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8岁成为北大博导,上榜世界青年科学家榜单,又获300万大奖!
2019年11月2日,第一届“科学探索奖”举行了颁奖仪式,50名在国内工作的科学家,分享1.5亿元奖金,吸引了无数目光。在获奖的50位科学家中,只有有4位女性,其中一位颜值超高的80后女科学家尤为引人注目。
刘颖
她就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刘颖。她第一次被人们关注,是因为28岁时,成了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2019年,注定是刘颖走红的一年,6月底,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9年世界青年科学家榜单》,全世界只有21人,中国三人上榜,刘颖是其中之一。接着,又传来好消息,她入选年度国家杰青资助项目名单。话音未落,这不,科学探索奖又来了。三喜临门,刘颖亮了。
记得2014年,28岁的刘颖成为北大博导,她说过一句话:当不了北大清华的学生,就要努力当清华北大的博导。这话在别人听来是很狂的,在刘颖这里,就是自我励志。何况,人家确实有这底气才敢说出来。其实,一个人狂一点不是坏事,说明取得了狂的资本。再说,也只是偶尔狂一下,平时根本没时间狂,都在潜心做科研。
刘颖在领奖台上(中)
那么,刘颖是哪所学校出身呢?其实,当年刘颖不是当不了清华北大的学生,她的高考成绩完全够得上清华北大,但是,她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跟名校之间的冲突,在再三权衡之后,放弃了清华北大,选择了南京大学的生物专业。
南大毕业后,刘颖去了美国留学深造,在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读博士。就在读博期间,这朵科研之花险些打了退堂鼓。首先是语言上遭遇了困难,她开始不能适应全英文教学。为了过语言关,她不但每晚加餐学习英语外,还对老师上课进行“复盘”,反复听读上课录音。这样虽然比别人多用了不少时间,却因祸得福,对于有些问题,理解得比别人更透彻。
刘颖
相比于语言上的困难,课题的无法突破则更打击信心,一度时期,刘颖四个课题都处于胶着状态,找不到方向,她甚至都想到了换课题了。但是,导师的一句“科研就是在失败中前进的”,让她又鼓起了勇气,终于,2009年,她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
但是,刘颖博士毕业后,没有直接回来,她觉得自己还没达到独立科研的境界,所以,就留在美国哈佛医学院跟随加里·鲁弗肯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直到2013年底,她觉得自己的实力可以独当一面了,才回到了祖国,进入了北大。不久,就担任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线粒体与衰老研究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4年后的2017年,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
刘颖
再过2年,进入2019年,刘颖的研究进入井喷阶段,上榜世界青年科学家榜单,入选中国杰青项目资助。而这次获得科学探索奖,是对她在细胞对能量和营养物质匮乏的感知和应激响应方面的成绩的肯定和鼓励。
刘颖在谈到自己的科学素养形成时,说自己小时候就对生物特别好奇,对动物植物都特别感兴趣。别的女孩有了零花钱都是买零食,买小饰品,她总是去书店,买一些科学画册回来,看得津津有味。到了初中,喜欢看各种科学读物,就在那个时候,爱上了科学。
刘颖
从刘颖的成长经历来看,科学素养对于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有了对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才会去探索科学的奥秘。阅读科学书籍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渠道,所以,应该提倡让孩子多阅读,多阅读一些科普书籍。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俄罗斯的科普读物,很多买了书的孩子反映不错,如果有兴趣,可以买一套,一套10本,价格比较便宜。
回归话题,大家对于28岁就成为北大博导,现在又获得300万大奖的刘颖,怎么看?对于如何提高孩子科学素养观点是怎样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