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南线访古之旅
2020年深秋时节参加历史讲坛的“大辽南线”之旅,走访了保定地区的几处辽代木构与砖塔,所行之处宋辽时属辽国南境,乃其经济文教繁盛之地。辽代尚佛,广建寺塔,历经千年留存至今,殊为不易。梁思成先生曾称“辽代建筑,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从中可窥中华盛世风度。此行最大亮点是得以走近涿州双塔,以及名列“八大辽构”的高碑店开善寺与涞源阁院寺,更有幸聆听文管所长如数家珍般的精彩讲解,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涿州双塔
首站㴚州,素有“幽燕沃壤”之称。双塔位于涿州古城东北隅,相距260米,均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现存不多的辽代楼阁式砖塔。南塔名智度寺塔,高五层;北塔名云居寺塔,高六层,偶数层级亦为罕见。“双塔晴烟”名列旧时“涿州八景”。
涿州双塔
南塔(智度寺塔)
北塔(云居寺塔)
塔身和须弥座有精美的仿木斗栱和砖雕。
平座斗栱(四铺作)与檐下斗栱(五铺作)
一层檐下斜栱
须弥座砖雕
券门砖雕
高碑店开善寺
涿州南行至高碑店,战国时属燕国“督亢之地”(成语“图穷匕见”之“图”便指督亢地图);“澶渊之盟”后宋辽以白沟为界并设榷场,现在成为全国闻名的“箱包之城”。开善寺位于高碑店市区东南15公里的新城镇,该镇本是新城县治,上世纪70年代县城迁至交通更为便利(靠近京广线与107国道)的高碑店,90年代撤县设市改称高碑店市。 镇东可循明城墙遗址,已无包砖,只剩夯土。城墙内不远便是开善寺,现存明代山门、天王殿和“八大辽构”之一的大雄宝殿。
新城明东城墙遗址
山门(明)
天王殿(明)与大雄宝殿(辽)
大雄宝殿气势恢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侧脚升起明显;单檐庑殿顶,出檐平缓深远。
大雄宝殿
斗栱古朴硕大。
柱头斗栱(五铺作)与补间斗栱(四铺作)
转角斗栱
殿内减柱、移柱法并用,仅立四柱,空间宽敞,正脊下有人字大叉手。
梁架(当心间立后金柱,四椽栿对乳栿;次间移柱至前后金柱间,对三椽栿)
正脊下的人字大叉手
殿内斗栱
殿内立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体态丰腴,有唐代风格,是大殿维修时在墙壁中所发现。
殿外空地散立四处征集的碑刻,在文管所长口中,每件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其中一件肥臀残兽令人印象最为深刻,面朝大殿踞坐,仿佛在静静守卫。
涞源阁院寺
高碑店往西经易县进入涞源,古称飞狐、广昌,“太行八陉”之“蒲阴陉”(易县至涞源)、“飞狐陉”(涞源至蔚县)交汇于此,乃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日军中将阿部规秀便被八路军杨成武部击毙于涞源黄土岭,“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阁院寺紧邻县城西城墙,俗称“西大寺”,现存山门、文殊殿和藏经阁。
涞源西城墙
山门(明)
文殊殿(辽)
藏经阁(明)
阁院寺有几绝:
(1)辽构,文殊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辽代木构建筑,建于辽应历十六年(966年),已逾千年。殿外立“应历十六年”经幢,表明文殊殿当是辽初武定节度巡官李存菀为其父武定军上柱国李彦超祈福而建,属辽初官式建筑。
“应历十六年”经幢
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
文殊殿
檐下有五铺作偷心造斗栱。
柱头与补间斗栱
转角斗栱
殿内用减柱法,仅立两柱,另有两根细柱为后世所加。
梁架(四椽栿对乳栿)
梁上有多处元、明重修题记。
元泰定题记
明嘉靖题记
(2)窗棂,大殿保存着辽至清多个朝代的窗棂,有“中国古窗棂博览馆”之称,其中两扇辽代花窗尤为珍贵,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菱花格子窗棂。
辽代窗棂上的神秘符号至今尚未完全破解。
辽代窗棂上的镂空符号(人形、塔形、瓶形等)
(3)彩绘,文殊殿有年代最早的青绿外檐彩绘,殿内梁枋、斗栱也遍施彩绘,令人目不暇接。
团花行龙图案的外檐彩绘
殿内彩绘
(4)壁画,殿内现存尺幅最大的辽代壁画,明代重修时被黄泥覆盖,所幸留存至今。出于保护原因,壁画仅露出冰山一角,已足可显其精美。
沥粉贴金的辽代壁画
(5)辽钟,殿外东南角悬一铁钟,铭文刻有“蔚州飞狐县阁子院”,故名“飞狐钟”,是我国现存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大铁钟,且纪年精确到时辰。“阁院钟声”也是“涞源十二景”之一。
铭文中的“大辽蔚州飞狐县”字样
(6)日军碑刻,藏经阁西立有三块征集而来的特殊石碑,碑文作者均是侵华日军驻涞源警备司令小柴俊男,中文书写,文釆不俗,以侵略者视角记述了日军屡遭重创的史实。
“赞勋歌”碑字迹清晰,意在为三甲村战斗(属百团大战之涞灵战役)中阵亡的铃木部队150余人歌功颂德,文末有“呜呼三甲”之悲叹,落款日期为“昭和十六年”(1941年)。
“赞勋歌”碑
另一块记述东团堡战斗(亦属涞灵战役)的“长恨歌”碑已漫灭不清。是役八路军全歼日军井田大队170余人,碑文中发出“一死遗憾不能歼灭八路军,呜呼团堡”的哀号。可与之对照的是一张著名的历史照片,胜利后的八路军在东团堡长城敌楼上欢呼大捷,此楼后来也被称为“欢呼楼”。
“长恨歌”碑
东团堡战斗胜利照片(来自网络)
曾将涞源文庙改作神社的日军为求孔子护佑以挽回不利战事,乃重建文庙,并立碑记之。阁院寺东墙外,日军重建的文庙至今犹存,现在成了书画社。
重建文庙碑
日军重建的文庙(四檐中部均微微隆起略成弧形,似有“唐破风”风格)
涞源兴文塔
涞源东关是“拒马源头”,拒马河古称涞水,“涞源”故而得名。
水畔风光绮丽,立有一雕像,近看是“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原来是英雄故里,肃然起敬,脑中忽然萦绕儿时便耳熟能详的“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知哪里去了......”
不远处便是泰山宫和兴文塔,泰山宫供奉东岳圣母碧霞元君;兴文塔为振兴文运而建,属风水塔,始建于唐,辽重建,八角五级仿木楼阁式实心砖塔。“东塔松涛”是“涞源十二景”之一。
塔身有精美的仿木斗栱和平座勾栏。
仿木斗栱与勾栏(一层檐下五铺作,余层四铺作,平座一斗三升,上承勾栏)
转角瑞兽与风铃
一层内嵌塔铭,记载唐天宝三年铸钱坊集资始建该塔,“东西南北总铜山,万万千千弥亿年。钱坊日铸百万贯,工匠千人若神仙”反映出当时涞源冶铜铸币业之盛况。
易县圣塔院塔
涞源东返至易县,是此行最后一站。易县因“有易氏”居于易水而得名 ,燕国曾在此建下都,荆轲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圣塔院塔位于县城西南荆轲公园内的小山上, 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 辽代风格,相传为纪念荆轲而建于其衣冠冢上,故又名荆轲塔。
塔基为双层须弥座,上层有仿木斗栱,上承勾栏与仰莲;塔身一层辟券门、直棂盲窗,转角雕经幢,檐下有仿木斗栱;余层为叠涩密檐。
须弥座与塔身一层
一层细部
塔傍有“义士荆轲”碑与“古义士荆轲里”碑。
“义士荆轲”碑
“古义士荆轲里”碑
举目眺望,远处山顶还有一塔,名曰黑塔,与易县另外三塔并称“五塔镇燕山”,分别纪念五位重义轻生的燕国历史人物:荆轲(荆轲塔)、太子丹(燕子塔)、 樊於期(血山塔)、羊角哀(白塔)和左伯桃(黑塔)。燕赵大地果然多慷慨悲歌之士!
定兴慈云阁
此行还有个意外彩蛋,去了一处赠送景点——距高碑店不远的定兴慈云阁。十多年前,我曾造访过这座元代古阁,这次算是旧地重游。古阁立于定兴老街中心,记得上回来时还很热闹,如今城区搬迁,老街在夕阳余晖下已无昔日喧哗,所幸古阁依然矗立,惯看世间兴衰变迁。
听同行团友中的古建专家介绍,慈云阁的二层檐下有鸳鸯交首栱,即补间斗栱与转角斗栱间以横栱相连,巧妙解决了二者距离过近、空间不足的问题。重游又有新收获!
二层檐下的鸳鸯交首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