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咽痛第三方——苦酒汤
第312条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少阴病,“咽中伤”是指出病位,在咽部。“生疮”是指出病态,扁桃体化脓,有脓点。如果没有“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就是少阴热化的桔梗汤证。
“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声不出”不能认为就是喉炎,现代医学认为,急慢性喉炎、声带结节、声带息肉、咽白喉、喉结核、声带乳头状瘤、喉癌、喉返神经瘫痪等等,都能造成不能发音、声音嘶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那中医是怎样认识的呢?《灵枢·忧恚无言》:“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少师认为“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不能出声是喉咙、会厌的病。“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这是个少阴寒化证或少阴伤寒证。“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从针灸的角度,在舌下的金津玉液刺血以泻寒邪,然后针天突穴。从大方脉的角度,也要立足“足之少阴”辩证处方。
生疮是咽部的病,少阴热化,声不出是喉部的病,少阴寒化,寒热错杂,相对难治。
“苦酒汤主之”,“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半夏用量估计是传写之误,应该是四枚,第一、笨鸡蛋本来就不大,里面还要放苦酒、鸡子白,放不下十四枚枣核大的半夏。《外台秘要》中苦酒汤记载:“半夏,一方寸匕”,相对合理。第二、古人制方取象比类,肺五行属金,主声,地四生金,用四枚符合古人制方之意。参《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注家大多从散结热、杀痰涎等角度论证半夏能治“咽中伤”,却不思半夏本来就治“喉咽肿痛”。反而是唐容川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他说:“此生疮,即今之喉痈,喉蛾。肿塞不得出声,今有用刀针破之者,有用巴豆烧焦烙之者。皆是攻破之法,使不壅塞也。仲景用生半夏,正是破之也。余亲见治重舌,敷生半夏,立即破,即知咽喉肿闭,亦能消而破之矣”。现在由于政策的原因,很难用到生半夏,制过的半夏很难有疗效。万一有人半夏中毒,可以用生姜解之。
“鸡子一枚,去黄”,鸡蛋去了黄就是蛋清,注家都说蛋清能治声音嘶哑,刘渡舟、胡希恕二老也讲了戏曲演员用喝蛋清来保护嗓子的旧闻。为什么蛋清能治哑呢?教材上说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现的,那劳动人民为什么不用蛋黄呢?中医是讲取象比类的学问,鸡蛋为宇宙混沌初分之象,蛋清色白象天,主气,蛋黄色赤象地,主血,在人体中,肺五行属金而五色属白,法象天幕,为水之上源,与蛋清同气相求。肺为娇脏,心居之下,心为火,火克金则语言不出,以蛋清润肺则音出。
“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康平本为小字旁注,写作“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内”通纳,放进去的意思,“上苦酒”,上等的好醋,不论米醋还是高梁醋,都行。苦酒性凉味酸,酸能敛疮。《肘后方》:“疗喉口中及舌生疮烂,含好醇苦酒即愈”。《千金要方》:“治喉肿食饮不通,含上好醋,口舌疮亦佳”,说明古人早就知道醋是治扁桃体化脓的好药,而且,用醋与蛋清同煎,可以防止蛋清遇热凝固。本方用半夏与醋治“咽中伤,生疮”,用蛋清治“不能语言,声不出”,是一张寒热错杂的处方。
“安火上,令三沸”,醋的沸点比较低,与蛋清一起煮很快就会沸腾,滚三沸就可以了,不然蛋壳很快就烧裂了。
“去滓,少少含咽之”,“去滓”就是去掉半夏,本方所用是洗过的生半夏,毒性很大,虽然滚三沸,不能保证完全去除毒性。古代有坏人用生半夏给戏曲演员服,破坏演员的嗓子,说明半夏有致人失音的功效。去掉半夏,只是将苦酒蛋清汤少少含咽,如同现代人服口含片,让药物长时间停留于患处。“不差,更作三剂”,如果一次不能痊愈,就再来三剂。
第313条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课前思考:
1.本条的咽中痛,是少阴寒化证还是少阴热化证?如果是少阴寒化证,可否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如果是少阴热化证,可否用甘草汤、桔梗汤治之?
2.试述半夏苦酒汤与半夏散及汤的异同。
3.既然称半夏散,将息法中为什么说“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4.“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无药之时煎七沸是何用意?
5.曹颖甫曰:“惟桂枝一味,不得其解,咽痛用桂枝,近世无人能解”,本方为什么用桂枝呢?
6.胡希恕胡老说:“所以这个它也有外证,不是没有的,它用桂枝甘草汤也是解外”,那这算少阴病还是太阳少阴合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