹是其纯洁美,青山倒影是其画意美。长江水势消涨是其变化美,而平湖四季如斯是其永恒美,水波浩淼是其壮阔美。长江水落石出是其清瘦美,而平湖群山拥抱,岛屿星布,更是一种神奇美……

歌德说:“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人从广阔的世界里给自己划出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就贴满了他自己的形象。”(《拉伐戴骨相学著作札记》)。诗人杜甫面对雄奇的三峡千古如斯,自然有着与他人不同美的发现和感受;而人的发现和感受的能力大小又取决于人的社会实践。杜甫一生命运多舛,晚年辗转飘泊到夔州,触目峡江便生苍凉悲壮之感。他天才的艺术修养,与三峡美景“天人合一”的融洽。后世读者读该组诗于美的享受中读一部三峡史,发现和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夔州歌十绝句》在体例、语言和内容方面有如夔州民歌《竹枝词》,但每首末两句都对偶成韵,这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又有所创新,是竹枝的别唱。《夔州歌十绝句》对后世颇有影响,它开后来以“竹枝词”为题,专写一个地方的风光和民俗的组诗之先。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