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声】李文英||怀念父亲李湑(2)||燕子诵读

怀念父亲李湑(2)

李文英

父亲热心公益事业

30年代的敦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父亲从兰州进了一个留声机(当地人称洋戏匣子),到晚上时就招呼街坊邻居过来听。那时,谁都没见过这玩意,看着这么个铁匣匣能唱秦腔、唱京剧的,很好奇,总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好多人。大家都好奇地问:“戏匣子里面谁在唱戏?为啥看不见人呢?”逢年过节的,父亲的店门前就成了敦煌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了。

那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乡下各村的社火队都要进城表演,有大头和尚戏柳翠、踩长腿子、东洋车车等民俗节目,很是热闹。但是因为当时街道太窄,人们挤来挤去,社火队不好施展,外层的观众也看不见,还存在安全隐患。

有一天,父亲的老朋友-——陕西老艺人温伯伯(药材铺掌柜)来到柜台前找父亲。温伯伯说:“李掌柜,我想和你商量个事,你铺子里有丝绸、镜子等物,我想让你给我支援些。”父亲问他干啥用,温伯伯说:“你看,咱们现在的社火表演,因为人多街道窄,人们都看不尽兴,我们陕西会馆(在敦煌做生意的陕西人的自发组织)准备搞个高桥芯子社火表演,一来增加节日气氛,二来方便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这些热闹。高桥芯子社火少不了你的这些材料,否则是办不了的。”

那时候,敦煌城里谁也不知道高桥芯子是什么样的节目,但父亲很慷慨地答应了温伯伯的请求。连声说:“行,只要是为大家好的事,我就支持!”这下把温伯伯高兴坏了,立刻就在柜台上挑选,带走了所需的材料。丝绸商黄祥黄掌柜听到这事,也慷慨解囊,送了好些丝绸给他办社火用。几天后,我在家里,就听见震天的锣鼓声从远处传来。出去一看,原来是温伯伯组织的芯子社火队过来了。只见二十几个精壮小伙子分四人一组,各抬一个方桌,方桌中间用铁架子固定着一根粗杆子,杆子上头站着由6、7岁小姑娘装扮成的传统戏曲人物形象,有白娘子,相应的边上站着许仙,有抗金英雄穆桂英、杨家将杨宗保,还有七仙女和牛郎等造型。远远望去,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煞是漂亮。各芯子旁边还有两个打拐子的(拐子的作用是保护杆子上的人的安全),举着丝绸和镜子,把个敦煌城映照的金光闪闪,满街亮堂。造型漂亮声势浩大的芯子社火震撼了全敦煌城,街坊邻居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兴高采烈的观看着芯子社火,不时发出喝彩和赞叹的声音。

社火队来到父亲的铺子前,停下来给父亲拜年。父亲高兴的一边招呼耍社火的人,一边拿出票子(俗称端钱)挂在表演的小女孩胸前,祝贺社火表演取得成功。

晚上,温伯伯来我家感谢父亲支持他的社火队表演,又对父亲说,你家的女娃娃这么心疼,让去装扮芯子(角色)吧!父亲很高兴,随即同意了。第二天,我便高高兴兴去了,但看到装扮芯子德站到房檐高的杆子上时,又有些害怕。后来,等给我上好妆,穿上漂亮的古装时,便忘了害怕,高兴的站了上去。装芯子的人要被从下至上到胸前用纱布绑在杆子上,然后再穿上用丝绸做的漂亮古装。刚开始时,站在高高的杆子上,我吓得全身都不敢动弹,后来,慢慢适应了,才开始跟别的小姑娘一样,扭来扭去,越来越自然,越来越胆大。装芯子的人一天不让喝水,早上只吃个鸡蛋,一直到下午卸妆才能吃喝,但可以用人们挂在身上的钱去买好吃的,所以那时被选上去当芯子的小姑娘可骄傲了。这样有趣的事延续了三年,后来因为年龄大了,又换了年纪小的女孩子去。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

热心成立“赛光学社”

一天晚上,父亲和几个商号的朋友在一起喝茶,忽然听到一阵“卖烤羊肉”的吆喝声,紧接着又听到一阵秦腔唱段,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听的几个掌柜的连声叫好。

有掌柜的问:这是谁家的孩子,秦腔唱的不错!”

有人回应到:“是卖烧羊肉的,姓王。”

一个姓王的掌柜说:“眼见着咱们“六合班”剧团的艺人们都慢慢上了年纪,王银花(戏剧演员)他们都五、六十岁了,唱腔装扮都不行了,没人听戏,听说连生计都难以维持。”

另一掌柜说:“现在就剩下个大生生(唱花脸的)和小生生(唱花旦的),如果能招些社会上爱好秦腔的娃娃,成立个娃娃班就好了。”听他这么一说,在场的掌柜的包括父亲齐声响应到“好!说办就办,咱们出资出力办戏班!”

当下,父亲和绸缎商黄掌柜还有几个开药店的掌柜便把卖羊肉的小伙子叫过来,说明了意图,这下把小伙子高兴坏了,连声说:“我有好几个哥儿弟兄呢,都唱的很好,我马上去联系他们。”第二天,我家门口就来了好几个娃娃,还请来了六合班的老师傅、大生生、小生生、王银花,还有拉二胡、敲锣打鼓的老艺人们。原来“六合班”的老艺人们也听到了父亲他们要扩充戏班队伍的好消息,都激动万分,高兴的跑来找父亲。

就这样,父亲、白文卿、王彬文、黄祥、王寅卿、张显等十名有社会声望、热心为民的名流和商业人士们串联起来,大家慷慨解囊,筹集物资,招收了陈光阳、杨光武(旦角)、武生郑光英,丑角金光荣,老生王光才、刘光裕等二十多名年轻学员,组成了新的戏班“赛光学社。

1948年,“赛光学社”继承“六合班”,正式成立。

为什么这些娃娃们都有以“光”字为中心的艺名呢?父亲他们的初衷就是继承、发扬光大敦煌城的戏班子,不要让这一传统艺术文化失传、消失。

这些爱好戏剧的娃娃们的加入,给原本苟延残喘的戏班带来了新的激情和活力,大家一鼓作气,信心百倍的开始了新剧目的排练。一个月后, “三滴血”、“杀狗劝妻”等一批群众喜爱的秦腔剧目便以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戏台下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后来,父亲又从我家商店里的颜料中挑出好多种颜色,指挥母亲和我以及几个老师傅一起,将一些褪了色的旧戏装重新进行了染色,剧团从人员、道具、服装等从内到外焕然一新,各种秦腔剧目都进行了重组编排,而且还到乡下各处去演出,名气越来越大,很受敦煌人民的喜欢和赞赏。

五十年代,时任酒泉地区艺术学校的负责人之一的张兴山(后甘肃省艺术学校首任校长)老师到敦煌检查工作,发现敦煌“赛光学社"的娃娃班人才济济,但指导老师却都已渐渐衰老,适应不了一些秦腔大型剧目的编排,便主动留在敦煌指导这些娃娃。张兴山老师文武双全,才貌出众,艺德高尚,任“赛光学社”的主教官后,从新的内容、新的唱腔、新的动作等开始培训,娃娃们一个个兴趣大增,积极认真地跟着师傅学习,由排演折子戏到本戏,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排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如:“韩琪杀庙”、“周仁回府”、“放饭”等新的剧目。培养出了一批戏剧人才。从此,“赛光学社"名声大震。

1951年初,县人民政府接收“赛光学社”改名“人民剧院”。

1954年,建起敦煌第一座剧院——鸣沙剧院。改组剧社为“鸣沙秦剧团”。 

别开生面的灯展

作为商人,父亲却不是完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为了增加每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气氛,父亲不远千里去了一趟兰州,购买了许多灯具回来。那些灯外罩都是玻璃的,玻璃上面描绘着各种各样的山水画和古代人物画,长长的穗子掉下来,漂亮极了!心灵手巧的二爸自己琢磨着装出了四个玻璃斗方灯,四个纱灯。纱灯上面绘有各种神话传说故事的系列画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组画有“赵匡胤送金娘”的纱网灯,通过一系列简单易懂的画面,让人把这个故事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还有一个是挂在铺面门东西两侧墙壁上的寿星灯,纱灯上面的寿星爷爷光着头柱着龙头拐杖,慈祥的脸上总挂着笑容,吸引了远近的好多老人,大家就着寿星灯的光亮,围坐在灯下谈天说地,拉家常。这些玻璃花穗灯、玻璃斗方灯、纱灯斗、寿星灯里面都装着蜡烛,一到晚上,点亮蜡烛,整个店铺里里外外灯火辉煌,喊声笑声再加上洋戏匣子唱的京剧、秦腔,好不热闹。

第二年,父亲又从兰州进了一个汽灯,汽灯在那时可算是个稀罕物,等二爸把汽灯装上,打开汽灯下面的小灯泡,耀眼的光一下子亮了起来,照的人们眼睛都睁不开。汽灯比玻璃灯亮多了,亮度能照到大街上,行人都停足瞭望,不断地有人问:"这是什么灯啊,怎么这么亮呀?不止这些,还有父亲事先请匠人用毛头纸糊的两个形如小羊羔的羊羔灯”,灯内也装着蜡烛,"羊羔灯“头上用线绳栓着,晚上的时候点亮蜡烛,从下面一拉,两个“羊羔”就顶起仗来,惟妙惟肖的,招得小孩子们笑声不断。

父亲给乡亲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这种做法深得乡亲们的称赞,现在敦煌在世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这事,一旦提起父亲,都会说:李掌柜真是个有心人啊!敦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他的一份子。现在的敦煌县志、敦煌史志上也记载着这件事。遗憾的是,在“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中,这些名贵的物件、灯具都交给了当时的政府搁置了起来。这些东西被装在木箱里放在旧百货大楼的楼顶上,风吹日晒,在后来的两派武斗时木箱被造反派打开倒出灯具踏来踩去,玻璃片乱飞。因我家就在大楼后面,看得清清楚楚,父亲心疼地老泪纵横,放开悲声哭了起来,口中喊着:败家子啊!败家子啊!

时过境迁,事情过去几十年了,每年的正月十五,看到街上光彩陆离的花灯,便会想到那个时候的事情,想到父亲给我们后人留下的艺术享受,不禁热泪盈盈。

独特的哪吒风筝

现在,我们放风筝,都是买现成的,很多人不知道咱们敦煌那个时候扎的风筝也是有名气的。那时候,父亲在清明节前就会请一位绑扎风筝的手艺人,在院子里做风筝。那时,一般的风筝都是用芨芨草的杆子做架子的,小巧玲珑,遇风一放就上天了,我经常和一块儿的小伙伴们去放。有一年,父亲突发奇想,让艺人做一种新式风筝,那风筝架子是用湖里砍来的红柳条子绑的,立在院子里的墙上,架子比人高。艺人把风筝架子绑好后,就用白毛头纸还是白细布做风筝,我记不清楚了,反正非常结实耐用,能用好几年。风筝糊好后,艺人用彩笔画了一个脚蹬火轮、手持银环的神仙娃娃造型(后来在看了“西游记”后才知道是李天王的三太子——哪吒)。每年的清明节前后,由两个年轻人把风筝抬到大街上,一直往东走,走到东大街尽头,由放风筝的能手拉着较粗的麻绳,开始向西跑,边跑便放绳,等跑到东大城门时,风筝便飞起来了。刚开始放飞时,风筝总是摇摇摆摆不稳,一群人跟着紧张,后来慢慢飞高飞稳了,便可以把绳子拉到门前的柱子上,牢牢地栓住,让风筝自己飞。那个哪吒风筝真是大,飞在天上时,能听见风呼呼吹,绳子把柱子拉得嗡嗡响。一直到傍晚,再由几个年轻人慢慢地收绳子把风筝收回来抬回家,放在后面的库房里,用布遮盖好。这个大而奇特的哪吒风筝放了大概三年,在后来一次放飞时,风大,风筝绳子断了,风筝随风飘走,一会儿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按迷信说法,风筝飞了就再不能找回了。大家虽然遗憾,但是这几年放风筝的瘾却也过足了。

作者简介:李文英,敦煌南街小学退休教师,现年84岁。

主播简介:燕子,甘肃省兰州市人,热爱生活,喜欢阅读与朗诵,爱好唱歌及主持,感恩生活愿以声释美,以声传美!丰富自己,温暖他人!

敦煌之声

一、文学编辑部

顾问:时代阳光

总编:时代阳光  蓝天祥云

助理总编:达艳茹

摄影:赵文生 张森茂

主编:达艳茹

编辑:宋田源  赵轶静   殷春

音频部:路璐  达艳茹

法律顾问:祁连客

二、定稿组委会

时代阳光  张海峰  蓝天祥云

三、朗诵团队

朱海霞   新华阳光  燕子  李向军  若焱  李维    彦名  牵牛花  陈艳  黎琴   星辰  荷塘月色   春夏秋冬   释然。

四、征稿启事

(0)

相关推荐

  • “新春乐,高陵敲锣打鼓耍社火” 感受最古老的社火狂欢节

    今年是大年初一,来看看高陵区船张芯子社火巡游队伍的社火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 高陵船张芯子起源于明末清初,过去都是二月二古庙会上耍,现在都是在春节前后演出,芯子的特点是惊险.奇特.平稳. 社火形式非常 ...

  • 【大荔文苑】王锁学:镰山社火

           写在前面:春节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的积累与发展形成的, 它包括于各个层面,社火就是一种,经过多少年代的演变,各个地域大同小不同,  镰山的社火有它那历史的印迹.今天回首倒也让人回味无穷 ...

  • 忆往昔 老家年味浓 菊里福人

    忆往昔 老家年味浓 秦菊林 烟火缭绕美食味 在温饱缺失的年代,"吃几顿好的",大概是所有人对过年的首要期许."平日稀汤汤,过年油汪汪","身穿烂巾巾, ...

  • 耍社火唱灯曲这样的场景已经好几年没见过了

    耍社火唱灯曲这样的场景已经好几年没见过了

  •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21年03月01日)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者林海蓓散文<爆米花香>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刘干散文<香涧湖畔飞鸟还> ★农民日报百姓茶坊发表作者吴静散文<想起了牛铃之声> ...

  • 什川铁芯子非遗浅谈

    魏至炳 文 什川是一个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很早很早以前,什川的先民就展示聪明的智慧,利用灵动的妙手,每年春节玩社火,出"铁芯子".铁芯子俗称"高台".&quo ...

  • 社火灯曲一响起感觉马上就要过年了

    社火灯曲一响起感觉马上就要过年了

  • 【蝶儿小筑]丁丁《年味》

    [蝶儿小筑]丁丁<年味> Leon说:回程票抢票没抢到,我再想其他办法. 这些年来,过年就是我印象中的抢票回家,以及应酬各种人情关系:要么不回老家,带上父母进行过年的旅行. 我,觉得有些厌 ...

  • 诗海琴声美文诵读专刊:怀念父亲(现代诗)诵读:雪花飘飘;作者:淑之

    爱 诗歌 声音 诗朗诵      朗诵者:雪花飘飘 个人信息: 雪花飘飘,喜欢雪花的柔美,喜欢冰花的晶莹,喜欢简单的快乐,喜欢恬静的幸福.更喜欢用纯美的声音灵动优美的文字!现为喜马拉雅fm全民诵读优质 ...

  • 李祖铭 李祖龙:怀念我的父亲李慕良

    李慕良(1918-2010),长沙人,7岁开始学戏,工老生.9岁习琴,12岁登台, 后在长沙拜马连良为师, 20岁开始就名噪剧坛.1939年后为马连良操琴,他们的合作被赞为珠联璧合. 李慕良先生不仅是 ...

  • 李敬苗||怀念父亲

    怀念父亲 文/李敬苗 父亲离我们而去已经二十二年了.父亲的一生,经历过许多艰难曲折,但他都以大度的心态走了过来.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严谨,对党的忠诚,教育我们后代,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努力学习工作 ...

  • 影视原声《怀念战友》李世荣,《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原唱太经典

    影视原声《怀念战友》李世荣,《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原唱太经典

  • 影视原声《怀念战友》李世荣

    影视原声《怀念战友》李世荣

  • 诗人样本||李艳清:怀念父亲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隔断亲情的土丘 就那么眼睁睁 看着那一锹锹土 抷出一个冰冷的土丘 父亲在里面 我在外面 再也触摸不到温暖 每一次独白 只能诉给时光 眼眸里的泪 把 ...

  • 李思超║怀念父亲

    父亲是一名教师,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台属海外关系,父亲被迫停职,带着全家大小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回到老家广东蕉岭,从事田间劳动.那时候,每当农忙季节,我都会到田间帮父亲干些农活. 一次,天飘着毛毛细雨, ...

  • 李文海‖散文:怀念父亲

    怀念父亲 文/李文海 农历五月十一(6月20日)是父亲节,每到这个节日,总有一种说不岀的感觉.多么希望再能喊一声"爹"有所回应,但那永远成为一种奢望了!"爹爹".&quo ...

  • 【清明追思】怀念我的父亲李慕良

    李慕良(1918-2010),长沙人,7岁开始学戏,工老生.9岁习琴,12岁登台, 后在长沙拜马连良为师, 20岁开始就名噪剧坛.1939年后为马连良操琴,他们的合作被赞为珠联璧合. 李慕良先生不仅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