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伪勤奋”毁了孩子的学习:有这 4 个迹象要引起重视
今天这篇文章很适合小学三年级以上孩子的家长阅读。
中国有句老话:“勤能补拙”,但问题是,没有效率、不够专注的“勤”大多都成了无用功。
相信很多老师的教师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平时埋头学习,很少调皮捣蛋,甚至别人玩的时候,他也在学习。
一到大考小考,更是会挑灯夜战,上课的时候,还能看到他眼下日渐严重的乌青。
然而,成绩却始终不是那么理想,作为老师,有时候想批评他,都不忍心。
家长们也纳闷:孩子平常很听话,学习也很认真,可为什么成绩上不去呢?
这样的孩子,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其实,表面努力学习,却没有获得好的结果,是因为孩子陷入了一个学习上的误区——伪勤奋。
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孩子付出的时间很多,但往往没有相应的回报。
一般会有以下几种表现,看看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牺牲重要的睡眠时间
自欺欺人是在努力
熬夜学习,最容易让孩子产生努力的感觉,觉得自己走在其他同学前面,其实这种行为是得不偿失的。
美国有一个名叫塞梅尔的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分别记录了洛杉矶535名高中生在自己九年级、十年级和十一年级,共三段为期十四天的睡眠和学习状况。
调查结果发现,只要是有学生为有更多学习时间而放弃睡眠时间,第二天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差。
熬夜的学生本想通过熬夜让自己对学习内容理解地更好,但效果正好相反。
因为熬夜学习的孩子,第二天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欠佳,更难掌据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于是晚上又开始重新自学,恶性循环。
还有的孩子中午也不睡觉,下午上课时昏昏欲睡,老师在讲台上精彩地讲,自己则在座位上眼皮子打架,精神恍惚地度过了一个下午。
这样的孩子,时间用得不比别人少,身体健康也在慢慢消耗,似乎是“努力”让自己身心俱疲,可是结果却不如那些更懂得利用时间的同学。
学习最怕打疲劳战,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是一种无效努力。
很多孩子用假装努力学习来自我安慰,实际上却是自欺欺人,结果是一无所获。
对策:
和孩子沟通,休息好了,学习才能更高效。养成作息规律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孩子集中学习的前提。
养成午休的习惯。不要小看午休的休息时间,它直接影响了孩子下午上课的学习状态,“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对策:
课前预习很有必要。浏览课本上的内容,找到每节课的知识点,上课不至于对老师的讲课内容过于陌生,也能提前发现有些内容可在书上批注。
有重点地记下老师讲课的内容,比如提纲、老师强调的重点、解体技巧,课后再归纳总结。
给孩子准备的笔记本不要太小,尽量用活页本,记笔记时不要太密集,方便下课补充。
错题旁写上出错的原因,比如审题错误、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知识点掌握不牢等等,方便孩子看出自己的薄弱点在哪,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养成经常翻阅错题本的习惯;考试前再翻翻,就会意想不到的效果。
错题当新题做。隔一周或两周,让孩子重新做错过的题目,检查是否完全掌握知识点。
家长要警惕,别让孩子从低年级就养成依赖用手机查答案的习惯。 辅导孩子有难度时,可以参考手机上的解题过程,再回过头来辅导孩子。等孩子确认明白解题思路后,不妨让他重新再做一遍题。
“伪勤奋”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各科学习没有合理规划时间、学习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看手机、刷很多题但是遇到难题就跳过,不去思考......
勤奋如果没有效果,大概率是方法和态度上出现偏差,慢慢就会变成伪勤奋。
一旦孩子用这种假勤奋来自我安慰,比不努力还要可怕,它让孩子陷入昏昏沉沉、效率低下的学习状态。
日本作家在《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中写道:“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意愿和方法。我们要高效地学习并做出成果,之后就可以把剩余的时间用在做其他的事情上。”
孩子的学习,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而是比谁更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