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名人录】(54号)入驻诗人: 黄为敏《下乡后坡村的岁月 (外一篇) 》//2021东方典藏●金榜名篇.
国 家 精 品 巨 著
各位天下知音朋友:


作者简介:
黄为敏,女, 笔名雨沐乙未,中共党员。1950年12月26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市。1968年毕业于河南灵宝第一中学;同年十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0年招工进厂;1977年调灵宝新卫厂工作至退休。后二次就业于郑州市科技公司。著有《陪伴——初心诗画》、《乙未心语》等书。许多散文、诗歌作品在报刊、网上发表。系铁岭市诗词协会会员。

思念母亲
母親是一个慈祥,朴实,勤劳,好干净的人。留忆当年,我们姊妹四个都还小。母亲每天辛辛苦苦上班,一到家就是忙忙碌碌做饭,打扫家里卫生。为全家洗衣服。她把父亲照料得周周到到,得得体体:把我姊妹收拾得干干净净。引得邻居们羡慕和夸赞。
母亲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为照料父亲,为抚养我们姊妹付出了毕生艰辛。
母亲的勤劳精神感动了我,六岁在南昌时,我就开始了学做饭。起初就是焖米饭,母亲慢慢教我学炒菜。受到父亲、母亲夸讲,我很高兴,我当时只是想帮帮母亲,母亲太辛苦了。
母亲曾经教我做针线活,缝衣服,做盘扣,我压根就不想学。就推说我学不会。但打毛衣我是无师自通,看着图就能打成。我前前后后给父亲母亲都织了很板正的毛衣。母亲很高兴,常和邻居们夸奖我
母亲很传统,家教很严。每天,父亲不到家,是不能开饭的,我和弟弟妹妹谁再饿也不行,都得等。吃饭时都不能高声说话,不能吧唧嘴。多少年的习惯,这成了我们的家风。现在也成了我和下一代儿女们的家风习惯了。
记忆里,母亲教育我多一些,她认为我是老大,
要我处处成为弟弟妹妹的楷模榜样。她说“女孩,就要像女孩的模样。坐有坐相,站有站像,玉玉婷婷,稳稳当当的。”。
可我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跑跑跳跳。在小学、中学参加学校的赛跑,乒乓球,羽毛球、兰球运动比赛。
父亲母亲知道后都强烈反对。母亲不止一次給我说,我和你爸爸小时候家境穷,上不起学。你们现在多好的条件,要好好读书上学。长大了好有个好前途。
母亲的话,我只听进去了一半。到了学校照样参加体育运动。乒乓球、羽毛球打得很出色,成了西安庆安机械厂子弟学校的体育尖子。
1964年,西安市举办少年乒乓比赛,我从学校开始,被层层选拔到西安市阿房区代表队参加全市少年乒乓球赛。在西安市比赛时,我告诉了家里。父亲和母亲赶到现场,观看了我的比赛。我在比赛中发挥得还可以。最终获得了西安市乒乓球少年女子赛第二名(亚军)。父亲母亲看了会后都很高兴,说“不知道,我们巧玲还会打乒乓球哩”。但是,在西安市体委教练到家里,动员我参加西安市体校乒乓球队专业训练时,我父亲和母亲又坚决不同意了。他们认为我正是上学学习的年龄,参加体育训练不是荒废学业吗。老俩就是不同意,
体委教练无奈走了。我嘴上不敢说,但在心里很不高兴父母的决定。
之后,我在学校的乒乓球并没有中断,而且又增加了一项羽毛球。在学校的羽毛球比赛中名列前茅。
父母工作从西安调动到灵宝124厂后,我随家调动,转学在灵宝一中上学。随之文革开始。体育运动中断。我拿起
在西安上学时,学会的口琴,笛子。搞起文艺来。我的笛子独奏(两支曲)在灵一中全校文艺晚会上表演,获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
那时,我从学校一回到家就給大家吹笛子、吹口琴。我吹,妹妹跟着唱。每次母亲都听得很认真,很高兴,很专注。我很开心。
1968年10月,我随新卫厂子弟上山下乡。我和张新民、张新光、司世民、于志强、崔立毅六人一组,分到了灵宝县五亩公社宋曲大队后坡村。
近两年里,父亲和母亲几次到后坡村看我。每次都给我带去母亲在家里做好的蔬菜。带去了让大家一块吃的咸菜。我每次送父母到村头路边等车,总要等到他们上了车,车远去再看不到时,我才回村。每次心里都感到暖融和酸楚,每次都总让我眼睛湿润,激动久难平静。
1970年,我从下乡地,第一批招工回城,到了灵宝热水瓶厂。这是一个新建的地方国营小厂,白手起家,条件简陋。母亲几次专意到厂里看我。
在热水瓶厂期间,我被选拔参加了县工业局组织的篮球比赛,之后又几次到外地比赛。母亲这时再没有反对过我参加体育打比赛。每次都来帮我照料孩子。
1977年,我从热水瓶厂调新卫厂工作。经常参加厂组织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比赛。孩子自然都交给了母亲照看。母亲没有任何怨言。乐呵呵的把孩子带走,她开始支持我。并常嘱托我要注意安全,别太累。
随着年龄到增长,岁月的磨砺,我感触到了母亲,对子女深在骨子里的那种无私的大爱。和在为儿孙奉献付出中的忘我品德精神。
1986年11月接到郑州老家姑姑的电话,奶奶病危。我和父亲母亲连夜从灵宝乘火车赶往郑州。在郑州老家停了三天,奶奶病情稍有稳定。父母親决定租車将奶奶带回灵宝家中照料。
租到的是一个老式夏利车,父亲在前座,奶奶躺在后座上。母亲加一个小凳,挤在奶奶身边的座下。我不忍心让母亲窝在车里。国道600多里,当时还有许多处是沙土路。一天颠簸,我担心母亲会颠出病来。我坚持要求母亲坐火车回去,我去坐夏利。可是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舍不得让自己女儿苦,坚决让我坐火车回去。
我拗不过母亲,目送夏利车上路。我心疼得,禁不住淌下了泪水。那一刻,让我感到了母亲的伟大。
奶奶到我们家后。经过母親的用心调理照料,奇迹般的恢復过来,脸色红润,开始吃饭。但身子还是不能动。母亲一日数餐,喂饭喂药。每日搽洗身子,按摩四肢。朝夕同室陪伴 ,一年时间里,付出了无怨无悔的辛勤劳作。母亲对奶奶无微不至的照看,事无巨细,端屎倒尿 ,事必躬亲,她从不让人动手。母亲的孝垂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教会了我如何行孝于自己的老人。
郑州老家的叔叔及四个姑姑到灵宝看望奶奶。当他们惊讶的看到奶奶干干净净,人也胖了许多。激动的拉着我母亲的手,看着我母亲疲惫的面容,眼睛都湿润了。
奶奶于1987于10月去世,寿年91岁。有父母在她身边 ,她走得很安祥、安然,干净,洒脱。很有福。我心里清清楚楚知道,这一切要归功于我伟大的母亲。
母亲处处只为别人着想。吃苦耐劳,无私忘我。一生对子女的爱超过自己的生命。对奶奶的孝奉,对父亲的热爱、照顾,对待亲朋的真挚实诚,对待同事、邻里热忱相助,竖起人们敬重怀念的心碑。
母亲文化不高,普通工人,没有职务,但她爱党爱国,热爱工作岗位,朴素的政治觉悟,让她为这个世界,为这个社会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热和爱。
母亲工资收入不高,但她一生俭朴持家,知足幸福。她热爱生活,乐观困苦。把中华民族忠孝和善爱的传统美德精神传承給了子女、孙辈。
一天晚上,母亲打来电话,说感觉不好,想和我说说话,我立即赶回家里。母亲说眼睛不舒服。我为母亲洗了洗头,搽了搽身子。
第二天上午,和母亲一起到郑州二院,为母亲看了眼睛。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发症,开了药。中午时分,我带母亲到一家不错的餐厅,为母亲点了她平时喜爱吃的带鱼、茄子,三菜一汤和米饭。母亲吃的很开心。
下午回到家,母亲不想让我走。我就留下来陪母亲说话。我两谈了许久,晚上我就挤睡在母亲身边,一个床上又说了大半夜的话。
母亲说,她这一辈子,是把我当男孩用了!从小到大,家里的出力活大都让我干了。她觉得家里活离不开我。在灵宝每年储藏冬菜;平时,每次买蜂窝都是我的活。说我給这个家出力最大。那一年,弟弟结婚需要木材,我一个人去朱阳大山里买木材,并拉到火车站,一个人去办的托运。回到家,饭还没顾得吃,就去上班了。
又一年,我送父亲到西安临潼疗养院疗养。临走说好晚上要赶回来。安顿好父亲,乘火车到灵宝已经是夜晚十一点,15元钱在火车站租了一辆蹦蹦三轮车,黑天山路,深夜里一点多才到家。母亲一直心急火燎的等着我。她说那是她第一次着急,心疼我了。
母亲歉意说,她有重男轻女思想,家里事她没有支靠过别人。就我操心多,出力大。我安慰母亲,老大,就得帮助爸妈多干活,应该的。
半个月后,我带着儿子小冰、女儿岚岚回家看望母亲。发现母亲反映异常,病情加重。当即决定送母亲住院治疗。我和儿子女儿給母亲穿好衣服。小冰把姥姥抱上了车。我们直接把母亲送到了省武警医院。
我们姊妹轮班在病房陪护。母亲常进入昏迷状态。她语言障碍,但心里明白,还认识人。见到我就总抓住我的手不放。
一天早上,轮班我到医院陪护。一进母亲病房我惊呆了。大弟回家办事,保姆把母亲的手脚绑在了床梆上。我发疯的责问为什么!保姆说 是怕母亲拔掉鼻管。我哭了,急忙解开母亲的手脚。哭骂着把保姆赶出了医院。我为母亲揉着手脚。母亲的眼角淌出了泪珠。我哭了,我知道,母亲心里什么都清楚,她只是嘴说不出来啊!
母亲走的前两天,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我忍着悲痛开始为母亲准备后事。
我到街上理发店请了一位理发师,给人50元钱(当时是很高的价格了),领到到病房。我坐到床上,把母亲抱在怀里,让师傅給母亲洗了头,修剪了头发。
母亲去世的那天晚上,当医生抢救后告诉我“人不行了”的时候,我惊奇的冷静,没有再哭泣,我用热水从上到下仔仔细细为母亲搽了身子。和别人一起为母亲穿上了老衣。
母亲在省武警医院病房度过了生命最后的半个月时间。走完了她66岁的人生历程,悄然、安详的去了。
清楚记得当晚,为母亲入殓后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钟。我的儿子小冰、女儿岚岚陪着我一起到大街寻找殡仪店。敲一家店门,购买了祭祀用品,又赶到父亲家连夜布置了灵堂。
当我带着儿子和女儿离开父亲家时,已是凌晨三点多钟。我拉着儿子和女儿的手,许久无语。我悲戚的眼泪落在了心里。我感激儿子小冰、女儿岚岚的与我陪伴,为姥姥所做的一切。心里不由得心疼起我的小冰、岚岚来。
难忘母亲病逝后,200多人,自发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特别隆重。当与母亲告别那一刻,全场人泣不成声,哭声若涛,震耳欲聋。我看着母亲安祥的面容,向母亲跪叩,作最后的告别。
第一期﹤中国金榜诗歌经典﹥2018年8月份圆满出版。
第二期《中国诗词传世经典》,2019年3月份圆满出版。
第五期省级《新世纪文学》,季刊2019年6月28日圆满出版。
第三期《中国新世纪文学》,2020年1月圆满出版。
第四期《中华诗词大典》2021年1月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