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出金庸的时代了吗?
我们走出金庸的时代了吗?
文/李志青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金庸的意义在于“他理解了我们”,但我们其实却没有真正理解他。
我们读中学时,金庸的小说体系已经健全,虽然那时还不知何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但偶尔从图书馆或者同学手中借到的金庸小说,已经成为为数不多,能够一翻再翻,甚至再翻的读物之一,以及一看再看,甚至再看的电视连续剧之一。这么多年来,直到今天,我突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知识和“免疫力”都在增长,但只有对金庸小说(还有几部类似的小说)的“免疫力”或“智商”却一直不见改善,如果现在给我一本《射雕英雄传》,我仍然会埋头苦读,将自己陷入那些已经烂熟于胸的故事情节中。为何呢?
其实,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烂熟于胸的故事情节中,已经读懂了金庸,读透了金庸,但其实并没有。郭靖何许人也?他的来龙去脉,他的武功秉性,他的人生曲折,乃至于他的几代“电视形象”,这些我都可以倒背如流,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但于这些记忆之外,郭靖究竟是谁?他是大智若愚者,他是武功盖世者,他是仁人义士者,这些其实都是,也都不是,有人认为这其实就是金庸本人的写照,侠之大者。其实都不是,郭靖就是“你”“我”而已,其实,这是金庸先生写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所想的那个“郭靖”而已。一部小说,能有幸写到这样的程度,它能不流行吗?金庸能不火吗?
更何况,一个郭靖如是,再来一个令狐冲也如是,杨过如是,段誉也如是,乔峰、虚竹、袁承志、黄蓉等等几十个主角、配角都如是,这就不是“有幸”能解释得了了,这就是金庸的功夫了,这个功夫从何而来?既是来自于金庸的天赋,更是来自于商业社会的“禀赋”了。
金庸小说最早是在报纸上连载的,甚至有传言说一开始他是为人家“代笔”,不管是否如此,这都意味着,金庸的小说在一开始就承载了很多商业社会的“压力”,如果没人看他的小说,这个栏目,乃至于整个报纸都无法生存,得关门大吉。那怎么办?就必须写出“市场”喜欢看的作品,而最好的作品无疑便是让读者看到“自己”或“想象中的自己”,有代入感才能最大程度上产生吸引力。结果证明,金庸可谓是看透了所有的读者,不仅是看透了港台的读者,而且后来证明,他也看透了大陆的读者,其实就是看透了所有的中国读者。
事实上,金庸之后,世界并不会就此无小说,金庸看透读者的故事仍在演绎,尽管世易时移,但商业社会的“禀赋”愈演愈烈,看透读者的作者仍在不断涌现,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走出“金庸的时代”。
作为读者,我们所需要做的其实就是“享受”就好,哪怕是明知没有真正理解作者,但也不必“挣扎”,这也许是读者对作者的一种最大尊重吧。
金庸先生走好!谨以此文缅怀金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