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唐诗解读——李白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

鲁郡:汉吕后封其婿居鲁国,后改为鲁郡,郡治在鲁县,即今山东曲阜市。

石门:山名,因山中有石峡对峙如门,故称石门,在今山东曲阜东北。

泗水:源于山东泗水县的一条河流,流经曲阜。

海色:破晓的天色。

徂徕:山名,在今山东泰安。

飞蓬: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解读:

李白和杜甫是大唐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他们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唐诗的最高成就,人们每次提及唐诗,首先想到就是李杜,某种意义,“李杜”已经成为唐诗的代名词和符号。

两人年龄相差12岁,算得上同时代的诗人,且许多经历又大致相同,他们共同经历开元盛世,见证过唐明皇、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杨贵妃的骄奢和腐化给民众带来的贫困和灾难,遭受过天宝之乱的奔波流亡,只是稍不同的是,李白的年龄大些,赶上前一时代的事情多些,且李白的生活属于唐朝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他和前一时代关联多些,两人在晚年生活上的差异,使得他们一个因参加江南永王璘的幕府,后冤枉致死,一个在颠沛流离中投奔唐肃宗,但社会问题较之战乱前更加深刻,被迫流亡甘肃、四川、两湖,最后因穷愁折磨而死。李白一向走的是顺境,因此晚年的遭遇就像是碰到大障碍一样,构成他人生一个爆发的激流,而杜甫长期遭受挫折,反倒是后来的苦难像一股细流的苦水,不管怎样,两人的遭遇,说到底是那个时代的罪恶,同时他们诗作极强的人民性即对民众苦难的反映和民众与罪恶相抗争的再现,所以他们都受到后世的爱戴。

两人都是执着人生、直面社会又极富理想主义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都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但由于个性、气质的不同,因此他们在文学史上分别成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典型代表,各自继承了《离骚》和《诗经》的创作精神,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创作风格。

就这首诗而言,是一首送别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诏许还乡,出长安,在洛阳与杜甫相识,这一次的相遇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讲,“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这一次会面之后,次年,二人重逢,同游齐鲁,深秋季节,杜甫前往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二人在石门分手,临别之际,李白写下此诗。有人曾作过统计,杜甫写怀念李白的诗作共有14首,而李白目前仅留下两首写杜甫的诗,一首是该作品,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明天继续)。

首联从“醉”起笑,即从送别的开始便不愿清醒面对,因为两人的交情使得诗人不愿清醒地面对分别,要告一壶浊酒来淡化离愁别绪,对于李白来说,只是希望好朋友杜甫能够多留几日,能够再一同登高涉水,游历鲁郡。颔联延伸别离之情,一个“重”字道出诗人内心渴望日后能够重逢,联系杜甫赠李白的诗文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不难知道,两人在一起,一边斟酒对饮,一边品论诗文,这是他们共同的爱好,足见两人绝非泛泛的萍水相交,而是彼此的真诚打动了对方。颈联铺染了一片开阔景象,此处用了两个动词“落”与“明”连接景色,“落”是较为迅疾的动态,“明”则强调渐变的过程,这两句互成相对,互为补充,由惊艳转为平缓,实则也是诗人心情的写照,在经历一番感情的波折后,诗人将对朋友的留恋、不舍化作绵绵不断的思念。尾联则对全诗作结,升华友情,化用《商子》:“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之句,飞蓬虽远去,隐隐有些凄凉,但更多还是释然,毕竟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后各自安好,全诗以酒起,以酒收,首尾圆合,再多的知心话语俱在手中这杯酒。

全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将人情美与山水美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

  • 《唐诗三百首》中谁的诗最多?李白屈居第三,第一名独占38首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若问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是哪一本?答案无疑就是<唐诗三百首>.民间有句著名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 唐诗:诗歌中的诗歌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莫砺锋 日期:2021-10-22 ■莫砺锋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在"扬州讲坛"上为我们讲述了唐诗欣赏应该怎样入门. 什么是唐诗 什么是唐诗?唐诗是诗歌中 ...

  • 看图识唐诗(550)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离痛饮大醉而别又有多少时间, 登临遍池台.尽管曾一起踏遍所有山水楼台. 何时石门路,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 重有金樽开?再有我们在那里把酒瓶打 ...

  • 唐诗解读——岑参之《送杜位下第归陆浑别业》

    正月今欲半,陆浑花未开. 出关见青草,春色正东来. 夫子且归去,明时方爱才. 还须及秋赋,莫即隐蒿莱. 解读: 唐代是以科举取士,这也是当时士子们最大的出路.如能有幸高中,自然是"大者登台阁 ...

  • 189 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注: 鲁郡:即兖州 ...

  • 看图识唐诗(116)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

         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 正月今欲半,现时正月将近过了一半, 陆浑花未开.陆浑别业的花还没有开. 出关见青草,你到了关外会看见青草, 春色正东来.春色正在从东方走过来. 夫子且归去,你这读 ...

  • 唐诗解读——李峤之《送李邕》

    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 离人席上起,征马路旁嘶. 别酒倾壶赠,行书掩泪题. 殷勤御沟水,从此各东西. 解读: 送别诗大多"缘情而绮靡",这首诗自然也是如此.全诗纯用清气成章,意思 ...

  • 唐诗解读——宋之问之《送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 孙楚:西晋诗人,以才高过人,高傲不群著称,故久而不遇. 屈平:即屈原,战国楚大臣.爱国诗人 ...

  •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送广州周判官》

    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 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 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 观风犹未尽,早晚使车回. 注: 广州:唐时岭南道的首府. 周判官:人不详. 海郡:广州古属南海郡. 蛮落:南蛮部落.古时广 ...

  • 唐诗解读——李欣之《送刘昱》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解读: 刘昱是李欣的好朋友,生平无考.李欣曾淹留江浙一带,此诗当为当时送别之作. ...

  • 唐诗解读——王昌龄之《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 武冈:湖南武冈县. 解读: 昌龄在盛唐名重一时,因其擅长七绝,并善用乐府旧题写边塞诗,有诗家天子之称,王夫之认为他的七绝甚至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