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821:国家对中小学生严格要求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有何心理学意义。/儿童独症

                         临床表现
感觉异常: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光滑物体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墙壁、光滑的书刊封面和质地滑软的衣料等。
喜欢闻某一物体,感觉过敏和感觉迟钝现象常见。
认知和智力功能受损:想象力缺乏,游戏中,不能与伙伴们共同遵守一种规则,不能在游戏的每一个步骤中,去揣摩别人的想法和做法。
不会扮演,不懂伪装,80%-90%存在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良。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全球确诊病例累计13460万余例,死亡
291.1余例。境外输入5397例。
近期,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十小时,初中生应达到九小时,高中生应达到八小时。
小学生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时20分,中学一般不早于8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和游戏等,都不能侵占学生正常的睡眠时间。
目前学校作息时间普遍不合理,校内外课业严重挤兑学生睡眠时间,并影响学生睡眠质量。
要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标准,不得提前要求学生到校,可有必要的午休时间。
晚上小学生就寝不晚于21时20分,初中生不晚22时,高中生不晚于23时,校外培训机构结束时间,不得晚于8时30分,以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和有效睡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教育部对学生睡眠时间做了硬性规定,也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
在面临应试教育和巨大学业压力时,如果要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必须对现有的教育制度和考试模式,进行相应的彻底改革。否则教育部的通知,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各自对学习要求的高低不同,对睡眠时间的要求也不一样。
教育部的规定,是针对绝大多数学生制定的标准。有些学生需要更多或更少的睡眠时间,可以满足睡眠需求。
由于睡眠不足,导致学生睡眠障碍,进而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焦虑和神经衰弱等最为常见。
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还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某种程度的摧残,严重时会危及学生的生命。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很多学生因病休学、退学,严重时发生自残自杀的学生,决非个案。
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可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对于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中小学时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具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大学生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切又与他们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成正相关。
教育部从国家层面,对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予以明确规定,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可谓是百年大计,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席心理专家,北大医学部在职研究生,高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资深主治医师,长期从事医学病理心理学专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