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祭
——王鹏
傩,特别生僻的字眼。在我们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却是常见的一种祭祀。将傩与舞蹈结和起来的傩舞,成为我们这里的人们历代祭祀神灵,祈祷平安的方式。在这之前,我曾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贵池傩》,文中提到:“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实在太深太远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稍从宫廷史官们的笔端离开,那么,山南海北的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显然,在这里,傩产生于民间,发生在山村乡野。也同样只有在这广阔而坚实的土地上,才能产生铿锵的傩舞。它也就只有西北这厚重的黄土高原,能孕育出秦腔一般。我有幸,在昨日下午来到我们小县城郊的金龙庙,看到了精彩的傩舞表演。回去之后,我翻阅历史典籍,查找资料。最终得知,傩在上古时代就已存在,它是民间人士在特定的季节或节日里,通过傩舞来驱逐疫鬼的一种祭祀仪式。汉朝时傩舞祭祀不光在民间举行,连宫廷里的皇帝大臣都要参与其中。到了宋代,举办一次傩舞祭祀的活动需要有成千上万以上的人参加。明朝傩舞演变成一种戏剧文化,有了傩戏表演。同时,我也想到了清代满族人在故宫里每年举行的萨满祭祀,它其是也是一种不同的傩舞表现形式,只不过有异于汉族。余秋雨先生1987年2月,春节过后。在安徽贵池山区看到了傩舞的表演,也就写下了《贵池傩》一文,但其性质,目的是一致的。我们这里,表演傩舞的法师,用我们当地的方言称为“司公”。在这众多的“司公”中,有一个人称为“主教”。“主教”的任务则是负责整个傩舞祭祀的过程,可以说,在“主教”的安排下为期两天的傩舞祭祀紧张有序的进行,但不见丝毫半点的差错。每位傩舞表演者身穿五颜六色的服饰,手拿桃形的羊皮鼓,打起来,鼓声干脆响亮。脚下踏着厚重的土地,打起来足见它的气势,场面也十分壮观!生活中,我们既要拥有平静,而更多的则是需要这种犹如傩舞表演这般激荡、雄浑的方式。这样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2021年5月28日午后牟何家
作者简介:王鹏,微信名:仙客来,临洮鹏哥。来自甘肃定西临洮,是一名创业者,大专毕业,本人爱好文学,历史,有时也会写写诗歌散文等,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