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朝不曾记载《满江红》,难道真是后人伪作?这其实是个误会

《满江红》《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国人非常熟悉的宋词,其中的每一句都堪称经典。特别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更是常常被后世引用来表达抗击敌人的豪气和雄心,岳飞虽然不是以文学在史册中留下记载,但是《满江红》一词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一直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这首词不管是在精神内涵还是在文学水平上,都有极高的价值。这首词通篇读来可谓壮怀激烈,显示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浩然正气。然而在上个世纪30年代,学者余嘉锡却提出《满江红》,这首词的真正作者并不是岳飞,而是在明代时有人以岳飞的名字伪作。从此就这个话题,众多学者展开了长久的争论,夏承焘、孙述宇、以及李敖等著名学者,都认为《满江红》一词并非岳飞所作。

这种问题当然是口说无凭,如果光凭一张嘴就能对事情下定论,那么不知道有多少是非黑白会被颠倒。那么,学者们质疑《满江红》,并非岳飞所写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引出这种疑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指出,《满江红》一词在明弘治年间突然出现,在此之前大约300多年,不管是宋代还是元代,没有文人评论过这首词。就连岳飞的孙子岳珂在《金佗稡编》中也未记载这首词,所以余嘉锡认为这首词来历不明,很有可能是明朝人伪作。

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学者夏承焘在《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中提出疑问,在元代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中,着力于表现岳飞的剧本,却没有引用任何一句《满江红》中的词句。岳飞的一生都在抗击金兵,但是在这首词中却说出了“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的位置与金国的黄龙府(现在的吉林)截然不同,岳飞不可能是由于不熟知地理而随意写就。除了这两个提出疑问的主要原因外,还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各种比较唯心的看法,对于这些质疑,学术界也纷纷加以驳斥,但是不管是哪一方,都缺乏一个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己方论点。

与余嘉锡和夏承焘持相反意见的学者们认为,岳珂的《金佗稡编》中没有记载这首词,很有可能是岳珂未能搜集到,因为在岳飞死后秦桧毁了所有关于他的资料。在当时的政治情况下,就算私人珍藏了岳飞的作品也不敢公布,所以在岳珂的《金佗稡编》和其他记载中有所遗漏实属正常。而在宋元时期,其实有类似的诗词,例如在元杂剧《岳飞破虏东窗记》第三折中的《女冠子》一词,就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怒发冲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这首词的整体格局和抒发情怀方式,就与《满江红》十分类似。《女冠子》

至于夏承焘所提出的关于贺兰山的疑问,其实在这里贺兰山仅仅是用于泛指北方,就如同古人常常以匈奴来泛指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样。在《满江红》中,同样是以匈奴、胡虏来比喻北方民族。1983年,在浙江江山县发现的古籍《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终于为双方的争论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在这本族谱中记载了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赠送给祝允哲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一词:“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根据这个证据,学者们进一步仔细研究了岳飞与祝允哲的关系,并对祝允哲此人加以考证,此人与岳飞曾并肩抗金,既有性命之交,私下关系也匪浅,两人互相赠送诗词非常正常。在祝家的族谱中,收藏的应该是这首词的原稿或初稿,后来经过修改之后,才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由此可知,这首词的作者毫无疑问就是岳飞,并非所谓的明朝人伪作。参考资料:《关于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