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万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注:
都护:西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都护为加官,后不常置。唐时自太宗至武则天年间,先后设置六大都护府,每府大都护、副大都护各一人,秩为从二品、正三品,掌管边境防务、行政与各族事务。
酒泉:郡名。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昆邪王地置,汉所在禄福(晋改为福禄,隋改名酒泉,即今甘肃酒泉)。唐时于其地置肃州,天宝元年改名酒泉郡。
解读: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体裁上这首诗属于古体诗,题材上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该诗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却是这次军事行动,而是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战争前的准备及战后情况,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去补充。显得节奏短促,艺术构思上不落俗套。
诗一开头用的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按照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规律,这明显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子就紧紧吸引住了。“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三、四句点明了军使报信的详情,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一作“烽火断无烟”。由于漫天飞雪,边境的烽火台无法举火或燃烟报警,只能以快马驰报敌兵来犯的消息。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诗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且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此所谓“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