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十四岁得道时书《龙江留别诗》行云流水,秀逸遒媚,好字
明史对王阳明的书法特点的点评和描述: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记:“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唯象山陆氏简易直接,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他发展了陆九渊简易直截的“心即理”之说,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他认为为学“唯求得其心”,“心其根也”。 (《王文成公全书》卷七《紫阳书院集序》)要求以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与陆九渊的学说合成为与程朱学派相对抗的陆王学派。王氏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同上,卷二《语录》)此即强调因势利导,不碍天性的教育方法,是其“明本心”,“致良知”思想的一种体现。
陆、王以及陈献章等人的“心学”观点,在当时及后世,尤其对艺术领域重个性、强调抒发性灵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日益高涨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李贽的“童心说”也是在此“心学”基础上的新发展。作为艺术之一种的书法,由于其更具有抽象性和抒情性,并兼有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双重性格,就更易接受这样的观点,从而能说,“心学”正是明代中叶兴起的浪漫主义书风的哲学思想根据。
王阳明四十四岁得道是书《龙江留别诗》欣赏:
《龙江留别诗》卷为中国明代理学家、书法家王守仁的书法佳作之一。此卷为纸本,草书,纵28.1厘米,横296.6厘米。诗文内容系王守仁在南京与兵部尚书乔宇、太常寺卿吴一鹏、国子祭酒曾铎等宴饯时的唱和诗。现藏故宫博物院。
王阳明行草《龙江留别诗》释文品读:
正德丙子九月,守仁领南赣之命。大司马白巖乔公、太常白楼吴公、大司成莲北鲁公、少司成双溪汪公相与集饯于清凉山,又饯于借山亭,又再饯于大司马第,又出饯于龙江。诸公皆联句为赠,即席次韵奉酬,聊见留别之意。未去先愁别后思,百年何地更深知。今宵灯火三人尔,他日缄书一问之。漫有烟霞刊肺腑,不堪霜雪妒须眉。莫将分手看容易,知是重逢定几时。谪乡还日是多余,长拟云山信所如。岂谓尚悬苍水佩,无端又领紫泥书。豺狼远道休为便,鸥鹭初盟已渐虚。他日姑苏 归旧隐,总拈书籍便移居。寒事俄惊蟋蟀先,同游刚是早春天。故人愈觉晨星少,别话聊凭杯酒延。戎马驱驰非旧日,笔床相对又何年。不因远地疏踪迹,惠我时裁金玉篇。无补涓埃愧圣朝,漫将投笔拟班超。论交义重能相负,惜别情多屡见招。地入风尘兵甲满,云深湖海梦魂遥。庙堂长策诸公在,铜柱何年折旧标。孤船渺渺去锺山,双阙回看杳霭间。吴苑夕阳临水别,江天风雨共秋还。离怀远地书频寄,后会何时鬓渐斑。今夜梦魂汀渚隔,惟余梁月照容颜。阳明山人王守仁拜手书于龙江舟中。余数诗稿亡不及录。容后便觅得补呈也。守仁 顿首。白楼先生执事。
书者介绍:
王守仁是一位“心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其政绩也颇为显著,而书法则其余事,尽管如此,其书韵格之髙,绝非一般书家所可比拟。时人即评曰:“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第十一载朱长春语)而徐渭则曰:“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睹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且传矣。”(《徐文长集》)作为一代浪漫主义艺术大师的徐渭对他的书法也十分推崇。从王守仁传世书迹中考察,《龙江留别诗卷》一派《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的气象,守其法并得其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