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爱情大师?

如何成为爱情大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01

请回答:爱是一门艺术吗?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爱的艺术》正是一本教会人们爱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爱的书。

本书的作者弗洛姆出身于德国犹太家庭,先是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但很快与他分道扬镳,随后他又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旗帜。

可以说,弗洛姆是“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

弗洛伊德对爱的理解,建立在生物性本能的基础上,他将爱视作人的原始欲望。

他在书中写道:

“性爱为他提供了最大的满足,所以对他来说性爱实际上成为一切幸福的原动力,一定曾经驱使他循着性关系之径追寻更进一步的幸福,从而使性生活成为他生活的中心点。”“一种隐含着目的的爱,实际上起初是充满性欲的爱,且至今在人们的下意识中仍然如此。”

其实在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就已逐渐发现,仅依赖弗洛伊德的生理学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的精神问题,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也是造成人神经紊乱的重要条件。

所以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到20世纪继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更加强调社会文化对人产生的影响。

所以弗洛伊德之后的学派又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或“文化学派”。

弗洛姆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成长体验、生活阅历以及敏锐的感受力,耗费十余年心血,于1956年出版了这本探讨“爱”的艺术的专著。

在电影、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里,爱是永恒的主题,但在心理学史上,这却是第一部以“爱”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本书一经发表,即刻在学术界掀起狂热的讨论,直至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旧是名誉全球的畅销书。

弗洛姆说,“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爱情那样,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开始,并以如此的规律性遭到失败。”

和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弗洛姆认为,爱并非是一种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能力。

爱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一样,首先需要掌握理论,其次需要一以贯之地实践。

若要成为这门“爱”的艺术的大师,除了上述两个条件以外,还需要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

02

如何定义爱?以及 爱为何产生?

“《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吃了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子后,他们就不再顺从上帝(只有在自由地变得不顺从时,才会产生善恶),他俩就脱离了动物界与大自然的原始和谐,从而成为人。当他俩作为人诞生后,'这才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感到很是羞愧。’难道我们还应该用十九世纪拘泥的道德观去接受这一古老、基本的神话:即这个故事是要我们相信,亚当和夏娃之所以羞愧是因为他俩的可能到了对方的性部位?这种解释肯定不对。”

弗洛姆引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否认传统观点认为亚当和夏娃是因为裸露的身体而感到羞愧。

弗洛姆认为,亚当和夏娃是因为意识到了他们属于不同性别,而对立的性别产生了陌生的距离感,这使得他们感到孤独和恐惧。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

“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

弗洛姆发现人并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人从四脚爬行的动物学会了如何直立行走,学会了如何使用工具,以及用树叶遮挡生殖器官。

当人从森林走出时,就宣告了与自然划清界限,开始了漫长而孤独的旅程。

人类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如何逃离孤独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人类的集体活动可以消除孤独感,如早期的集体性纵欲、宗教仪式等。

又或者借助酗酒和吸毒达到疯癫恍惚的状态来摆脱恐惧感。

但这些效果都是短暂的,人类还是会感到孤独,所以必须不断重复这些方式,而且程度渐渐加深。

弗洛姆说,人类只有通过爱,才可以彻底摆脱这种孤独感。

弗洛姆又进一步把“爱”分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两种形式,后者他又称之为“同共生有机体”。

弗洛姆用怀孕的母亲和胚胎之间的关系对这一概念做出解释,“他们既是两体,又是一体”。

生活中常见的施虐者和受虐者即是“不成熟的爱”的体现,施虐者通过臣服对方,获得愉悦;而受虐者通过崇拜对方,获得保护。

一方失去了另一方,都像无源之水,无法独立生存。

与“不成熟的爱”相对的就是“成熟的爱”,弗洛姆把这种爱描述为“积极的行动”。

他在书中写道: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奇怪现象。”

03

如何去爱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同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明确表现。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

弗洛姆做了弗洛伊德的“叛徒”之后,转而称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的观点。

弗洛姆认为爱最重要的是“给”,而不是“得”,而且这种“给”并非停留在物质基础上,而是毫无保留地“给”我的生命力。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弗洛姆用男女性爱的过程作为例证,他说男人必须把精液给予对方才可以达到高潮,女性也必须打开那扇隐秘的“大门”才可以快乐。

弗洛姆又在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爱的四要素说——关心、尊重、责任与认识,这是我们理解爱并掌握爱的能力的关键因素.

失去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我们都将失去爱的能力。

“关心”最易理解,也就是真切地关怀对方,给予我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像母亲给怀中的婴儿喂奶;

“责任”并不是外部社会强加的约束,而是发自内心的积极行动;

“尊重”是建立在成全对方的基础上,而不是控制和奴役对方,使他变成我想要的模样,就像书里所说:

“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

“认识”则是在双方结合的过程中,发现“人的秘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自然、认识世界。

04

弗洛姆并非生来就懂得何为“爱情”的,他从小就接受着父母理想主义的爱,过高的期许和赞赏使他一度沉浸在自恋的情绪中。

后来他努力摆脱父母的爱,又经历了几段失败的爱情。

正是因为他始终如一相信爱情,从未放弃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才真正学会了爱的理论并掌握的爱的能力。

虽然这条“求爱”的道路漫长且艰辛,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在“爱”中,弗洛姆彻底摆脱了孤独和恐惧,获得了灵魂的自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