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丨“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医贯
专注于中西医文献整理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多发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为多见。本病病势轻浅,除极少数可以传入肝肾者外,一般传变较少,病程较短,易于痊愈。

清初喻嘉言着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首创秋燥病名。但对燥邪的性质,各医家又有不同看法,如喻嘉言认为燥属火热,而沈目南却认为燥属次寒。吴鞠通则以胜复气化之理来论述燥气,大旨以胜气属凉,复气属热。俞根初、王孟英、费晋卿均认为秋燥有温、凉两类。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分,凉燥不属温病范畴,此文论述的秋燥是指温燥而言。

现代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1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而成。秋天气候有偏热、偏凉之不同。在久晴无雨,秋阳久曝之时,感之者多病温燥;若是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感之者多病风操,亦即凉燥

由于秋日燥金主令,肺属燥金,故燥气内应于肺,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初起多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此与风温初起的证候表现大致相似,所不同者,本病有明显的津液干燥见证。这是本病的特征,也是与其它温病初起见证的不同之点。

肺卫燥热之邪不解,势必内传人里。由于燥气易耗津液, 一经化热传里,其津液干燥之象更为明显。若燥热在肺,易成肺燥阴伤,或进而导致肺胃阴伤。传入阳明胃肠,易成肺燥肠闭或阴伤腑实之证。若化燥传人营血,也可出现络伤咳血或气血两燔之证。传入下焦,则多伤肝肾之阴,易导致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等病证。若初起治疗得当,或患者素质较好,则一般不致发展到深入下焦的地步。

2 诊断要点

■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秋令燥热偏盛时节
■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初起除具有肺卫见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等津液干燥征象。
■本病重心在肺,病情较轻浅, 一般传变较少。以伤肺胃之阴者为多,较少传入下焦。
■木病初起症状颇似风温,但风温多发于春季,且初起津液干燥见症不如本病明显。本病还应与发于秋季的伏暑相区别。伏暑初起虽有表证,但较少肺经见症,且以暑湿在里见症为主,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辨证论治

燥邪为病,最易伤津,故本病治疗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即所谓“燥者濡之”。然而,秋燥一病毕竞是由外感燥气而成,初起具有表证,因此本病初起治疗,于润燥同时,还必须分别病邪属性,予以解表之治,以透邪外出。具体地说:温燥邪在肺卫之治,法宜辛凉甘润。“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可作为秋燥初、中、末三期治疗大法的概括。

燥气的性质有其特殊性。燥性虽近于火,但又不同于火,所以治燥不同于治火。一般温病在化热化火之后,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法,惟燥证则喜柔润,最忌苦燥。因此,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郁可以发,燥胜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对于秋燥的治法,汪瑟庵在《温病条辨》按语中总结说:“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寒苦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这对于燥证的治疗颇有临床指导意义。

(1)邪在肺卫证治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苔白舌红,右脉数大。

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因其燥热袭表,故见有发热,恶寒,头痛,少汗等表证。由于燥热在肺肺津受伤,则有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等津液干燥表现。苔白舌红,右脉数大,也均为燥热侵袭肺卫之征象。

本证与风温初起的症状颇多相似,病机均属邪在肺卫,两者所不同的是:在感邪和发病季节上,风温为感受风热病邪而引起,多发生在冬春季;本病为感受燥热病邪而引起,多发生在秋季。在证候表现上,秋燥除具有与风温基本相同的卫表症状外,尚有津液干燥的特征。在病情转归上,风温易于逆传心包,而秋燥则不常见。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豆豉一钱,栀皮一钱五分,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本证为温燥袭于肺卫,其治法既不同于风寒,又不同于风热。因此辛温之品固不可用,纯予辛凉又不完全合拍。根据温者宜凉、燥者宜润的原则,本证治疗宜用辛凉甘润,方用桑杏汤。方中以桑叶、豆豉辛散透邪,杏仁、象贝宣肺止咳,栀皮清热,沙参梨皮养阴润燥,以使邪去而不伤津,润燥而不碍表,共奏疏表润燥之效。若感燥邪不甚,其证情较轻浅者,可用桑菊饮轻透肺卫之邪。

(2)邪在气分证治

①燥干清窍

症状: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本证为上焦气分燥热扰及清窍所致。因咽喉为肺之门户,牙龈为阳明经脉所络,燥热随经上干,所以咽痛龈肿。清窍受扰,故有耳鸣、目赤等证。苔薄黄而干,脉数为燥热之征。

治法:清宣上焦气分燥热

方药:翘荷汤《温病条辨》)

薄荷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黑栀皮一钱五分,桔梗三钱,绿豆皮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二服。

本证因燥热之邪上干,清窍为之不利,病位在上,病势轻浅,故治疗当以轻清宣透,清解上焦燥热为主。方用翘荷汤,取薄荷辛凉以清头目,连翘、栀皮、绿豆衣清解燥火,甘草、桔梗以利咽喉而消龈肿。此为辛凉清火之轻剂,符合“治上焦如羽'之大旨。它如桑叶、蝉衣亦可加人,如耳鸣可加苦丁茶,目赤加菊花、夏枯草,咽痛加牛蒡子等。必须注意的是本证当禁用苦重之品。

②燥热伤肺

症状:身热,干咳无痰 ,气逆而端,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等。

此为肺经燥热化火,耗伤阴液之证。肺为热灼,肺气失于清肃,则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热壅于肺,气机失畅,则胸满胁痛。燥伤津液,故咽喉干燥、鼻燥、齿燥。热灼阴伤,故见心烦口渴。本证苔薄白而燥,是因燥热迅即由卫及气,化火伤阴所致,故舌面干燥而苔色未及转变。一俟邪留气分时间稍久,苔必由白转黄,舌面必进一步干燥,对此种薄白而燥之苔切不可以作表未解而津伤。综合诸症全面分析,本证病机当是在气而不在卫亦不在营血。

治法:清肺润燥养阴

方药: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石膏二钱五分,冬桑叶三钱,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炒研),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去心),杏仁七分(去皮 ,麸炒),枇杷叶一片(去毛,蜜炙)

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

本证为燥热化火,伤及肺气肺阴。肺之气阴两伤,既不能用辛香之品,以防耗气,亦不可用苦寒泻火之品,以防伤律。治疗当以清肺润燥为主,方用清燥救肺汤。本方取桑叶、杏仁、枇杷叶轻宣肺气而止咳,石膏清肺金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难经·十四难》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甘草益气生津。合之以共奏清泄肺热、润燥养阴之功。若肌表尚有邪热,则又当稍参轻宣之品,如连翘、牛蒡子等以透邪外泄,同时可暂去阿胶以防其恋邪。若痰少者可加瓜蒌皮、贝母化痰。

③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症状:初起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

秋燥初起,燥热在肺,故喉痒干咳。继而燥热化火,肺络受伤,故痰粘带血而胸胁作痛。津伤而肺、肠有热,故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中燥热之邪下移大肠,故见腹部灼热如焚而大便泄泻。此种便泄,多是水泄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泄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此属热利,与虚寒利下而无热象者迥不相同。

治法:清热止血,润肺清肠。

方药:阿胶黄芩汤(《通俗伤寒论》)

陈阿胶、青子芩各三钱,甜杏仁、生桑皮各二钱,生白芍一钱,生甘草八分,鲜车前草、甘蔗梢各五钱

先用生糯米一两,开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药。

本证是因肺燥肠热而致咳血泄泻,治当清热以止血,清肠以止泻。肺与大肠同治,方为全面,方用阿胶黄芩汤。以甜杏仁、桑皮、甘蔗润肺生津且止咳嗽,阿胶养血以止血,芍药合以甘草酸甘化阴,且能缓急止痛,再配黄芩苦寒以清肺与大肠之热而坚阴,车前草以导热下行,又能清肠止泻。

④肺胃阴伤

症状:身热不甚, 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

此为燥热渐退而肺胃津伤未复之候。肺阴伤则咳嗽不已而少痰,胃阴伤则口舌干燥而渴,以外感之邪渐净,故身热不甚。由于邪去而肺胃津伤,故舌质多为光红而少苔,脉象多细。本证与前证比较,均为燥热伤津,但前证为阴伤而燥热正盛,本证以津伤为主而燥热已轻。

治法:甘寒滋润, 清养肺胃。可用沙参麦门冬汤,津伤甚者合以五汁饮。

方药: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五汁饮(《温病条辨》)

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

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本证外邪已解,燥热不甚,以津伤为主,故治疗重在滋养肺胄津液,方用沙参麦冬汤。方中以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滋养肺胃之阴,扁豆、甘草益气培中,和养胃气,配以桑叶轻宣燥热。合之具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究本证性质,实为邪少而虚多,虚在肺胃津伤,故只宜甘寒忌用苦寒。吴鞠通说:“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此正说明苦寒之品不仅不能退虚热,反有苦燥劫津之弊。

⑤肺燥肠闭

症状: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等。

此证为肺有燥热,液亏肠闭,肺与大肠同病之候。表证虽解,但肺受燥热所伤,气机失于宣畅,故咳而不爽,肺之输布失职,则津液停聚而为咳嗽多痰。肺不布津,大肠失于濡润,传导失常,则糟粕停聚于内而为便秘腹胀。此与阳明腑实证的区别在于:本证虽有腹胀、便秘,但无腹痛拒按,舌苔也无焦老燥裂起刺。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方药: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

甜杏仁三钱(研细),松子仁三钱,郁李仁四钱(杵),原桃仁二钱(杵),柏子仁二钱(杵),橘皮一 钱半(蜜炙)

本证之便秘是因肺燥而影响及肠,肠中缺乏津液所致,与阳明燥实内结者不同,故不任承气苦寒攻下,宜用肃肺化痰,润肠通便之五仁橘皮汤为治。方中松子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均富有油脂而具有润燥滑肠之功。甜杏仁既能润肺化痰,又可宣开肺气,滑肠通便。橘皮能化痰行气除胀,且助运行,使诸仁润而不滞。所以用蜜炙,亦取其润而不燥之意。全方意取肃肺润肠,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肠润便通则肺气易降,肺气降则大便亦易于通下。

⑥腑实阴伤

症状:便秘,口干唇燥,身热,或见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

此为燥热内结阳明,津伤肠燥之证。阳明热结津伤,故大便不通,津液耗伤,故口干唇燥,腑热太盛,上冲扰及神明则见谵语。热结阳明,津液被灼,故舌苔色黑而干燥,脉见沉细。综观本证,实为土实水虚之候。本证与前证均有大便秘结,然病机则有不同:前证为肺不能布化津液而肠燥便秘,并无谵语及苔黑干燥等热盛见症;本证为燥热结滞而腑实津伤,并无咳嗽多痰等肺家见症。同为津伤便秘而病机则并不相同,所以具体的证候表现即有显著区别。

治法:滋阴通下

方药: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等。

本证既为燥热内结,当攻下以泻实;津液受伤,又当滋养阴液以润燥。选用调胃承气汤攻下腑实以去燥热。攻下虽有存阴之意,然阴亏已甚,亟待复阴,故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以滋养阴液。通下能存阴,滋液亦有助于通下。所以用鲜品者,以鲜药汁液较多滋液之力较强。

(3)气血两燔证治

症状:身热,口渴,烦燥不安,甚或吐血、衄血,苔黄,舌绛。

此为气分燥热之邪未解,热又入营血,而成气血两燔之证。身热,口渴,苔黄为气分热盛之象。舌绛,烦躁不安以及吐血衄血,均为热炽血分之征。本证热邪不单纯在气,又不单纯在血,其病机是气分、血分热势均盛。

治法:气血两清

方药:加减玉女煎

本证为气血两燔,治疗不可单治一边,必须两清气血分之热,可用加减玉女煎。木方系以景岳玉女煎加减而成,方用石膏、知母大清气分之热,玄参、生地、麦冬凉血养阴,共奏气血两清之效。

(4)燥伤真阴证治

秋感燥热病邪,在卫不解可传入气分,有少数患者如再不解,可进而影响营血。若燥热之邪全入营血,便有热燥营阴、热闭心包、热迫血溢等方面的病机变化。若进而深入下焦,热烁真阴,则又可出现肝肾阴伤或虚风内动之变。

摘自:孟澍江.温病学(第5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整理丨菟丝子 图片丨王德福

(0)

相关推荐

  • 56讲 温燥 气分证治(2) 凉燥证治 大头瘟概述

         (4)肺燥肠闭      同学们,上节课讲了秋燥里边,温燥病的气分证的三种类型.今天接着往下讲,第四种--肺燥肠闭. 临床表现 它的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舌苔干燥,脉滑. ...

  •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增液承气汤

    大医双合 COURSE ARRANGEMENT 导读:增液承气汤故名思意,是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黄)加承气汤(大黄.芒硝).用增液汤滋阴而补阴血;承气汤是用来攻下的,攻下就可以通气机. [经典重温 ...

  • 中医癌症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癌病,中医病名.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多由于正气内虚,感 ...

  • 乌梅丸主证病机 加味乌梅汤治秋燥案

    乌梅丸和加味乌梅汤的方义探讨及临床应用 乌梅丸是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 原为蛔厥而设, 兼治久利, 其药味组成比例如下:乌梅 (三百枚) .细辛 (六两) .干姜 (十两) ...

  • 秋凉又秋燥丨扎堆感冒咳嗽,如何预防与治疗?

    民间有句谚语"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这正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旧疾复发,因此人们要随时关注气温变化,适度增减衣物. 最近突然一大波感冒小患者来推拿治 ...

  • 疼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分类丨“中国镇痛周”专题

    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倡议设立"世界镇痛日"并确定每年10月第三周周一为"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我国也确定 ...

  • 养生丨重阳时节食清淡防秋燥

    登高今夕事 九九是天长 无 农历九月初九 二九相重 亦称为"重九" 空· 九九相叠,思念亦重重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quo ...

  • 处暑养生丨勿大补,防秋燥,用好节气灸!

    立秋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 言暑将退,伏而潜处也 今日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第十四个节气."处"即为终止,暑气至此为止,未来15日,降伏于土中,早晚转凉,秋乏.秋燥开始.在人体阴 ...

  • 尿失禁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小便失禁是指小便失去控制而自行溺出的症状,夜间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见小便自遗者,亦属本证. 现代医学认为:尿失禁是指尿道括约肌因损伤或者控制它的神经功能失常,病人不能控制排尿,尿液自尿道口流出 ...

  • “离魂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离魂证是指一种特殊的感知异常,即患者产生一种超脱自身或躯体分离的感觉,一般发生在清醒状态.至于睡眠或半睡眠时出现的异常,虽然与之有明显差别但古代文献仍称之离魂,故聊备之.<灵枢●本神>篇云 ...

  • 惊恐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惊恐是指易惊善恐,情志反应失其常度的病证,至于常人因惊恐造成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发生种种症状,此乃因惊恐而得病:此外,因妄有见闻,惊怖恐惧,神不自主者已涉及癫狂病证,前者之惊恐乃病因,而后者乃癫狂之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