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前六天戏码为《甘露寺》、《三娘教子》、《打渔杀家》、《四进士》、《游龙戏凤》和《桑园会》双出、《马义救主》等,6月7日为招待戏,8日正式登台,当时的《东方时报》等报刊称,票价售到48万元,竟然还有黑市票。当时报刊上,明显多了杨荣环的新闻,大多是拿张君秋做比较,比如《东方日报》上的这篇《杨荣环的前途比张君秋有希望》文章,作者侬影提到“看他一出《龙凤呈祥》的孙尚香,扮相比张君秋胖上一二分,嗓子没有张君秋来得响,但确比张君秋甜而有味,身上也比张君秋来得边式,私下里没有张君秋会说话,黄天麟的京胡,给他衬托了不少,崭新的行头是找梅兰芳借的,梅大王宠爱杨荣环可见一斑”杨荣环去拜师,没带私房行头,在人生地不熟的上海,找梅兰芳帮忙也是情理之中,没什么可炫耀的。1948年6月2日《飞报》披露:马连良允用杨荣环跨刀,“戏码已开出,大部分行头是向各处求借,梅兰芳亦借给一部分。”这里笔者重点提到的是不是梅兰芳把自己私房行头借给他,而是剧团常用行头 ,这一点很重要,这也不是什么宠爱,换别人也一样。这里提到戏码已出,说明梅兰芳知道演什么戏,为何还搭功夫给他恢复三十多出戏?《戏世界》上还有《看杨荣环》的文章,作者董窗写道“小游吴门,看杨荣环《回荆州》和《三娘教子》,杨荣环在沪拜梅兰芳后,仅演过堂会,正式演出,传推此次,且演诸剧,俱得梅指正,规范,因颇可观,扮相也善,唯身材稍嫌质长,似美中不足。
溯源马连良平时最乐于提携后进,比如张君秋、王吟秋等,即今于杨荣环之如何化妆,以至于台上的步位,也都关好甚至,故杨能勤于学习,不懈努力,秋后再演可以保证其必以杨为一牌旦。”相对来说,这篇文章还是比较客观,最后这一句也佐证了杨荣环还不是头牌,只是马连良的友情提携。
另有侬影在《东方日报》评论说“杨荣环私下的相貌和张君秋差不多,所以苏州人老误会是张君秋,台上的戏,张多怪腔,杨却规矩,不过南方人看戏,不看吃相,杨在苏州混的很好,在采芝斋买了许多糖果回去孝敬他的老师梅兰芳”。当时还有传言梅兰芳要化妆去苏州看杨荣环的演出,侬影绘声绘色地为梅兰芳设想了坐几点的火车,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眼镜,可以说臆想的很周到,没仔细读以为是真的了,但是梅兰芳根本就没有去苏州计划,只是一些人的自愚吧。摘录的这些文章,大多出自侬影之手,还有一些捧杨贬张的文字,就不多摘录了,侬影应该是御用写手或记者,难免有偏颇之处,论资历、阅历、功力等等,杨荣环都难与张君秋抗衡。
最有意思的是马连良要贴《苏武牧羊》,杨荣环不会这个戏,马连良就翻出本子让他钻锅,侬影说“杨荣环总是捧着本子看,这样看杨荣环在艺术上是肯下功夫的。”您看肯下功夫,捧着本子看就行。
杨荣环回京后,在《中南报》有篇文章,主要提到了三件事,其中一件事就是钻锅,说他给梅兰芳打电话,征得同意后,派张盛利去上海把王幼卿请来,在苏州说了三四天戏。是不是您也问:梅兰芳给恢复的三十出戏呢?合着都没用上,瞧梅兰芳闲工夫搭的。
另外,这篇报道中提到拜师照片事,拜师是在半夜举行,是否下着瓢泼大雨没见有报道,即使外面下大雨,在屋里拍摄也没关系吧?始终没见当时拜师现场照,笔者认为,半夜举行典礼,受灯光限制是主要原因,或是按杨荣环说的,没拍摄好。陈永玲是有拜师照的,只是杨荣环不知道什么时候拍的而已。
看这爷俩的表情,再看看杨荣环的,没有找到更清晰的,但是就这张照片,再对比另一张与梅兰芳的合演照,总感觉不太对劲呢?为什么抠去背景?后台都能照出这么清晰照片,那拜师咋就没有呢?
杨荣环还提到张君秋宴请他,这个事在1948年第385期《戏世界》 有报道“张君秋以杨荣环记名梅氏,谊属同门,特于日前(5月12日)欢宴某西餐社,餐后同赴天蟾,杨入后台,侍应其老师梅兰芳《贩马记》”主要内容就这么多,杨荣环后来说张君秋很羡慕他拜入梅门,并借张君秋的口吻说“如果能投入梅门的话,不知道梅王肯否收他这个徒弟”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就是张君秋1948年还没有拜梅兰芳!
关于张君秋拜师的时间,有很多说法,梅派家谱中有其名,但没具体拜师时间,有说张君秋是1938年之前拜师,确实不是,下面两篇文章可以佐证:
1939年第34期《立言画刊》及1938年11月12日《益世报》
张君秋与梅兰芳再次相见就是1943年以后的事了,与杨荣环欢宴时,有谊属同门几个字,看情形是拜师了,但报纸有时也会误传,推测他可能是在1947年拜师,亦或真如杨荣环所讲当时没拜,从香港回来以后才拜。关于张君秋拜师,不是本文需要考证的重点,暂时存疑,留待日后再细考证吧。
开明大戏院的营业戏到17日圆满结束,这期共十天,其中帮忙两天,加上礼拜日的白天戏,共唱了十四场。前几天还可以,但后几天的营业额日渐消退。加上院方提供的吃住开销大,并不像预期的那么赚钱,索性院方就希望再延续一星期。考虑到演员们吃住都不好,加之天气炎热,马连良没有答应,他也知道杨荣环抱怨他的二牌还不如三牌了,但架不住阎晶的苦苦要求,马连良盛情难却,答应续约4天。21日夜,连义务戏都演完后,22日早上匆匆乘车返沪。
这次苏州之行,对杨荣环来说是收获颇丰,1948年6月12日《中南报》上说“代价是出人意外,传说他并不计较包银,那不过是推荐人的客套话罢了,到最后公事指定,一共八亿,每天要八千万左右。”不难看出这次苏州之行的名利双收,回到故都后,也是他引以为豪的资本,连连给马连良写信,无非想马再提携一番,以取代张君秋的地位。
“杨荣环赴沪拜梅后,又得梅大王的改正,比之前又规范了,他的扮相殊美,只是身材稍嫌倾长,有些美中不足,在沪得到马连良的提掖,加入扶风社与马配戏,这实在是杨荣环走红的好机会,如当年的张君秋,王吟秋等,皆是由扶风社而红起来。.....今后可以保证马连良长期让杨荣环为二牌。”
关于杨荣环的文章,笔者已经写了多篇,摘录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提携、二牌、跨刀等等,马连良允用杨荣环,杨公子要找的所谓证据,不是随手可得吗?威胁他人改文章是不是很可耻呢?马连良由苏州回沪之后,计划去杭州和南京等地义演,但最终因身体和天气原因,没有谈妥。云南昆明大戏院又派人来与马连良接洽,邀请扶风社赴滇义演,但因要先由上海搭乘轮船到重庆,再转搭汽车赴滇,耗费极大,马连良身体没有全康复,所以犹豫不决。如果昆明成行,二路旦肯定还是杨荣环,所以他胸有成竹地开始筹划南下,计划着可能要带去的部分人,《中南报》上说“张盛利成了小杨子的灵魂,让张盛利返平,解决杨荣环所带小分队的问题,杨的大总管沈子良也决定前往,他们这个圈子要大转而特转,短期内是不易回平了。”但是没多久,马连良给北平筹备南下的人发来电报,告知昆明之行告吹,一切配角底包暂勿启程。此次告吹的主要原因是昆明方面物价飞涨,并发生抢米风潮,主办方不敢冒险。杨荣环也发电报给沈子良,讲明因无事可做,将搭机北返,令沈子良对组班的事,着手进行,回京后即登台演戏。7月6日,杨荣环搭乘霸王号客机返回北平,在他到平后的第二天,就在怀仁堂参加了庆祝首届陆军节劳军大会的庆祝戏,临时由某方有力者,力邀杨荣环加入表演,剧目是梅派的《宇宙峰》,这天戏完之后,由刘沛然带着杨荣环去谒见李(宗仁)副总统,“小杨子事后对人言:在上海苏州虽与马连良为配,尚不荣,今番返平,即蒙李副总统召见,这是平生可记的一个纪念呀,言下,不胜荣幸的样子。”马连良对他的提携,此时都不足挂齿了,不知道马连良听到之后会有何感想呢?提到这,笔者想起一张传说中的《摘缨会》剧照。这张照片是在上海与马连良的摆拍,回京后连同与梅兰芳,与马连良的合影一起送人,但这出戏并没有真正演出过。只是摘抄些当年的文献,不难发现,从吹杨贬张中可以看出张君秋在这些小名旦中的地位,杨荣环一直想成为李世芳,就得把张君秋比下去,可惜,到死也没如愿。王吟秋还跟马连良唱了好几年的戏了,杨荣环只是这十几天而已,1948年底,马连良赴香港演出,还是从北京调来张君秋同往的。杨荣环回京后不久就又组好班了,1948年7月30日在长安大戏院首演,在水牌子上先写了《红鬃烈马》后改《王宝钏》,同时在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梅兰芳得意高足”。但是在报刊的广告上却写了“梅尚传人由沪返平”,这可能是为照顾尚小云的情绪吧。某天报上登载泳庆社长陈达忱的启示,不再将字号借给杨荣环班子使用。原来杨荣环组班暂借泳庆社字号,中间又产生了纠纷,杨荣环也申报了字号,但一直手续没办下来,后来还是有了自己的名字:玉声社。1948年第5卷第12期《游艺报》上说“杨荣环生活非常有规律,喊嗓、打靶子、调嗓、学戏、国文、习字、访友都有一定的时间,现在功课上又增添了英文,这是从上海回来之后才添上的,与其说是梅兰芳的主张,不如说他憧憬着美国。”但是他的梦想并没有实现。1949年以后,一直搭班或组班演出,不久全国解放,杨荣环的玉声社与毛世来的和平剧社合作,在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半年之久,之后加入北京京剧二团,为谭富英、裘盛戎,陈永玲,李多奎跨刀,没多久,国家对男旦采取不提倡、不鼓励、不培养的政策,很多男旦演员转到戏校教学,杨荣环也不例外地来到天津戏校从教。1963年年末,杨荣环调到天津建华京剧团(即天津京剧三团),演出一些传统戏同时,排演了现代戏《农奴》,文革后不久,又被调回天津戏校任教。文革结束以后,先以特邀演员的身份参加天津京剧团演出(图一:1979年9月),并在天津京剧团参与导演工作(图二:1980年5月),1981年正式在天津京剧团演出(图三:1981年3月)。文革后的天津京剧团以厉慧良、张世麟、丁志云、林玉梅为主,杨荣环将一些梅派、尚派的经典剧目进行加工改编,引起褒贬不一的反响。1986年以后,所有老演员的演出机会都少了,杨荣环也不列外,又由于他的嗓子已坏,中气不足,很多戏改编的让人生畏,天津人讥讽为靠半条嗓子唱戏,其非梅非尚的表演特色,也被戏称为四大怪之一。关于杨荣环的从艺经历,我们用了六篇文章来详细叙述,究竟杨荣环是怎样一个人,够不够一个流派,相信清醒的人都能看清楚。那些不认可历史真相的人,也会以小报来遮丑,但是就所翻的历史文献资料中,相关信息即是如此,想找些他们认可的东西,确实很难。近年来,一小撮人极力宣扬什么环派,颠倒黑白,严重美化杨荣环在京剧历史中的地位,笔者花了大量时间翻阅文献,考证历史,就为了能溯本求源,还原一个真实的杨荣环。希望这小撮人赶紧收手,还杨老一个安宁,不然真再翻出来什么,就真得贻笑大方,遗臭万年了。本套文章在写作中,参考并引用了《立言画刊》《华北日报》《戏世界》《申报》《一四七画报》《游艺报》《力报》《东南日报》《东方日报》《天津工商日报》《青岛晚报》《天津真善美画报》《飞报》《活报》《快活林》《美丽画报》《新闻报》《中南报》《正言报》《大风报》《民强报》《当代晚报》《中华周报》《南北》《中外春秋》《中华时报》以及《天津日报》等文献资料,同时对提供素材的朋友们,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