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助消化”的鸡内金,还有哪些用途?又该怎么“写”?
鸡内金这味中药,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它的来源非常普通,也就是我们吃的鸡的胃内那层角质层。
记得很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家里总要杀鸡,小孩子们最大的欢乐,就是在劏开鸡后,把鸡内金剥下来,拿到代销店能换颗糖——当然,孩子们的心里,很少有知道这送过去的鸡内金就是一味中药。
鸡内金入药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它的原名为“肶胵里黄皮”。此外还有鸡肫皮、鸡胗皮、鸡内筋、内金等多个别名。
从动物属性来分析,鸡内金是雉科家禽鸡的干燥胃内壁皮层,几乎各地都有。
从外观上看,完整的鸡内金像一个囊,颜色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两面都有棱沟交错的皱纹,质地脆而易碎,断面为胶质有光泽。市售品多已经碎成不规则的裂片。有少许的腥气,味淡微苦。以片大,完整,色黄,洁净者为佳。
鸡内金的炮制,一般就是把收集的生鸡内金捡去杂质,用油砂烫炒至起泡,然后杵碎即可,这样更利于煎出。
鸡内金的主要成分有胃激素、蛋白质,包括多种氨基酸,如胱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并含胆绿素类物质。
在传统中医手里,鸡内金就是一味消食积、止泻痢、缩尿的中药。
1、健胃消食。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鸡内金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其酸度和消化力;同时还能使胃蠕动加强,促进胃的排空速度。
2、强壮、滋养、收敛;
从性味来首,鸡内金性味甘平,能入脾、胃二经。主要就是健脾胃,消食、化积。历代医家将其用于食积不化,呕吐泻痢,小儿疳积诸证,尤其善消肉积。
归纳历代医家的运用,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消食导滞:对于脾胃运化不力的食积,嗳腐吞酸、脘腹闷胀、大便腐臭、食欲不振等问题,鸡内金是最常用的一味,常与麦芽、山楂、白术、陈皮等配伍。
2、夜遗缩尿:对于小儿遗尿,以及成人之小便频数、夜尿频繁者,鸡内金常与桑螵蛸、龙骨、牡蛎、浮小麦等配伍;
3、化石:古代中医所说的“石淋”,大致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泌尿系结石,也常用到鸡内金;
4、养肝:近现代中医对于慢性的肝功能低下,鸡内金也被拓展用到;
需要注意的是,鸡内金也有一些使用的注意事项:
1、对于各种慢性胃痛、胃气不足者,鸡内金宜炙后或者焙后用。
2、鸡内金属于磨积之品,也算是耗气的一种,所以,各种气血虚弱之证,还是不适宜的;
3、作为常见的两种家禽,鸡鸭一般都是同时出现的,鸭也有和鸡相类似的“胃”,所以也有鸭内金,它的外观和鸡内金很相似,但剥离时几乎全部成碎片,棱沟皱纹而已比较稀,颜色为暗绿色或褐色,表面更较粗糙,有的还有反油现象,消食导滞的能力不如鸡内金。
最后说说鸡内金的“写法”。
时至今日,我们都习惯写成“鸡内金”,其中的“金”字,其实在最初是写成“筋”的,也就是“鸡内筋”。
这是因为它是鸡的胃内壁角质层,古人以为是某种“筋骨”,于是便写作“鸡内筋”。但后世由于其外观金黄、以及其消食化滞的能力强大,逐渐演变成“鸡内金”了。
这两种写法都不能说错,但从传统上看,“鸡内筋”似乎要更古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