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档案工作者的阅读书单(第二期)
周一到周五,早上6:00见
作者简介:
徐望之,男,是张裕公司原总经理。原籍浙江吴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9年在河北训政学院主讲公牍课程时,徐望之根据《公文程式》编著了《公牍讲义》。后将此讲义公开出版,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公牍通论》。《公牍通论》最初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1年出版,该书一上市就受到了好评,热销异常,同年12月再版,以后又陆续再版,到1947年已出版了8次。
1958年该书作为档案学旧著十三本之一,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翻印。此后,该书又在海内外三度出版:1979年由东京中文出版社出版,1988年由档案出版社出版,1991年由上海书店出版。[1] 踏上社会却改行金融,对企业管理颇有研究。[2] 1934年,因负债过多,张裕公司抵押给中国银行,由烟台支行经理徐望之出任总经理。
书籍简介:
该书内容详实。正文共分九章。
第一章释义,用了两页的篇幅介绍公文名称的来源及其定义。徐认为,公文者,国家或地方机关相互间及与人民团体相互间,为意思表示于一定程式之文书也。
第二章类别,不仅介绍了公文在等级和政治上的分类情况,而且详细介绍了公文名称上的分类,列举并解释了从先秦一直到民国时期公文的诸多名称。
第三章体例,是该书的重头戏,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解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和杂体文的体例。作者不仅从行文的方向角度阐述了上行、下行和平行的体例问题,而且更注意到了当时所惯用或沿用的与公文程式条例规定相异的文书,因此,作者认为“治牍者。仍应辨其异同,诸其体例,初不容率尔操觚,贻人笑柄也”,于是就对这些杂体类别的公文作了体例上的介绍。
第四章储养。用了四页篇幅讨论人才问题,作者说“倘平时毫无储养,一旦从政,鲜有不误国殃民者”,所以呼吁大家修身养性,“只要遇事切实去做,言顾行,行顾言,言行如一,便可成大事”,“故在平日必须储才备用。养气以立身”。
第五章撰拟,谈论公文的撰写。虽然作者认为公文的撰写系于人之品识才学,但在错综变幻之中,也有一些常行不易之法,所以就对公文的撰写略加阐释。
第六章结构,从实质和形式两方面对公文作了结构上的解说。
第七章公文之叙法,公文的三段结构几乎不变,但其叙法却随时因其关系之繁简,而变化万千,所以就需要加以解释。作者将叙述法分为引叙和自叙两种来阐述。
第八章用语,不仅详细介绍了属于术语和成语方面的用语,而且还介绍了属于约语方面的用语。
最后一章是程式。对公文的用纸、署名、盖印、记时和编号等问题作了阐述。该书前有绪言,后有附录。绪言从士大夫不习公文而导致僚吏败政讲起,认为“务使担任公务,事必躬治。牍必亲裁”,把公牍作为治国安邦的有力工具,这样就能除积弊、肃纲纪。而附录则是《公文程式条例》等以供参考的公文条令。除此之外,书前还分别有张元济、张悛和汪鸿孙所作的序。
作者简介:
程长源,浙江永康人。1934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曾任国民党兰溪县政府档案室主任、湖北省政府图书馆代主任、江西省九江图书馆馆长。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资料组副组长、上海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图书馆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致力于主题目录和标题法的研究。著有《主题目录及标题方法》、《机关图书馆工作》及《县政府档案管理法》。
书籍简介:
《县政府档案管理法》 全书 13 万字, 共分 20章,分别阐述了档案室的组织与行政、收发及登记、文件之点收及粘贴、分类、编目 、立卷与排架、检字法、目录的标排、调卷、装订及修补、暴晒及消毒、档案室与卷架、用具与用品、重要卷与取消卷、附件的处理、公报的管理、参考书的置备、档案室的整洁、管理员的责任及修养、整理的方法及步骤。该书是程长源对其档案管理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概括, 以满足实际应用为准则,“不尚理论, 不嫌琐屑, 对档案管理各端,均叙述详尽,”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何鲁成
书籍简介:
全书分十章:概论、行政、文书档案连锁法之理论与实施 点收与登记 分类、编目、归卷与调卷、庋藏、归卷之整理、行政参考资料。概论部分对档案定义、功用以及研究方法等档案学的一般理论、观点作了阐述,并从分析中国档案管理的弊端入手提出借鉴国外经验的必要。档案行政部分提出了“有良好之行政,才能有良好之技术”的思想,对集中制 分司制、集中分司制、分司集中制 4种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档案机构在国家机关中的地位及其隶属关系、职掌范围提出了档案机构应 为行政之枢纽”,“档案管理应有独立组织”的观点,其职掌应包括文书 图书、公报等相关的内容。
书中提出了档案机构应以横向,即档案管理各程序为内部分工原则;对档案人员的标准、使用、训练、待遇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管理技术部分分别从点收、登记、分类、编目、归卷、调卷、庋藏诸程序阐述了各环节的功用、现状及改革方法。该书论述的各部分构成了机关档案室档案管理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甘乃光为该书作序,介绍了文书档案改革运动。
作者简介:
龙兆佛(1902—1975),另名承之,湖南常德人,1927 年毕业于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曾经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35年任广西省政府咨询,1937年至1944年间,任广西省政府图书馆主任兼档案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重建自治区立南宁图书馆,由龙兆佛全面负责并主持工作(1953年—1957年)。龙兆佛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首任馆长。
书籍简介:
1930年代,龙兆佛在管理广西省政府档案工作的实践中,针对当时行政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图书馆学的原理与方法,整理了一套档案管理的方法,编撰成《档案管理法》(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1940年)。龙兆佛的《档案管理法》于1939年成书,1940年出版,1958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之一再版,2013年被收入《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
该书既是著者多年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又是民国时期文书档案改革成果的一大见证,更是考察我国近代档案学形成史的重要依据,对民国时期行政档案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近代中国档案学理论的创立起着较大的积极作用。该书从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龙兆佛的档案学思想。
作者简介:
秦翰才:(1895-1968),名之衔,字又元,号翰才上海市陈行乡人。幼年就读于三林学校、江苏省立松江第三中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文书档案工作,曾任江苏教育会文书、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务科秘书、通讯科主任。1927 年被黄伯樵聘任为上海市公用局第一科科长,后转为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秘书,主办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任交通部专员。1939 年赴香港参编《中国经济建设资料》。1942 年赴兰州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任主任秘书。1946 年返回上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任秘书处长。1955 年退休。1956 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书籍简介:
《档案科学管理法》全书近8万字,共分5章,分别从档案性质的新认识、档案工作的新组织、档案编管的新方案、档案人才的新标准、档案用品的新设计5个方面进行阐释,无论从认识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赋予了档案管理工作新的内涵。另附档案编管各类簿册表单22份,对规范当时的档案管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