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名人录】(54号)入驻诗人: 黄为敏《下乡后坡村的岁月 (外一篇) 》//2021东方典藏●金榜名篇.

国 家 精 品 巨 著 

东方典藏●金榜名篇
《中华诗词名人录》

各位天下知音朋友:

为了传承中华五干年的文明,弘扬中华诗词文化,汇聚老,中,青三代人优秀诗文,选精典之作入选书刊。人的一生,需要创造一次传奇,让自己的文学成果在这个辉煌时代留下应有的影子。将其一生的写作心血流传于世!!

作者简介:

黄为敏,女, 笔名雨沐乙未,中共党员。1950年12月26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市。1968年毕业于河南灵宝第一中学;同年十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0年招工进厂;1977年调灵宝新卫厂工作至退休。后二次就业于郑州市科技公司。著有《陪伴——初心诗画》、《乙未心语》等书。许多散文、诗歌作品在报刊、网上发表。系铁岭市诗词协会会员。

下乡后坡村的岁月
我是1968年8月随灵宝新卫厂子弟知青,上山下乡插队到灵宝县五亩公社宋曲大队后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同一组的知识青年有:我和张新光、张新民、于自強、司世民、崔立毅六个人。后坡村是个有几百口的人的河畔小村。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村里的田地大都在东边的山上,山坡地 ,产量不高。当年队長叫赵方,很年轻,比我们大不了几岁。记得当年我们还参加了他的婚礼。村党支部书记是趙举旺。当时年龄也就四十多岁。
我和张新光、张新民姐妹同住一间屋。三个男生同住一间,另一间做了厨房。房东八婶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对我们都很好。我在那里三个年头,生活上得到了房东八婶许多的帮助和照顾。
我们六个人,是轮流做饭。蒸馍方法不同在家里。八婶手把手的教我做。至今记忆犹新。
在村里,我们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我跟着社员学会了种地、锄地,学会了割麦、打场;秋收玉米。老支书说“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我咋着。”其实,农活也是有很多的知识和经验的。在农村的“农把式”都是为数不多的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啥时间种啥,选种、浸种、下种。啥时间浇灌,抚苗;什么时间收割;碾场,晒粮,入囤;养牛、喂养等等知识大都是一辈辈人穿下来的。
我抱着不怕吃苦,肯出力,很快过了劳动关。村支书很看重我的直爽、少言,干活踏实肯出力气;而且请假回家少,出工率高。他一次郑重其事给我谈话,让我写了入党申请书。把我列入了大队培养发展对象。
1969年我被宋曲大队、五亩公社选举推荐为灵宝县优秀知识青年,参加了灵宝县第一届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大会上做了代表发言。
1970年初 ,大队报公社要发展我为预备党员。支书让我填写了《预备党员》志愿书。这时,灵宝县第一批知青招工回城 ,我被五亩公社惟一选举推荐招工到灵宝热水瓶厂当工人。
该厂是个新建的地方国营单位,除了筹建人员,就是从全县各公社拔选出来的约五十名优秀知青。新建厂组织机构不甚健全,我再没有向厂里说我的入党问题,也再没有去村里和五亩公社问我的入党问题。直到数年后,我到河南创新科技公司工作时,又重新加入了党组织。
1970年8月11日,灵宝县革命委员会民政安置小组,对上山下乡51个“四好”知青小组、单位;616名“五好”青年进行通报表彰。我在五亩公社44名被表彰的“五好”知青中排名。
我的中学同学张甲军,无意中收藏了那张红字铅印的《光荣榜》,记录了49年前的那段岁月,那段历史,那场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记忆,难忘初心的激动。
知青岁月,是我们一代人永远难忘的岁月。是艰苦的锤炼,人生的底垫,是我们生活的开端,一生初衷的梦!
2019年4月,我在同学王素琴、王春霞、李金陵的陪同下到了五亩乡的下坡村。故地重游,心里格外激动。村子变化很大,记忆中的模样面目已非。村里的人没有认识的了。一个当年依然 认识我的年轻人把我们领到了老队长家。赵方恰好不在家。打电话一问是去了女儿家。老队长一听十分高兴,立刻赶回了村里。
因为年龄 赵方不再 干队长了。老支书赵举旺已经过世。我们一起去看了住过的院子。房院翻新,已经变了模样。那个好心人八婶也不在人世了。八婶的儿子赵向森见了我们。十分高兴,又是一番感慨。
中午,午饭时回到老队长家,邻居家下厨,老队长家摆宴,向森参加,一桌十余道菜,十分丰盛。还特意做了我们爱吃的农家饭“搅团 ” 。老队长和向森几次为我举酒,我以水回敬。 那场面,那情景,只有亲人、亲戚才能如此。油然而生,后坡村这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着我的深深的苦乐留忆和亲人。
老队长和村人们的热情好客气氛,和当年的那一幕幕战天斗地村景。那老一辈村人的爱党爱国、淳朴善良和实诚热忱,及安守的艰辛守望精神。正是他们把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精神就是通过一代代人传承到了今天。
这顿饭,家话伴着家宴。吃了好长时间,往事件件,感慨依依,让温馨暖暖留忆。临别,老队长和向森給我带了核桃、柿饼等土特产,嘱托我,并转告一起下乡的知青常回去看看。车出村子,回头望去老队长、向森几个乡亲,依然在路边招手相送。车离村子许久,望着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心中暖暖,又有一缕酸楚。上山下乡是我们一代人的经历,是时代的一场政治运动,更是我们一代人的人生磨砺。
重温岁月,故地重游,是对历史和时代的深切感悟和对知青时代奉献的怀念。是对人生生命价值,社会价值的尊重。是一代知青热爱党和国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精神的恰切诠释。这也是我们下一代人的精神营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持有的心态和生命价值精神。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知青年代已远去了半个世纪的时光。但她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难忘、不舍的情怀。

思念母亲

母親是一个慈祥,朴实,勤劳,好干净的人。留忆当年,我们姊妹四个都还小。母亲每天辛辛苦苦上班,一到家就是忙忙碌碌做饭,打扫家里卫生。为全家洗衣服。她把父亲照料得周周到到,得得体体:把我姊妹收拾得干干净净。引得邻居们羡慕和夸赞。

母亲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为照料父亲,为抚养我们姊妹付出了毕生艰辛。

母亲的勤劳精神感动了我,六岁在南昌时,我就开始了学做饭。起初就是焖米饭,母亲慢慢教我学炒菜。受到父亲、母亲夸讲,我很高兴,我当时只是想帮帮母亲,母亲太辛苦了。

母亲曾经教我做针线活,缝衣服,做盘扣,我压根就不想学。就推说我学不会。但打毛衣我是无师自通,看着图就能打成。我前前后后给父亲母亲都织了很板正的毛衣。母亲很高兴,常和邻居们夸奖我

母亲很传统,家教很严。每天,父亲不到家,是不能开饭的,我和弟弟妹妹谁再饿也不行,都得等。吃饭时都不能高声说话,不能吧唧嘴。多少年的习惯,这成了我们的家风。现在也成了我和下一代儿女们的家风习惯了。

记忆里,母亲教育我多一些,她认为我是老大,

要我处处成为弟弟妹妹的楷模榜样。她说“女孩,就要像女孩的模样。坐有坐相,站有站像,玉玉婷婷,稳稳当当的。”。

可我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跑跑跳跳。在小学、中学参加学校的赛跑,乒乓球,羽毛球、兰球运动比赛。

父亲母亲知道后都强烈反对。母亲不止一次給我说,我和你爸爸小时候家境穷,上不起学。你们现在多好的条件,要好好读书上学。长大了好有个好前途。

母亲的话,我只听进去了一半。到了学校照样参加体育运动。乒乓球、羽毛球打得很出色,成了西安庆安机械厂子弟学校的体育尖子。

1964年,西安市举办少年乒乓比赛,我从学校开始,被层层选拔到西安市阿房区代表队参加全市少年乒乓球赛。在西安市比赛时,我告诉了家里。父亲和母亲赶到现场,观看了我的比赛。我在比赛中发挥得还可以。最终获得了西安市乒乓球少年女子赛第二名(亚军)。父亲母亲看了会后都很高兴,说“不知道,我们巧玲还会打乒乓球哩”。但是,在西安市体委教练到家里,动员我参加西安市体校乒乓球队专业训练时,我父亲和母亲又坚决不同意了。他们认为我正是上学学习的年龄,参加体育训练不是荒废学业吗。老俩就是不同意,

体委教练无奈走了。我嘴上不敢说,但在心里很不高兴父母的决定。

之后,我在学校的乒乓球并没有中断,而且又增加了一项羽毛球。在学校的羽毛球比赛中名列前茅。

父母工作从西安调动到灵宝124厂后,我随家调动,转学在灵宝一中上学。随之文革开始。体育运动中断。我拿起

在西安上学时,学会的口琴,笛子。搞起文艺来。我的笛子独奏(两支曲)在灵一中全校文艺晚会上表演,获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

那时,我从学校一回到家就給大家吹笛子、吹口琴。我吹,妹妹跟着唱。每次母亲都听得很认真,很高兴,很专注。我很开心。

1968年10月,我随新卫厂子弟上山下乡。我和张新民、张新光、司世民、于志强、崔立毅六人一组,分到了灵宝县五亩公社宋曲大队后坡村。

近两年里,父亲和母亲几次到后坡村看我。每次都给我带去母亲在家里做好的蔬菜。带去了让大家一块吃的咸菜。我每次送父母到村头路边等车,总要等到他们上了车,车远去再看不到时,我才回村。每次心里都感到暖融和酸楚,每次都总让我眼睛湿润,激动久难平静。

1970年,我从下乡地,第一批招工回城,到了灵宝热水瓶厂。这是一个新建的地方国营小厂,白手起家,条件简陋。母亲几次专意到厂里看我。

在热水瓶厂期间,我被选拔参加了县工业局组织的篮球比赛,之后又几次到外地比赛。母亲这时再没有反对过我参加体育打比赛。每次都来帮我照料孩子。

1977年,我从热水瓶厂调新卫厂工作。经常参加厂组织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比赛。孩子自然都交给了母亲照看。母亲没有任何怨言。乐呵呵的把孩子带走,她开始支持我。并常嘱托我要注意安全,别太累。

随着年龄到增长,岁月的磨砺,我感触到了母亲,对子女深在骨子里的那种无私的大爱。和在为儿孙奉献付出中的忘我品德精神。

1986年11月接到郑州老家姑姑的电话,奶奶病危。我和父亲母亲连夜从灵宝乘火车赶往郑州。在郑州老家停了三天,奶奶病情稍有稳定。父母親决定租車将奶奶带回灵宝家中照料。

租到的是一个老式夏利车,父亲在前座,奶奶躺在后座上。母亲加一个小凳,挤在奶奶身边的座下。我不忍心让母亲窝在车里。国道600多里,当时还有许多处是沙土路。一天颠簸,我担心母亲会颠出病来。我坚持要求母亲坐火车回去,我去坐夏利。可是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舍不得让自己女儿苦,坚决让我坐火车回去。

我拗不过母亲,目送夏利车上路。我心疼得,禁不住淌下了泪水。那一刻,让我感到了母亲的伟大。

奶奶到我们家后。经过母親的用心调理照料,奇迹般的恢復过来,脸色红润,开始吃饭。但身子还是不能动。母亲一日数餐,喂饭喂药。每日搽洗身子,按摩四肢。朝夕同室陪伴 ,一年时间里,付出了无怨无悔的辛勤劳作。母亲对奶奶无微不至的照看,事无巨细,端屎倒尿 ,事必躬亲,她从不让人动手。母亲的孝垂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教会了我如何行孝于自己的老人。

郑州老家的叔叔及四个姑姑到灵宝看望奶奶。当他们惊讶的看到奶奶干干净净,人也胖了许多。激动的拉着我母亲的手,看着我母亲疲惫的面容,眼睛都湿润了。

奶奶于1987于10月去世,寿年91岁。有父母在她身边 ,她走得很安祥、安然,干净,洒脱。很有福。我心里清清楚楚知道,这一切要归功于我伟大的母亲。

母亲处处只为别人着想。吃苦耐劳,无私忘我。一生对子女的爱超过自己的生命。对奶奶的孝奉,对父亲的热爱、照顾,对待亲朋的真挚实诚,对待同事、邻里热忱相助,竖起人们敬重怀念的心碑。

母亲文化不高,普通工人,没有职务,但她爱党爱国,热爱工作岗位,朴素的政治觉悟,让她为这个世界,为这个社会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热和爱。

母亲工资收入不高,但她一生俭朴持家,知足幸福。她热爱生活,乐观困苦。把中华民族忠孝和善爱的传统美德精神传承給了子女、孙辈。

一天晚上,母亲打来电话,说感觉不好,想和我说说话,我立即赶回家里。母亲说眼睛不舒服。我为母亲洗了洗头,搽了搽身子。

第二天上午,和母亲一起到郑州二院,为母亲看了眼睛。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发症,开了药。中午时分,我带母亲到一家不错的餐厅,为母亲点了她平时喜爱吃的带鱼、茄子,三菜一汤和米饭。母亲吃的很开心。

下午回到家,母亲不想让我走。我就留下来陪母亲说话。我两谈了许久,晚上我就挤睡在母亲身边,一个床上又说了大半夜的话。

母亲说,她这一辈子,是把我当男孩用了!从小到大,家里的出力活大都让我干了。她觉得家里活离不开我。在灵宝每年储藏冬菜;平时,每次买蜂窝都是我的活。说我給这个家出力最大。那一年,弟弟结婚需要木材,我一个人去朱阳大山里买木材,并拉到火车站,一个人去办的托运。回到家,饭还没顾得吃,就去上班了。

又一年,我送父亲到西安临潼疗养院疗养。临走说好晚上要赶回来。安顿好父亲,乘火车到灵宝已经是夜晚十一点,15元钱在火车站租了一辆蹦蹦三轮车,黑天山路,深夜里一点多才到家。母亲一直心急火燎的等着我。她说那是她第一次着急,心疼我了。

母亲歉意说,她有重男轻女思想,家里事她没有支靠过别人。就我操心多,出力大。我安慰母亲,老大,就得帮助爸妈多干活,应该的。

半个月后,我带着儿子小冰、女儿岚岚回家看望母亲。发现母亲反映异常,病情加重。当即决定送母亲住院治疗。我和儿子女儿給母亲穿好衣服。小冰把姥姥抱上了车。我们直接把母亲送到了省武警医院。

我们姊妹轮班在病房陪护。母亲常进入昏迷状态。她语言障碍,但心里明白,还认识人。见到我就总抓住我的手不放。

一天早上,轮班我到医院陪护。一进母亲病房我惊呆了。大弟回家办事,保姆把母亲的手脚绑在了床梆上。我发疯的责问为什么!保姆说 是怕母亲拔掉鼻管。我哭了,急忙解开母亲的手脚。哭骂着把保姆赶出了医院。我为母亲揉着手脚。母亲的眼角淌出了泪珠。我哭了,我知道,母亲心里什么都清楚,她只是嘴说不出来啊!

母亲走的前两天,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我忍着悲痛开始为母亲准备后事。

我到街上理发店请了一位理发师,给人50元钱(当时是很高的价格了),领到到病房。我坐到床上,把母亲抱在怀里,让师傅給母亲洗了头,修剪了头发。

母亲去世的那天晚上,当医生抢救后告诉我“人不行了”的时候,我惊奇的冷静,没有再哭泣,我用热水从上到下仔仔细细为母亲搽了身子。和别人一起为母亲穿上了老衣。

母亲在省武警医院病房度过了生命最后的半个月时间。走完了她66岁的人生历程,悄然、安详的去了。

清楚记得当晚,为母亲入殓后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钟。我的儿子小冰、女儿岚岚陪着我一起到大街寻找殡仪店。敲一家店门,购买了祭祀用品,又赶到父亲家连夜布置了灵堂。

当我带着儿子和女儿离开父亲家时,已是凌晨三点多钟。我拉着儿子和女儿的手,许久无语。我悲戚的眼泪落在了心里。我感激儿子小冰、女儿岚岚的与我陪伴,为姥姥所做的一切。心里不由得心疼起我的小冰、岚岚来。

难忘母亲病逝后,200多人,自发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特别隆重。当与母亲告别那一刻,全场人泣不成声,哭声若涛,震耳欲聋。我看着母亲安祥的面容,向母亲跪叩,作最后的告别。

我看到母亲许多同事,叔叔阿姨们个个老泪纵横。那一刻让我永远难忘,永远陪伴着我的生活,陪伴着我做人。

第一期﹤中国金榜诗歌经典﹥2018年8月份圆满出版。

第二期《中国诗词传世经典》,2019年3月份圆满出版。

第五期省级《新世纪文学》,季刊2019年6月28日圆满出版。

第三期《中国新世纪文学》,2020年1月圆满出版。

第四期《中华诗词大典》2021年1月份出版

世界作协、中国诗人作家网协会2018年初策划推出,引起巨大轰动。3年来先后被全国多家文学组织借鉴,充分说明了我们书籍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祝贺所有入选的作者们!百年传世不是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