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出血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这几点“非常重要”一定要记住~~~

出血性垂体腺瘤
1
与垂体卒中(pituitary apoplexia)不同,垂体腺瘤出血(pituitary adenoma hemorrhage)大多是无症状的,多由影像学检查发现,文献中通常称为“亚急性出血”,大多数病例无明确病因。垂体腺瘤出血相当常见,主要见于无功能性腺瘤、催乳素大腺瘤或微腺瘤(无论是否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这种临床状况一般为良性,在某些情况下似乎有助于疾病的痊愈。垂体腺瘤出血在儿童期和青春期也很常见。
2
出血的MR信号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但主要与时间进程有关。由于良性的垂体出血无症状,所以通常仅能发现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出血。
3
亚急性期出血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大多也为高信号(图1)。在慢性期,血肿可表现为T1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周边见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为陈旧性出血的唯一征象。然而,此征象并非恒定,垂体缺乏血脑屏障,使得含铁血黄素很容易迅速流失,从而阻止了含铁血黄素的沉积。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对于显示这种陈旧性出血更为敏感(图2)。所谓的瘤内“囊腔”,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可能代表了陈旧性出血腔或梗死(图3)。
4
在许多催乳素大腺瘤中,可见陈旧性出血的液-液平面,上层为细胞外高铁血红蛋白,下层是红细胞膜和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上层液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下层液在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图4)。但是,血液代谢产物的信号强度取决于出血后的时间,并且可能发生各种变化。有的液-液平面可能仅在T2加权像上显示出来,这可用于鉴别易于出现T1高信号的鞍区病变,例如出血性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垂体腺瘤具有很强的出血倾向,但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却罕有出血。因此,含有液-液平面、T1高信号的鞍区肿物应该考虑为垂体腺瘤,除非有另外的证据排除此诊断。
5
出血也可见于微腺瘤,主要是催乳素微腺瘤,但罕见液-液平面。出血性微腺瘤可能被误诊为蝶鞍内T1高信号的富含蛋白质的Rathke囊肿。应该牢记,大多数垂体腺瘤,即使很微小,也可对鞍底、垂体柄、垂体上表面和(或)垂体后叶产生占位效应(图5),这与Rathke囊肿是完全不同的。Rathke囊肿极少或无占位效应,并且其囊壁可受压,例如被伴发的垂体腺瘤压迫(图3)。
图1 催乳素腺瘤出血。患者闭经、溢乳,催乳素为65ng/ml。(a,b)冠状位和轴位T1加权像,可见垂体左侧圆形、T1高信号的病灶,鞍底下陷,鞍隔隆起,漏斗倾斜,垂体后叶受压(弯箭)。(c,d)卡麦角林治疗1年后的冠状位和轴位T1加权像,催乳素水平正常,微小残余肿瘤T1呈低信号(直箭),无占位效应,垂体后叶不再受压变形(弯箭)。(e)l年后的冠状位T1加权像,仍在接受卡麦角林治疗中,左侧的垂体前叶高度略有下降,微腺瘤已经消失,注意鞍底形态的重塑(弯箭)
图2 垂体腺瘤陈旧性出血。(a-c)冠状位T1、冠状位T2和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位于左侧的腺瘤T1、T2均呈高信号,图(c)中病灶周边的黑边为含铁血黄素沉积(弯箭)
图3 催乳素大腺瘤。27岁男性,催乳素为1800ng/ml。(a,b)诊断时的冠状位T1和T2加权像,病灶T1呈略低信号,T2呈明显高信号,提示肿瘤左侧部分坏死或陈旧性出血,可见正常垂体前叶组织(弯箭)。(c,d)卡麦角林每周2mg,治疗3个月后的冠状位T1和T2加权像,显示肿瘤显著缩小,腺瘤右侧部分出现无症状的新近出血(直箭),正常垂体前叶组织重塑(弯箭)。(e)l年后的冠状位T2加权像,可见“空蝶鞍”,右侧可见T2高信号的薄层残余异常组织(粗箭)。催乳素水平为8ng/ml
图4 催乳素大腺瘤出血。28岁女性,视野缺损,催乳素为118 000mIU/l。(a-c)矢状位T1、T2和增强T1加权像;(d,e)冠状位T1和T2加权像。可见鞍内及鞍上不均质T1高信号为主的肿块,压迫视交叉。液-液平面征象如(b)图所示(直箭),液平面下部为T2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可见强化(弯箭)。(f,g)卡麦角林不规律治疗8年后的矢状位T1和冠状位T2加权像,催乳素仍高达25 000mIU/1,肿块明显缩小,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外周的T2低信号环为残留腺瘤边缘的含铁血黄素沉积(细箭)
图5具有占位效应的出血性垂体腺瘤。(a,b)冠状位T1加权像,显示鞍底和鞍隔受压变形(弯箭);(c)轴位T1加权像,显示蝶鞍前壁和垂体后叶的受压情况(弯箭);(d)冠状位T1加权像,显示垂体柄改变(弯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