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粤语为什么叫“煲粥”?

【抱朴文化】

本文摘自《粤语有段古》 作者:李沛聪

李沛聪,知名节目主持人,粤语文化人、非凡读书会发起人、喜马拉雅粤语频道总编辑。著有《粤语有段古》,在内陆及香港地区出版,广受欢迎,成为2019年广东地区畅销书之一。

《粤语有段古》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沛聪编著,李卓言、韦静雯绘图。作者精心挑选了50个粤语俚语,以风趣活泼的方式讲述粤语俚语背后的故事和来源,选取的故事生动有趣,并配上点题幽默的插图。全书全彩印刷,每个故事还配有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扫码听到粤语故事。

即日起抱朴文化专栏开始连载该书,想听粤语故事、看全书,请扫以下二维码购买。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抱朴财经粉丝8折优惠专享价

【出版社直供,保证正版】

零基础学经典粤语俚语!

昨天《粤语有段古》一书连载

讲到了有趣的粤式骂人法

今日继续:

26
打电话粤语为什么叫“煲粥”?
“煲粥”一词,在广东话里,是“长时间的拿着电话筒跟别人无谓地闲谈”。
那么,为何说三道四的讲电话,是叫“煲粥”,而不是“煲汤”或“煲饭”呢?
原来,“煲粥”,全名是“煲电话粥”。
“煲”,是广东自创字,有两意,一是煮食物的锅;二是“煮”也!
“煲粥”的主要材料,本来是用米,而现今却换上电话,即变相成为没有用米来煮吧!
没有用米去煲的粥,广东人称之为“无米粥”;没有米的粥,就是没有“米气”了!
广东人指一个人做事不负责,不中用、无聊或无谓时,就叫“无米气”或“唔凑米气”。
煮粥吃,是想有热粥暖肚,对身体有益,若吃了没有米气的没营养的水,便算多余不中用的吧!
拿电话讲一大堆无谓无聊的废话,最终又是不会做出点甚么成绩来,便是名符其实的“煲电话粥”了!
27
“炒鱿鱼”的由来

以前,到广东或香港做工的外地人,雇主多以包食宿的。

这些离乡别井的打工仔,身上带着轻便的包袱,顶多是多带一张绵被或竹席。
那时候的店铺,多是前铺后居,即屋前端是营业的铺面,店主与伙记同住在店后的房间或阁楼。
当员工被老板开除时,他便需收拾细软离开,这动作便叫做“执包袱”或“炒鱿鱼”。
“执包袱”,看字面也明白个中含意,“炒鱿鱼”便要靠想像力了!
原来,广东菜有一名为“炒鱿鱼”,即炒鱿鱼片,当鱿鱼片熟透时,便会自动卷成一圈的,正好像被开除的员工,在将自己的被铺(席或绵被)卷起一束时的摸样,故此,除“执包袱”之外,被解雇又可叫做“炒鱿鱼”。
28
担屎为什么要偷吃?!
在粤语里,有句用来形容人老实的俚语,叫“担屎唔识偷食”。我小时候对于这个词一直很疑惑:担屎为什么要偷吃呢?屎有什么好吃的?
后来才知道,这个俚语背后有个挺辛酸的故事。
在几十年前,经过“一大二公”,连各家各户茅厕的“黄白之物”都是要交公的。当时连年欠收,农村公社希望可以多施肥保证产量,但化肥生产又跟不上,无论公田还是自留地,施肥都成问题。
于是各地农村公社组织社员成立挑肥队进城“担屎”以作救急,废物利用。
而“担屎唔偷食”这个词的发源地是在我们广东的南海、番禺等地,因为当时在这些地方组织人力进广州城挑肥(担屎)。据上了年纪的人回忆,当时真是盛况空前,几乎全部的精壮劳力全体出动驾着机船沿珠江而上去。
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挑肥呢?据乡老解释是怕别的地方的人和他们抢“屎”,要保卫“胜利果实”。
当这些粪肥拿了回来之后,有些人就会偷偷用在自己的自留地上,而有些比较老实的就乖乖用在公田上,于是就被人说他们“担屎都唔识偷食”。
这个说法渐渐传开,到了现在就引申为老实的意思,对于当年的故事,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了。
29
不会做人的“电灯胆”
“电灯胆”这个词,在粤语里通常用来形容妨碍小两口拍拖恩爱的家伙,这样的角色当然是很令人讨厌的。
不过为什么要用“电灯胆”来形容这些碍眼的人呢?
原来在早年,广东地区民风淳朴,思想保守,父母看到女儿有人追求,既喜又怕,担心女儿吃亏,于是一旦女儿被男友约出门,就会派幼年子女陪同姐姐应男友之约。所以在那时候,男女拍拖,多了一个小朋友同行,是件平常事。
这个不知趣而又摆脱不了的小孩,就叫“电灯胆”了。很多人以为叫他做“电灯胆”,是因为电灯会发光,影响现场的浪漫气氛,其实这是个误解。电灯胆一词,来源于一句歇后语“电灯胆——唔通气”。
灯泡,里面是要把空气抽空,不能通气的,而广东话里“唔通气”,是指一个人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回避的意思。
所以这个碍手碍脚的小朋友,就被称为“电灯胆”,而他这种妨碍哥哥姐姐拍拖的行为,则称为“剥花生”。
原来,哥哥姊姊谈情说爱时,怕陪伴而来的弟妹生闷,通常会买些零食,让他们打发时间的。当年的零食不多,以花生最为普遍,于是,坐在一旁的小朋友,便以“剥花生”来解闷了!
30
“顶栊”顶的是什么栊?
“顶栊”,在粤语里是“最尽”或“极其量”的意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顶栊”呢?
“顶栊”一词,来自广东戏行术语,最原先的“顶栊”,是戏院满座的意思。
有人可能会问,戏院满座,不是叫“爆棚”吗?
其实,戏班落乡演出,多在平地搭建临时竹制的戏棚,客满时,便是“爆棚”;而“顶栊”则在固定建筑的戏院剧场内建成的。
早期南方的戏院,依照中国古老大屋的规格建成,只有地下一层堂座,并无二楼;堂座最前台上是银幕(可以卷起,改做大戏的),台下便是两排座位,中间有行人道,最后面便是入口,而入口处,有两边木堂栊,即用圆木条做成的横栅,好比现今我们新房子的铁闸,晚间作防盗之用的。
以前的戏院,除座位票之外,也有企位票(即可站着看戏),当人多入场,站到紧贴入口的木栊处时,这便是“顶栊”了!

有读者在后台表示很苦恼:

有些俚语只看字,不会读,怎么办?

其实书中每个故事插图都配有二维码

购买全书就可以扫码听到粤语讲故事啦!

购买全书

一睹为快

粤语有段古

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沛聪编著 李卓言、韦静雯绘图

粤语,作为拥有着悠久历史以及大量使用人群的方言之一,在粤港澳以及广西、海南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有很多曾经活灵活现、生动活泼的词句,变得渐渐不为年轻人所熟知,更遑论这些词句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