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使节的应变谋略
文/王兆贵
秦楚两国发生冲突,秦王遣使节到楚国。楚王让人戏弄他说,你来时占卜了吗?秦使说,是的。又问,占卜结果如何?回答说,吉利。楚人说,噫!太奇怪啦!我方国君正要杀你以血涂钟祭祀,怎么可能是吉利呢?可见你们国家没有灵验的龟甲。
楚使说,贵我双方发生冲突,国君派我先来察看,倘若死而不还,我方就会加强戒备,严阵以待,这也正是我认为的吉利。且若死者没有知觉,杀我祭钟又有何用?假如死者有知觉,我岂能背秦而帮楚呢?我将会让楚国的钟鼓发不出声音来,钟鼓无声,你们就没有办法指挥士兵步调一致,稳住阵脚。斩杀来使,断绝外交,有违自古以来通例,请您深思熟虑后再做计议吧。
楚人把这番话报告了楚王,楚王就把秦使给放了。
我们知道,占卜是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在已经发现并解读出来的甲骨文中,为人所熟知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记事刻辞”的片段,其中,卜辞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一种预测方式,占卜功用的确然性如何,我们姑且不议。仅就秦使的这番应对,足以看出,应变谋略在外交斡旋中的作用。
类似的场景,在先秦时期的历史记载中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刘向在《说苑·奉使》一章中,选编了包括晏子使楚在内的二十多个典型范例,意在说明:使节受命于国君,代表的是国家利益,尽管可以便宜行事,但须进退有据,不得擅生事端。在分寸的把握上,要有理、有利、有节,“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所以说,“君有危而不专救,是不忠也;若无危而擅生事,是不臣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与此同时,派遣使节与对方开展利害冲突方面的交涉、谈判和舆论制衡,也是国际间的先行策略。奉命出使他国的使节,需要折冲樽俎,不辱使命;接待他国的使节,同样需要能言善辩,操控话语。作为称职的外交使节,仅凭忠贞不屈的气节是不够的,还应具备随机应变的谋略和不卑不亢的措辞,从而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慷慨赴死固然可敬,但却于事无补。对五霸七雄而言,外交上的斡旋与口舌上的争锋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干戈上争霸的必要补充。战车因冲撞秩序而雄起,使节因彰显道义而竟胜,铁骑践踏了规则,雄辩消弥了烽烟,强权与谋略、兵法与辩术、征战与游说,遥相呼应,密切配合,酝酿着一个个剑拔弩张的强国故事,演绎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壮观活剧。